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教案

标签:
杂谈 |
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中专题四酶的研究与应用中的课题2的教学内容。在这个课题中,主要探究有关加酶洗衣粉的三个问题:一是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对衣物污渍的洗涤效果的不同;二是在什么样的温度下使用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最好;三是添加不同种类的酶洗衣粉,其洗涤效果有哪些区别。
在学习这节课内容之前学生们已经探究过酶活性的最适条件,对酶的了解已有一定的基础。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后,让同学们对生物知识在生活中更进一步的加深,领悟到生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所以本节内容是生物与生活的最好事例。
2课程标准要求
具体课程标准要求 |
活动建议 |
探讨酶在食品制造和洗涤等方面的应用。 |
研究并试验将有油渍、汗渍、血渍的衣物洗净的办法。尝试应用脂肪酶、蛋白酶的洗涤效果。用实验找出在什么条件下使用加酶洗衣粉效果最好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回忆加酶洗衣粉的洗涤原理;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上的资料,提高阅读、思考能力;
2、通过对本节实验的设计,提高实验探究和实验设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认同生物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时考虑实验中的影响因数与生活中的关系。
难点:设计实验时考虑实验中的影响因数与生活中的关系。
教学方法
引导式教学
教学工具
视频、ppt
板书设计
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二、实验设计
因素
实验原则
单一自变原则和对照实验原则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进程 |
教师行为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 |
用视频引出课题2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具体: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专题四酶的研究与应用,下面大家先来看所播放的视频,结束视频播放,提问:为什么奥好洗衣粉如此所欢迎?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奥好洗衣粉和其他的洗衣粉有什么区别,展示两种洗衣粉。接着大家寻找加酶洗衣粉与普通洗衣服的区别。同学们回答,主要成分不同,加酶洗衣粉中加了生物酶。那为什么加酶洗衣粉有如此好的洗涤效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
1、
2、 |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
讲授新课(加酶洗衣粉的洗涤原理) |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加酶洗衣粉的洗涤原理,什么是加酶洗衣粉,加酶洗衣粉就是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通常含有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等,但同学们知道洗衣粉是怎么样把衣服洗干净的呢?请回忆所学内容,回答问题,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类物质,脂肪酶分解脂肪类物质,淀粉酶分解淀粉,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那同学们列举生活中那些污渍分别属于蛋白质、脂肪、淀粉、纤维素等类物质。 |
回忆思考。回答课堂上的问题,并跟随老师所讲述内容。同学之间相互讨论。 |
了解洗衣粉的洗涤原理,为后面讲述实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
变量和实验原则 |
在讲述实验设计内容,我们来讲述控制变量,首先讲述什么是变量,大家回忆以前的知识,相互讨论,实验中可以变化的因数,那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中有哪些变量。回答:氯化铁溶液、肝脏碾磨液、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那变量包括哪些,同学们回答自变量和因变量,老师补充还有无关变量,下面一一讲述三个变量,一、什么是自变量,同学们思考,认为改变的变量,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得分解实验中,自变量是哪个,氯化铁溶液和肝脏溶液,因变量呢: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数。无关变量是什么。也称控制变量,指与自变量同时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与研究目的无关的变量,在如ph,底物等。在设计实验除了考虑这些因数外,还要遵循什么实验原则,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回答,图,那些事对照组,那些事实验组。 |
回忆以前学习的知识,回答问题。 |
讲述变量和实验原则,为后讲述实验设计提供思路。培养学生们的思考能力。 |
探究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效果的影响 |
接下来同学阅读“[资料二]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况”,探究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效果的影响。同学们对该实验方案,赞同吗?有什么合适的改进方案,下面我来讲述我的实验方案,首先我们考虑水温的控制,同学们讨论用什么样的水温更适合探究,提示接近生活。我们考虑春夏秋冬,可以设置15、35、25、5.那其他条件如何控制呢。洗涤方式有半自动和全自动,相比之下采用全自动方式比较好,并且应尽量使用同一型号小容量的洗衣机,其机械搅拌作用相同 ;洗涤材料以(衣物、布料)作为实验材料比较可行,做对照实验时可以控制布料的 大小、颜色以及污染量(可用滴管控制)使其相同,同时也便于洗涤效果的比较;水量和洗衣粉用量与布料的大小是成 正比 的。从资料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信息,课题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同学们根据今天所讲述的内容设计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下节课讲述。 |
同学们思考老师提的问题,思考。 |
培养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