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对小学生寒冬睡凉席该保“面子”吗?
近日,“最冷寒冬”里广西山区小学生穿凉鞋睡凉席的消息引起了各方关注,吉林、江苏、广东、广西等地的爱心人士纷纷捐资捐物,不仅101个孩子的铺盖问题马上解决,他们的衣物、鞋子等也在源源不断地汇入学校。然而,一直声称没有物资来源的当地有关部门却拒绝设立物资接收账户,并要求记者停止呼吁爱心人士的捐助。理由是不想戴上“灾区”的帽子。(今日早报 1月20日)
两三个寄宿在学校的小学生挤在一床凉席上相互取暖,穿着凉鞋满操场嬉闹,一群10岁左右的孩子在接近8℃寒风中学习生活。这是记者近日在广西天等、大化等大石山区校园里看到的场景。
按正常的思维,有人为这些小学生捐助,应该是当地政府求之不得的好事——学生在寒冬寄宿学校睡凉席问题的解决,首要的责任在当地政府;有人捐助物资,既帮助了这些小学生,又帮助当地政府解决了问题。有这种正常的思维,当地政府就应该积极配合捐助行为;可是,当地有关部门为何却这样“反常”呢?
所谓的“不想戴上‘灾区’的帽子”,实质上是怕丢了当地有关官员的面子。或者,在当地有关部门看来,解决小学生寒冬穿凉鞋睡凉席的问题倒不那么重要,不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小学生寒冬穿凉鞋睡凉席的“丑闻”才是最重要的——而越来越多的捐助行为会使更多的人关注这“丑闻”。
为了官员的“面子”,就不顾贫困小学生的“身子”?官员的“面子”不惧寒冷不需要御寒衣物,可寒冬穿凉鞋睡凉席的小学生的“身子”需要温暖;官员不以小学生的“身子”为“面子”——这种“面子”是冷血的,冷血得不知道脸红发烧,冷血得失去了对温情的感知。
于是,怪现状就出现了:对当地小学生寒冬睡凉席的情况,自己不自责、不作为;在别人对此有作为时,居然还要去叫停别人的行为。而叫停捐助行为,减少的是“面子”的损失,受害的是那些需要救助的小学生。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学校提供给寄宿学生的条件是凉席从夏季用到冬季,不知这是不是“穷教育”? 两三个小学生挤在一床凉席上相互取暖,不知这是不是在“苦孩子”?——所谓的“不想戴上‘灾区’的帽子”,为何对那虚拟的“面子”那样敏感,对这实在的“羞处”的耻感却这般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