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腐满意度达72.7%”反映了什么?
(2012-05-17 00:30:31)
标签:
杂谈 |
“防腐满意度达72.7%”反映了什么?
国家预防腐败局副局长在不久前的一次国际会议上介绍,根据民意调查,中国民众对防治腐败成效满意度由2003年的51.9%上升到2011年的72.7%,国际社会对中国防治腐败工作给予积极评价。( 5月15日 京华时报 )
按常理,民众对防治腐败的满意度由51.9%上升到72.7%——超过20个百分点的大幅上升,那贪污腐败现象也应该大幅下降;可是,我们看到的实情却是:贪污腐败的金额不断创造新的高记录;巨贪后面跟着蚁贪,“街道办”、“拆迁办”主任贪污上千万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情;“萝卜招聘”等人事腐败不断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民众对防腐满意度居然大幅上升,这说明什么?——说明有部分民众对腐败的“认可度”在逐步提高,甚至有部分民众已“包容”了腐败。
或者,我们对腐败的“认可度”和“包容度”是在不知不觉中提高的。上个世纪时,还曾经听说过这样的事情:某单位几个“头头”公款吃喝,该单位有某个人因为看不惯,跑去掀他们的饭桌,单位职工虽然不敢明里支持这人,但心底里认为这人还有正气。到现在,若有跑去掀公款吃喝饭桌的人,多半的人会认为这人精神不正常。
我们已经渐渐习惯了官员的子女有个好工作,若有人讲“某个官员的儿子在当小摊贩,被城管追得前街跑到后街”,我们一定会认为这是天方夜谭;我们已经渐渐习惯“在哪儿腐败呀”式的笑侃,而接受笑侃的对方也丝毫不认为是讽刺或挖苦。
当最初有个贪官倒掉时,我们也曾津津乐道、奔走相告;可当知道了继任的官员也是“前腐后继”,后来只是徒增审丑的倦怠感而已。在接受记者要求谈理想的采访时,有个小学生说:“我想长大了当贪官”,我们听说这些的时候已经不再吃惊——因为在幼儿园,都有小孩知道拿出“我爸是局长”来震慑其他小孩。
就像长期服药增强了耐药性一样,我们对腐败越来越麻木,所以对腐败的“认可度”和“包容度”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所谓能“零容忍”的人几乎不存在;否则,这种人可能会被生活中的现实气死。
在贪污腐败呈现纵深化的态势时,当有落马的贪官说“不收钱成异类”时,民众居然对防腐满意度大幅上升,不知这是一种什么怪现状?
难道,我们真的把不正常的现象当成正常的东西接受了?——这是“满意度72.7%”数据后面最大的隐忧,这比腐败本身带来的危害更可怕,它表明了我们的价值观、是非观的集体扭曲——当然,这都是建立在“满意度72.7%”真实可信的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