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对联”教学实录

(2012-05-12 01:27:51)
标签:

杂谈

分类: 课堂研讨

“走进对联”教学实录

执教:安溪县第六小学 蔡坤耀

 

设计理念: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被誉为“诗中之诗”。它作为我国独特的语言文学艺术形式和基础教育教学形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然而,随着清末学塾教育的消亡,对联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方式也消失了。当今的小学生,对对联这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化底蕴的薄弱是他们存在的普遍问题。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对联在众多的文学艺术门类中,是最能体现汉字神奇特点的一种文学形式,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民俗文化之一。对联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这一门艺术。而且,基于这一门艺术本身的特有属性,通过学习,还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培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而更好地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积累,增强民族自豪感。

活动目的:

1.诵读、品味对联语言的韵味美,感受对联的声韵美。

2.了解对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思相关、平仄相谐”的特点。

3.能区分上下联,进行简单的对联填写。

4.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习对联的兴趣。

学习准备:

1.上网学习、收集对联,对对联有初步的感知。

2.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课前活动

师:今天,同学们来到大多媒体教室上课,高兴吗?说一说,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1:教室更大了,来了很多听课的老师。

2:还有人在录像。

师:是的,你们用眼睛看到了变化。心情有什么不一样吗?

3:我感觉有点紧张。

4:我感到有点兴奋。

师:非常了不起,你们已经会用眼睛和心去体验环境,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古代有一位诗人,叫王安石,他和我们一样,也很会用心观察周围的变化,曾写下一首诗叫《元日》,你们读过吗?

生:读过。(齐说)

师:一起读。

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师:他发现了什么变化?

6:过年时,人们在放鞭炮。

7:过年时,人们把旧的春联揭下来,换上新的春联。

师:是的,在我们中国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你们贴过春联吗?

生:贴过。(齐说)

师:是否有记住几幅印象特别深刻的春联。

生:有(齐说)

师:那么,我们就来做个“对联接龙”游戏,每人读一副春联。从哪开始?

(生春联接龙)

[课前师生互动是老师了解学情,缓解紧张情绪的重要一环。在这一个环节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体验环境变化,既有效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又渗透学习对联的方法。接下来的春联接龙则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

二、知对义(情景:文庙)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对联接龙中,老师发现你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不仅记住那么多春联,还能读得那么有韵味。对联又称楹联,也叫“对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这节课,我们将和听课的老师们,边游览凤城的名胜边学习对联,一起在对联的王国中领略对联的独特魄力。

[之所以将对联教学与游览凤城的文化景点相结合,是因为这些文化景点都有大量的对联。通过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可以接近学生学习对联的心理距离,让他们觉得对联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习对联的兴趣。]

1.品读对韵歌。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蔡老师带大家来到是——

生:文庙。

师:文庙是我县重要的文化景点。看看文庙里有一首——

生:对韵歌。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对韵歌。

生(齐读)晴对雨,暑对寒,天地对山川,鱼虫对草木,旷野对平原;二月柳,九秋莲,露草对霜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师:声音非常响亮,课堂上最美的就是朗朗的读书声了,我们拍起手来读,声音就更动听了。

生:边拍手边读。

2.说一说,哪些词语是相对的。

师:两遍读下来,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一个字不断重复出现。

生:“对”。

师:仔细看一下,到底是哪些词语相对?

1:晴对雨,暑对寒,天地对山川,大漠对长河。

2:鱼虫对草木,旷野对平原,露草对霜营。

师:是,因为有一个“对”字,所以我们一眼就看出,再仔细找一找,哪些地方没有“对”字,我们也能找到相对的词语?

1:二月对九秋。

师:是,都是写时间的。

2:柳对莲。

3:大漠对长河,孤烟对落日。

师:是,都是写景物的。

3:直和圆。

师:是,都是写形状的。

师:你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请同学们再仔细看一看,这些词语是怎么相对的,有什么特点?

生:相对的词语都是写同一方面的意思。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直和圆都是写形状的,二月和九秋都是写时间,柳和莲都是植物,孤烟和落日都是写景物……

师:的确如此,这里相“对”的词语都是写同一方面的意思,这叫词性相同。

3.尝试“对一对”。

师:既然大家已经知道什么叫做“对”了。我们也来尝试着 “对一对”。(出示材料)

秋月白,晚霞( ),海洋对( ),山欢对( ),翠竹对( )。六月荷,九秋( ),白云对( ),雨中山果( ),花丛蜜蜂( )。

师:秋月的颜色“白”,晚霞的颜色——

1:晚霞红。

2:晚霞黄。

师:这是颜色对。(齐读)

师:海洋对——

1:海洋对山川。

2:海洋对大地。

3:海洋对天空。

师:这是景象对。继续,稍微增加点难度。

生:山欢对小溪。

师:想想,“山欢”是写“山”怎么样?

1:山“高兴”。

师:“山”可以对——

2:“山”可以对“水”。

3:山欢对水乐。

4:山欢对水笑。

5:山欢对水悦。

师:很好,看来大家都会对了。继续。

1:翠竹对松树。

师:那“翠”呢。

2:翠竹对青松。

3:翠竹对红梅。

4:翠竹对绿柳。

师:老师这是还有一个绝对,齐读“翠竹对苍松”。继续。

1:六月荷,九秋菊。

2:六月荷,九秋莲。

师:可以,植物对植物。继续。

1:白云对天空。

2:白云对海洋。

师:老师有一个答案和大家分享。齐读“白云对彩虹”。继续。

1:雨中山果落,花丛蜜蜂飞。

2:雨中山果舞,花丛蜜蜂歌。

师:一个“舞”,一个“歌”把景物写活了。

3:雨中山果笑,花丛蜜蜂跳。

师:你们们真了不起,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也创编了一首对韵歌。来,让美妙的声音再次飘起来。

生:齐读

[对对子是学习对联的基础。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品读对韵歌,找出相对的词语,思考这些词语是怎么相对的,最后让学习尝试对一对。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三、 识对联(情景:茶叶大观园)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对”,现在我们一起来到——

生:“茶叶大观园”。

师:看看“茶叶大观园”里有——(出示对联)

迎新春春春,春光明媚

辞旧岁岁岁,岁月红火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世上无难事,无心难成就

科学有真谛,有志事竟成

指点江山春光满目

激扬文字妙笔生花

天泰地泰三阳泰

家和人和万事和

生:对联。

师:一起读读这些对联。(背景音乐)

生:齐读对联。

师:既然大家已经知道这些是对联,那么请你再好好品一品这些对联,你能发现对联的哪些特点呢?刚才我们已经学过对对子了,如果只发现一个特点,那太一般了;如果发现两个特点,你是一个比较会学习的孩子;如果发现三个特点,你太有才了;如果发现四个特点,那就无以伦比了。请同学们先自己思考,再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生:思考、交流。

(师:板书一幅对联:天泰地泰三阳泰,家和人和万事和)

师:思维的网线连到蔡老师这边来,有什么想法我们共同分享。

1:字数是一样的,上下联都是七个字。

师:字数相等。请把你的想法写在黑板上(板书:字数相等)

2:上联下联说的意思有联系。上联说了一件事,下联的内容还是这件事。

师:对的,上下是有联系的,意思是相关的。(请同学板书:意思相关)

生:词语和词语相对。

师:这个我们在学习对韵歌时已经学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都是写同一方面的词语,也请上黑板板书:(板书:词性相同)

师:那么除了这三大特点以外,对联还有一个特点,是老师现在就告诉你还是你们再想一想?

生:再想一想。

师:好,看看上下联最后一个字的读音,有什么特点。

生:上联最后一个字的读音是第三声或第四声,下联最后一个字的读音是第一声或第二声。

师:真是慧眼识珠啊!对联分为上下联,上联一般贴在右边,下联一般贴在左边。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情况是三声或四声,也叫“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情况是第一声或二声,也叫“平”声,这叫平仄相谐。(板书:平仄相谐)读起来才会朗朗上口。读一读下面的对联感受它们的平仄相谐。

多亏工匠巧, 玩具藏智慧

博得小儿欢, 娱乐长精神

传播四海高科技  草店新书词林欣赏

推广九州新知识  兰亭古本学海珍藏

兢兢业业育桃李

勤勤恳恳做园丁

[认识对联的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引读、导思、帮助提炼的方法,主动降低学习难度,在学生初步感知后,通过下一环节的“挑战对联”实践强化学习。]

四、挑战对联(情景:中国茶都)

师:经过我们的学习、我们的智慧碰撞、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成长,我们知道了对联的特点。下面,我们就一起到“中国茶都”去挑战对联。挑战第一关:根据对联平仄相谐的特点区分上下联。(出示材料)

(一)区分上下联。

1.同心同德,共绘四化宏图( )

各行各业,齐跨长征骏马( )

2.虚心竹有低头叶( )

傲骨梅无仰面花( )

3.画亦精,字亦精,精益求精( )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

4.架上丹丸长生妙药( )

壶中明月不老仙龄( )

师:来展示一下你们思维的成果吧!

(指名回答,均能正确区分上下联。师适时称赞。)

(二)组合上下联

师:稍微增加点难度。根据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来组合上下联。(出示材料)

三海九门,京华迎奥运

竹篮提笋,母怀儿 

鸿是江边鸟,

蚕为天下虫

稻草扎秧,父抱子

一江两岸,世博靓申城

(指名回答,均能正确组合上下联。师适时表扬)

(三)把混乱的条幅配成对联

师:看来这些都难不倒大家。继续提高难度,我们要根据意思相关、词性相同、平仄相谐的特点,把以下8个完全混排的条幅组合成8幅对联。有信心吗?

师:老师提示一下,先根据平仄相谐的特点,把这上下联区分开来,再逐对组合。先独立完成,然后可与同桌或前后桌同学交流、讨论。

①芳草春来依旧绿;②春夏秋冬春为首

③梅花到时自然红;④梅花桃李梅占先

⑤梅花到时自然红;⑥桃梨杏春风一家

⑦芳草春来依旧绿;⑧松竹梅岁寒三友

师:巡视指导。

师:我发现听课的老师也和我们一起对,我们读上联,老师对下联。如果老师对正确了,我们就热烈鼓掌。

(生读上联,师对下联)

(四)填写对联

师:这么难的都没有难倒大家,真佩服你们。关键的,填写对联开始了。(出示材料)

1. 填对联

春蚕到死丝方尽, ________________

处处飞花飞处处,潺潺碧水碧 ______

春风春雨春色; __ ____

心在集体,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班级,何必争 __ __

青鱼 __绿水;白鹤__ 碧霄

师:抢答,春蚕到死丝方尽——

生:蜡炬成灰泪始干。

师:处处飞花飞处处,潺潺碧水碧——

生:潺潺。

师:刚才我们是大合唱,现在要个性化答案。

1:春风春雨春色;好年好岁好景。

2:春风春雨春色;丰年丰岁丰景。

3:春风春雨春色;欢年欢岁欢景。

4:春风春雨春色;乐年乐岁乐景。

5:春风春雨春色;喜年喜岁喜景。

师:多好的一年啊,真是盛世当年。

师:心在集体,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班级,何必争——

1:何必争多得少得。

师:胸怀多宽广啊。

2:何必争你得我得。

3:何必争男得女得。

师:是啊,都是一家人,要有集体观念。下面这一对,请大家动用多种感观来对。

1:青鱼游绿水;白鹤飞碧霄。

2:青鱼游绿水;白鹤冲碧霄。

师:好一个“冲”,多有气势啊。

3:青鱼嬉绿水;白鹤闹碧霄。

4:青鱼嬉绿水;白鹤戏碧霄。

师:想像力很丰富。

5:青鱼好绿水;白鹤喜碧霄。

6:青鱼遨游绿水;白鹤展翅碧霄。

师:你们看,只要我们从不同角度思考,很多个性化的答案都会迸发出来。

2.听故事对对联。

师:最难的,听故事对对联开始了。(出示材料)

有一个县令想要在长江游泳,见一个小孩不肯回避,县令想治他的罪,又没有合适的理由,就想出一招,要小孩和他对联,若不能对出下联,就治他死罪。

千年枯树作衣架

_______________

师:多刁钻残忍的一个县令啊,我们赶紧来帮帮这个小孩,可以先一个词一个词的对。

1:“千年”对“万岁”。

师:“千”对“万”对出来了。(提示:小孩在长江里游泳。)

2:万里长江。

师:对得好,“千年枯树”对“万里长江”。(提示:用千年枯树来作衣架,万里长江作——)

3:万里长江作泳池。

师:非常好,但上联已经有“作”了,我们不重复。

4:万里长江为泳池。

师:已经非常不错了,很有气魄。但那个小孩更有气魄,他对的是“万里长江当浴盆”。县令哑口无言,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四、赠送对联

师: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一朵非常美丽的奇葩,我们可以把对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对联来赠送给我们的朋友和长辈,比如下面的对联可以送给谁呢?

1.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有路志可攀

2.敬爱无亲疏,天下高龄皆父母;老残不孤独,人间晚辈尽儿孙

3.兢兢业业,作业本上洒心血;勤勤恳恳,心灵深处忙耕耘

1:“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有路志可攀”可以送给同学。

师:这是蔡老师送给你们的,我们一起读一读。

2:第二幅对联可以送给长辈,表达我们的敬爱之心。

师:是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们都用这副对联提示自己要孝敬长辈。

3:第三幅对联可以送给老师。

师:你们最想送给哪一位老师。

生(齐):李老师。

师:你们的班主任李老师啊,好,我们就用最美妙的声音把这幅对联读给李老师听,她一定会觉得非常幸福的。

师:下面这些对联是蔡老师要送给听课的老师们的,让我们用美妙的声音献给老师们。

生:齐读以下对联。

1. 心灵清泉,润育情操美果;知识甘露,浇开理想鲜花 

2. 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

3. 默默无闻,育出桃李满天下;拳拳有志,造就栋梁兴中华

[本环节的教学围绕对联的四个特点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填写对联时,我引导学生运用“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想”等多种方法,鼓励个性化对对联。学生的回答思路开阔、精彩纷呈。]

五、总结拓展。

师:在华夏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诗词曲赋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而对联作为一种凝缩的文学艺术形式,反映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欣赏对联,就是欣赏生活;品味对联,就是品味生活。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多关注对联,品味对联。老师这里有一个上联“走进对联无穷乐”请同学们课后对一对,和大家一起分享。

总评

对联,堪称“诗中诗”,是我国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明珠。传统对联讲究“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简称“六相”。小学生学习对联,既可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又能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理解、想象、感悟及创作等语文综合实践意识与能力。

这堂课,我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紧扣对联特点,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创设各种学习情境,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学创用结合,不但让学生获得对联的常识,初步习得对联创作的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对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以生为本,创设情境

这堂课,我立足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这一高度,以学习对联为契机,创设各种学习情境,如生活体验情境、图片情境、师生互动情境、故事情境等,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对联,感悟特点;创作对联,迁移能力;赠送对联,感悟用意等,既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常识,获得初步创作运用能力,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理解、感悟、想象及创作等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了 “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原则。

二、     遵循规律,循序渐进

这堂课,我遵循儿童“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心理规律,有序地安排学习内容,如,首先是引导学生吟咏对联,感悟归纳特点,其次,安排由易到难的梯度练习,先是辨对联,接着,找对联,然后,一字对,最后是一副对,这样的教学安排,充分体现了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的原则。

三、    学以致用,学创结合

这一堂课,我不但引导学生学习对联,获得对联的一些常识,而且还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创作对联,运用对联,达到学以致用,学创结合的效果。如教学过程中安排的梯度练习,最后的选择赠送对联等环节,都是“学创用”合一的充分体现。

四、    习得能力,激发情感

对联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之一,我不但引导学生学习对联,了解对联常识及获得初步创作能力,还注意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民族精神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达到言、意、力及情的融合统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