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语文教学设计样例
(2018-01-16 12:22:42)
年 级 班 级 |
六年级 |
备课人 |
王宏 |
||
课 |
1、山中访友 |
预上时间 |
9.4\5 |
||
教 材简 析 |
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文作为本组“感受自然”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通过感受作者描绘的境界,体会他一路上的好心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学习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并积累语言。 |
||||
设计理念 |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
||||
教学 目标 |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
||||
教学重难点 |
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
||||
教学资源 |
幻灯片或小黑板。(展示学生的学习任务) |
||||
第一课时 |
|||||
环节 |
内
|
时间 |
|||
导 入 |
1、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2、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
3分钟 |
|||
明 确学 习目 标 |
1、
2、
3、 |
1分钟 |
|||
自 主构 建 |
一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课文字词障碍。 标出生字的读音,表述新词的含义,自认为口头表述有困难的在练习本上尝试。 二读课文,明白课文内容。 用▲▲标出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用○○标出作者是怎么称呼这些朋友的? |
18分钟 |
|||
交 流展 示 |
1、同桌交流:互看课本标记勾划,互看学习笔记,交换学习中的不同意见。重点交流生字读音、新词的理解和内容的把握。 2、小组交流:围绕目标(或目标统帅下的问题),逐点展开,力争人人都有展示的机会。重点交流下列问题: 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 怎么称呼这些朋友的? 读后有什么感受? 3、集体交流。 (1)幻灯片展示:
幽径(jìng)
唱和(hè)
玄(xuán)奥
栀(zhī)子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2)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3)称呼是:古桥──老朋友
|
10分钟 |
|||
重点探究(拓展延伸) |
作者为什么要把看景说成是访友?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
3分钟 |
|||
训练提高 |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湛蓝________
凝神________
2、找出下面各句中的错别字,并在后面横线上订正。 (1)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艰韧的灵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原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街向远山远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1)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 一去不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 德高望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分钟 |
|||
板书设 计 |
山中访友
景:
↑ ↓
友:
|
|
|||
教学反 思 |
|
|
|||
第二课时 |
|||||
环节 |
内
|
时间 |
|||
导入 |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不但欣赏了山中的美景,更深深地体会到了作家与朋友之间亲密的感情。你知道作家是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把景与情写得如此美丽吗? |
1分钟 |
|||
明确学习目标 |
1、作者运用哪些的方法来写自己访友过程的?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
1分钟 |
|||
自主构建 |
三读课文,掌握课文写法。 出示导学题: (1)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这属于什么写法?
(1)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细致深入地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用“——”勾划出来。 (2)作者描绘了如诗如画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18分钟 |
|||
交流展示 |
1、小组交流:围绕目标(或目标统帅下的问题),力争人人都有展示的机会。重点交流下列问题: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2、集体交流: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自学中勾划出来语句(写作者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方面)品读揣摩,: 示例: ①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③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④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
10分钟 |
|||
重点探究(拓展延伸) |
文章主要用了哪些写法? 根据交流展示,师生边读边悟,教师随机提炼概括,明确本课写法。 板书(或幻灯片呈现) 1、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组织语言,生动地表达自己对山中“朋友”感情的方法。 2、运用想象写作手法,丰富、新奇,有浪漫色彩。 3、全篇运用了拟人化写法,把“看景”写成“访友”。 |
3分钟 |
|||
训练提高 |
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 (
②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
③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 (
④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 (
2、作者所说的“山中访友”其实就是“进山看景”,那如果把题目改成“进山看景”或是“游山看景”一类的形式好不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1)这段文字运用了新奇的________手法,使树的形象与“我”融为一体,充满了童心童趣。 (2)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段中对“山中朋友”使用的叙述人称由第________人称变换为第________人称。 (3)第一自然段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
7分钟 |
|||
板书设计 |
山中访友
景
↑ 拟人化写法 ↓
友
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 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丰富、新奇的想象
|
|
|||
教学反 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