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读《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有感
(2013-02-18 22:06:38)
标签:
涵之虞卿史记策士赵王 |
分类: 史海漫游 |
《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秦、赵两国进行了著名的长平之战,赵军溃败,秦兵围攻了都城邯郸。秦兵解除了邯郸城的围攻后,赵王派遣赵郝侍奉秦国,打算割让六个县给秦国作为求和的条件。虞卿建议赵王不要割让土地给秦国,认为那样会增强秦国的实力,致使赵国之后受到更猛烈的攻击。赵王征求赵郝的意见。赵郝认为应该把土地割让给秦国,因为如果不把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国之后还会来攻打赵国。而如果割让土地来讨好秦国,或许会和秦国结下良好的关系。赵王询问赵郝割让土地能否保证秦国从此不再侵犯赵国,赵郝不确定。赵王把赵郝的话告诉虞卿,虞卿说:“目前纵使割给秦国六座城,也于事无补。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不和他求和。秦国虽然很会打仗,但是它也无法拿下这六座县城。赵国虽然不能坚守,可是总不会让六座县城都失去的。我们把这六座县城献给天下,来攻击疲惫的秦兵,这样虽然失去了土地,却能从秦国那里得到补偿。如果不战而城邑都失掉,明年秦国又要割您地的话,您还给不给呢?不给的话,则前功尽弃,惹来秦兵攻打的祸患;给的话,您哪有那么多的土地?您这是削弱了赵国而增强了秦国啊。以愈强盛的秦国,来宰割愈弱小的赵国,它的理由是无穷尽的。以有限的国土来对付无止境的要求,最后,赵国必定灭亡。”赵王考虑再三,无法做出决定。刚好楼缓从秦国回来,便与他商量此事,让他谈谈个人的看法。楼缓说:“您也听说过公甫文伯的母亲吗?公甫文伯在鲁国做官,病了,家里的妇女有两个人在房中为他自杀的。他的母亲听到了,一声也不哭,倒是他的保姆忍不住的说:“哪有儿子死了,当母亲不哭的道理?”他说:‘孔子,是贤人,被鲁国驱逐,这个孩子不跟随着他;现在死了,却有两位妇人为他自杀。这一定是他对长者刻薄,而对妇女厚爱的关系。’这些话,他母亲说,是位贤良的母亲;然而如果他妻子说,一定是位嫉妒的妻子。言为心声,话是一样的,但说的人不同,人心也就有了差异表现。目前,臣下刚从秦国来,而说不要割让,不见得是办法;要是说割让,恐怕您会以为臣下是替秦国说话的,所以臣下不敢回答您的问题,不过我觉得应该割让给秦国。”赵王要采纳楼缓的建议,虞卿听到立刻反对,对赵王说:“您千万不要听信楼缓的话!”楼缓说:“虞卿的话,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是秦国、赵国打上了,天下诸侯都会感到高兴。因为他们都想到“我将因强胜弱,坐收渔翁之利”。现在赵国部队被秦兵围困,天下诸侯都朝向秦国去祝贺战胜。所以,您不如赶紧割地求和,借此一来可以混淆天下诸侯的耳目,二来可以安慰秦王的心。不然,天下诸侯可能会因为秦国的愤怒,趁赵国的疲惫,将它给瓜分了。赵国就要亡国了,能奈秦国的计谋何?所以说,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希望您根据臣下的观点作决定,不要再考虑了。”
赵郝的观点是从不割让的角度进行阐述的。他对赵王讲述到:如果不将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国可能来年还会攻打赵国,对于赵国不利。但是,他的思考显然不全面,他并没有从正面,也就是割让的角度进行考虑。如果赵国把土地割让给了秦国,秦国就会从此停止对赵国的侵略了吗?这也是赵王的疑问所在。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所以,相对于楼缓和虞卿,赵郝的说法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因此被虞卿轻易地驳回了。
接下来分析楼缓。毋庸置疑,楼缓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物。因为他刚从秦国归来,恰巧这件事情又发生在秦国与赵国之间,楼缓担心赵王对他不信任,所以列举了公甫文伯的母亲的例子,来证明自己是从赵国的角度来考虑这件事,而不是帮助秦王说话。同时楼缓还进一步从其他诸侯的角度分析,阐述了:赵国如果割地给秦国,就会迷惑其他诸侯国,使得他们认为赵国与秦国结好,自然就不敢轻易地打赵国的主意了。如果不割地给秦国,秦国必定会生气,再次攻打赵国。其他的诸侯国就会趁机来瓜分赵国土地,赵国将会面临十分危险的局面。所以,不割让土地对于赵国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楼缓的话听起来也有些道理,但也只是权宜之计。秦国的贪欲是无止境的,割让土地只会助长他的贪婪。秦国会变得愈加强大,而赵国会变得愈加弱小,有朝一日赵国会被秦国灭掉。所以说,楼缓的建议从长远的角度看是不可行的。
对于虞卿,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思考出发点与赵郝和楼缓都不同。赵郝和楼缓把思考的重心放在了割让还是不割让土地的问题上,而虞卿则在思考:同样是失去六座县城,怎样使它们发挥最大的用处。既然把它们送给秦国无法起到根本上的作用,不妨将这些土地送给秦国的仇敌齐国。将土地送给齐国,自己就多了一个强大的战略伙伴,秦国也自然不会再攻打自己了。与此同时,其他的诸侯国也会尊重自己。这岂不是一举两得?
所以综观几个人的说法,虞卿的说法最符合赵国的利益。赵孝成王最终采纳了虞卿的建议。事情果然向着虞卿预想的方向发展,赵国借助齐国的力量顺利摆脱了困境。
在面对问题时,我们经常会抓住一点、不计其余,导致思虑阻塞。在这个故事中,赵郝只把思维局限于秦国和赵国的外交政策之间;楼缓考虑到了诸侯彼此间的关系,但只想到了诸侯对赵国的害处,没有想到诸侯对赵国的益处;虞卿则站在诸侯彼此间的关系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同时兼顾了诸侯对赵国的利处。而他最终打动赵王的恰恰是诸侯对赵国的利处这一方面。因此说,换一个出发点思考问题,可能对成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