音乐律动在幼儿园小班教学中的教育价值探究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律动大多只是用在艺术领域教学,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对音乐的表现力,增强幼儿感受乐曲的能力,体验音乐活动美的情趣,锻炼幼儿动作的协调性,但是忽略了律动在其他领域的教育价值。律动具有游戏性、表演性和反复性的特点,是幼儿表达情绪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也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幼儿园工作规程》将美育表述为“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为:“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可见二者的核心都是“感受和表现”,它们旨在引导老师在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应着重关注幼儿对美的感受,为幼儿感受美提供机会,在此基础上为幼儿表现美提供必要的技能上的帮助。以往的律动教学形式、表现方式单一,许多老师过分强调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幼儿内心的感受,往往老师面对一个韵律活动的内容时,都会先设计好一套完整的动作,在教学过程中,常会看到一个老师像教一个成品舞一样,一个个动作教,没有让幼儿自主创新,缺少对幼儿进行音乐感悟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经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总结,我个人认为音乐律动在幼儿园小班的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如下:
(一)、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和表达。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就不可能有完整、准确、自如的表达。要发展幼儿的理解能力,就应当使幼儿同时获得视觉、听觉、触觉、动作及其他刺激,律动就是同时融合了各种刺激的一种活动,它可以很好地帮助幼儿理解所学的知识。例如,《欢乐满山谷》一课,教学目标中要求幼儿感应曲式,学习用肢体为乐曲进行伴奏。可幼儿怎么也理解不了那”XX
OO”所代表的意思。
我便把这首节奏欢快的歌曲创编成为一首模仿生活活动的律动,想到孩子们都很爱喝果汁,就将制作果汁的整个过程融入到歌曲中,其中包括摘果子、洗果子、削削皮、切果子、榨果汁等。当我教幼儿这个律动时,他们兴趣很高,眼睛看挂图,嘴巴念儿歌,耳朵听音乐,身体做动作,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很快就理解了这几个动词的意思,并能随音乐有节奏性的完成乐曲伴奏。
所谓记忆,就是指对已学过或接触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的过程。幼儿的记忆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在逐渐发展;二是机械识记多于意义识记;三是形象记忆效果高于语词记忆效果,律动教学就符合幼儿记忆的特点,合理地运用,可以帮助幼儿记忆。例如:由于幼儿没有实践经验,怎么也记不住种果树的顺序,就可以编一个《庆丰收》教给幼儿,其中有锄地、刨土、撒种子、浇水等韵律动作,幼儿在反复做律动中终于记住了种果树的顺序。
情感发展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它关系到智能、性格、道德等各方面的发展。幼儿早期是情感发展的奠基期,孩子们一旦拥有了快乐和开心,就能拥有自信、勇敢、合群和健康。比如:幼儿高兴起来,有拍手的,有跺脚的,有拥抱的,甚至有拍桌子、摇椅子。但是,像拍桌子、摇椅子这些不文明的表达方式只会破坏气氛,影响活动。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编了一个《找朋友》,把表达高兴的动作(鼓掌、相互击掌、撞胯等)融入律动中,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记住表达高兴的动作,并在不经意间正确的表现出来。
(二)、通过律动锻炼肢体协调性和肌肉群
奥尔夫认为,音乐是人本能的一种需要,是享受快乐的过程,幼儿并不需要熟练的技巧,但是需要心理和环境的宽松自由。现在大多家长认为孩子这么小还不用培养动手的能力,过多的包办让孩子失去了动手锻炼的机会,以至于一个3岁半的孩子花了10分钟才剥好一个香蕉。枯燥的手指锻炼往往是不被孩子们接受的,他们会用哭、闹等行为表示对让他们自己动手做事的抗议,但用手指律动音乐进行渗透式的锻炼,效果则很好,孩子在感受音乐的同时,有节奏有规律地进行无意识锻炼,成了件快乐又有趣的事。
(三)、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律动是一种肢体有节奏地运动,通过融合音乐的律动动作,教师可以向幼儿发出简单单一的指令,这些指向性的动作和指引,能让孩子和老师缩短距离。经验告诉我们,孩子通常是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老师所教的课程,同样的道理,有趣的音乐、夸张的动作,能迅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能让孩子不自觉地模仿和参与,我们可以选用最简单的《我真的很不错》来与孩子们共同玩耍“我真的很不错,我真的很不错,我真的真的真的真的真的很不错……”使孩子们很快地学会,并能从中得到快乐,慢慢平静下来。通过与教师共同游戏,教师和幼儿之间经过了“好奇—理解—信赖”的过程。这种安抚幼儿情绪的方法,远比将孩子搂在怀中,顾此失彼好得多。
(四)、迅速安抚和稳定入园新生情绪
为了让小班的孩子顺利入园,减短其哭闹和适应的过程,我们可以选取律动的形式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的问题。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也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实践表明,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游戏连续玩上若干遍,仍然兴趣盎然。它符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好动、好玩,思维具体形象,符合音乐的感知规律,因此将音乐和游戏融为一体,用音乐律动代替单一的安抚工作是可行的手段。在幼儿刚入园时,经常会出现一部分孩子闹得哭天抢地,而另一部分孩子安静地坐在一边玩玩具,老师往往因全力安抚哭闹的孩子而忽略了不哭不闹的孩子。我将符合幼儿园小班年龄特点的律动音乐做了一个整合,按顺序放下来是15分钟左右,第一次播放的时候,半数以上的孩子开始安静下来,优美的律动音乐很成功地转移了孩子的情绪和视线。两周以后,班上的孩子彻底停止了哭闹,教学生活全部进入正轨。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小班的教育和生活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律动这一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帮助孩子很快地适应新环境、消除师生间的陌生感,完成从早期家庭教育到幼儿园集体教育的顺利过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