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感官联动教学初探
(2016-09-14 13:33:53)
多感官联动教学初探
【内容摘要】
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人终生受益。新课改中音乐课堂上丰富的教学内容,活跃的课堂氛围为小学生感受音乐世界的美提供了新的平台。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关于小学生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急待解决的新问题。
多感官联动教学是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并结合音乐欣赏中联觉理论、教育心理学中有意注意、无意注意等相关理论形成的。所谓“多感官联动教学”就是将内在的隐性的音乐感知活动用外显的方式显现出来,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发展成有意注意,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多感官联合“听”、“看”、“唱”进行音乐的感受、表现与创造,从而帮助学生逐渐养成持久的良好的学习音乐习惯。
【关键词】音乐 教学 实践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小学阶段特别是一二年级这个基础阶段,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所养成的习惯决定着一个人是否能学会学习,是否能进行自我持续发展。作为陶冶人情操、影响人内在气质的艺术学科——音乐,更应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音乐课堂内容丰富、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性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但是在培养学生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等习惯方面仍然比较缺乏。因此,音乐教育者应该思考:在音乐课堂上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一、课堂现象
㈠现象一
新课改后,音乐课堂中的容量比较大,欣赏的内容较多,但许多同学特别是一年级小学生欣赏习惯不够好,当音乐响起后,很多人会兴奋地动起来,课堂氛围异常热闹。但是两分钟后他们的所谓律动就变成了脱离音乐的无序状态,而且他们对音乐资料中的信息知之甚少。
㈡现象二
常言道,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年级小同学爱表现,更是很勇敢,他们乐于向他人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也不管自己表演得好不好。这正是孩子们的可贵之处,这种敢于、乐于表演的积极性是值得保护与鼓励的。但是一方面表演者在拥有童真的同时缺乏表演意识:有的只是跑上台来做个鬼脸就跑下去,他认为这样就是表演,很好玩;有的虽然进行演唱,但声音小,动作忸怩……能够大方表演地很少。另一方面做为小观众,他们不懂得该如何欣赏别人的表演:有的是看热闹似的一阵大笑;有的会哧之以鼻;有的会漠不关心地做自己的事情,即使有的小朋友在认真欣赏,但他们也并不知道该如何从别人的表演中进行学习,更谈不上同学间进行有效的评价与交流了。
二、原因分析
㈠无意注意仍起主要作用,有意注意正在发展
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他们对音乐的感觉与表现往往是一种感性的对音乐的认知,是一种无意注意状态。缺少理性的主动认知能力与技能,即有意注意自控能力较弱,这正是音乐课上学生闻歌起舞、气氛活跃,却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原因之一。
㈡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力不强
小学生在上课的同一时间内,既需用眼、用耳,还要动脑、动手,这就需要注意力的分配,但低年级小学生不善于分配注意力。而当我们在课堂上请学生进行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等活动时,就需要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随音乐进行律动,或者随音乐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等等。在这样的要求中包含着听、唱、律动等多项要求,事实上学生在完成以上要求时虽然也有“听”的成分,但多数只注重了“律动”、“唱”等单一活动,于是就容易出现学生只听不看,或只动不听等听与动分离的现象。
㈢有意识地良好学习习惯尚未形成
很多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尚未形成,没有进入小学学习状态,这与他们的观察力与集中注意力能力未发育完善有很大关系。小学生对同伴表演的观察缺乏系统的知觉,只是看热闹,所以当同伴的表演“不好玩”时,他的注意力就开始不能集中。另外由于相关知识比较缺乏,对于自己的表演也缺乏自信,在自己表演过程中也容易因注意力不集中而半途而废。
三、实践探索
新课改要求音乐课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①在音乐课堂实践中发现,实现以上目标的前提是帮助学生养成持久的良好的学习音乐的习惯。
多感官联动教学是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结合音乐欣赏中联觉理论、教育心理学中有意注意、无意注意等相关理论形成的。所谓“多感官联动教学”就是将内在的隐性的音乐感知活动用外显的方式显现出来,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发展成有意注意,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多感官联合“听”、“看”、“唱”进行音乐的感受、表现与创造,从而帮助学生逐渐养成持久的良好的学习音乐习惯。
㈠音乐的感受与鉴赏——听,即接受过程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习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②美国音乐哲学家贝内特·雷默曾提出“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内在表现力的反应进行的人的感觉教育。”③由此可见,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可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1、静态的听
⑴进行欣赏音乐的礼仪教育。在始业教学时,从学习习惯的角度对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即音乐的欣赏者、音乐的好朋友、音乐的小主人。作为“音乐的欣赏者”,要知道怎样做个文明的欣赏者,怎样能够给自己、给他人创造比较好的音乐欣赏、学习环境;作为“音乐的好朋友”,要学会怎样理解音乐,怎样知道音乐在对你说什么;作为“音乐的小主人”,要能够走进音乐,并用自己的耳、眼、口、手等多种感官来感受、表现、创造音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为自己、为他人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⑵闭上眼睛、敞开耳朵,别管听懂听不懂。“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听觉,培养他们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听觉感受能力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多听’是发展和提高音乐感受能力的关键”。④这里的“多听”除了原有意义上的某些音乐作品要反复听,还包括为学生提供广泛涉猎各种类型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这是无意注意状态下的接受过程。
2、动态的听
这是培养学生运用自身感官联动进行听觉体验的能力。
⑴眼睛:在单纯的听觉体验之后,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随音乐进程看书上的歌词、图画内容,用具体形象的视觉感知音乐形象,这是一种纵向自我学习的接受过程。此外,通过观察老师与同学的表演,实现横向联合学习的接受过程。
⑵手:用手随音乐进程指出相对应的歌词或曲谱,用语言符号加强第一印象,或者用手指随音乐进程指示旋律走向、模仿他人进行律动等。此法可以将学生内在的隐性的看与听的接受过程,用外显的方式展示出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参与程度,是否跟上学习进程,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指导。
⑶口:无声的跟唱歌词,既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让学生在自然放松状态下,有意识地注意音乐内容、接受音乐内容。如师生双簧游戏: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对口形。此外在欣赏器乐作品或其他无词音乐时,可指导学生轻轻随音乐哼唱主题旋律。
⑷身体:无声的随音乐节拍、节奏进行小幅律动,是引导学生接受音乐的又一有效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无意注意状态下,本能的“走进”音乐,让自己成为音乐的一部分。同时,无声地参与可以有效保持音乐原有的音响效果,提高欣赏质量。
㈡音乐的表现——看,即理解过程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⑤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学生能否自信地演唱、演奏及综合性艺术表演,从其眼神中便能得以体现。当学生理解了音乐的内容,学会了初步的音乐表现方法,他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就会得到发展,进而能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因此帮助学生通过“看”的方式理解音乐是进行音乐表现的前提。
1、静态的看:
这是一种有意识地虚心向他人学习进而理解音乐的好习惯。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能够耐心倾听观看他人的表演与评价(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如:当别人表演或对自己(他人)进行评价时,应该用诚恳的目光看着对方的眼睛,当自己为别人提意见或建议时同样要诚恳地注视对方的眼睛,通过眼神、语言交流等途径理解音乐。
2、动态的看:
⑴眼睛:培养以神传情的能力。引导学生在了解音乐内容基础上,不论演唱歌词还是曲谱都要有意识地借助想象在眼前描绘一幅表现音乐内容的画面,即“我仿佛看到了……”,并用眼神与表情表现出来。这是情感神态上的理解。
⑵口: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用自己适当的歌声表现“看”到的情景,或喜、或悲、或怒、或哀、或坚定有力、或悠扬婉转……这是声音上的理解。
⑶耳:培养用耳朵“看”到“众人合一”、“人乐合一”情形的能力。当进行齐唱或齐奏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让耳朵当“裁判”,从音色、音准、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做到耳朵听大家的声音,心里控制自己的声音,使集体的声音如同一个人的声音,达到“众人合一”、“人乐合一”的目的。这里合作意识上的理解。
⑷手:培养用手“看”他人表演的能力。这是一种有意模仿能力的训练。当同学在进行表演的时候,自己也无声地进行动作模仿,不仅可以提高相互学习的效果,有效利用优秀学生资源,还可以帮助弱势学生树立自信,提高表现音乐的能力。之所以提倡无声模仿,是为了培养学生礼貌欣赏习惯,避免对表演者产生影响。这是肢体表现方式上的理解。
㈢音乐的创造——唱,即提高过程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⑥实际上这也是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进行自我能力提高、发展的过程。创造源于丰富的想象,实现于不断进行的实践。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具有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仍以无意想象为主。因此鼓励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大胆的想象与表现,主动有意识地参与“唱”的创作实践是发掘学生潜能实现自我提高的关键。
1、静态的唱:
在聆听音乐、表现音乐等过程之后,引导学生运用联觉的原理,进行丰富大胆的想象,用线条、色块、图形记录音乐或声音,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创作实践是对音乐的另一种诠释,是对音乐的再创作,是学生用非音乐手段在音乐世界进行“唱”的实践。
2、动态的唱:
⑴耳:培养搜集音响材料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听到某种来自乐器、自然界、生活中的声音时,能够快速反应其音长、音色、力度、速度等特点,并进行记忆积累。教学中体现在对各种音响资料的有意识模仿训练,如课前热身活动:教师用手或用琴等物品随机拍出各种节奏,学生进行模仿。既可以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音响记忆能力。
⑵口、手:培养改编创作、即兴创作能力。在音乐音响材料积累基础上,练习有意识地用人声或乐器或其他可发出声响物品对已知音响资料进行大胆地重组、改编。
以《闪烁的小星》为例:
2/4 1 1 | 5 5 | 6 6 | 5 - | 4 4 | 3 3 | 2 2 | 1 - ||
Ⅰ. 改变演唱节奏
2/4 1 1 5 5 | 6 6 5 | 4 4 3 3 | 2 2 1 ||
3/4
Ⅱ. 改变演唱方式:口哨、响舌等。
Ⅲ. 改变歌词内容:“天上月亮弯又弯,好像秋千在空中;我坐秋千摇啊摇,妈妈夸我好宝宝。”(一B班 何小雨及小伙伴 作)
Ⅳ. 根据音乐即兴创作律动: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用肢体动作进行即兴律动表演,既可以培养学生创作表演潜能,又可以利用创作活动提高学习质量。
事实证明一年级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会创造出许多让成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尽管他们还没有掌握诸多专业音乐知识,但只要沿着培养他们有意创作意识的路走下去,他们的潜能会得到很大程度的开发。
四、实践效果
经过近两年的反复实践与总结,多感官联动教学方式在一、二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渐成熟,并体现出一定的效果。
㈠个体的进步与成长
例1:二C班学生小毛爱动、爱表现,每次音乐一响就开始随音乐活动起来,也不管是否了解了音乐内容、是否影响了其他人欣赏音乐。可以说他的音乐感觉非常好,但就是因为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效果很不扎实,连最简单的歌词也记不住,旋律也经常唱错。在经过以上几种方式实践与巩固后,不仅学习习惯上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其学习效果,特别是在对音乐的表现活动中,表现出超出同龄人的想象力与表现力,如:在欣赏《小天鹅舞曲》时,他第一个用小鸟欢快飞行的动作表现他想象出的音乐形象。可以说养成良好的感受与鉴赏的习惯是帮助小毛取得进步的关键一步。
例2:一B班的小雨是一个漂亮、又很有灵气的小女孩,对音乐的感悟与表现能力都很出色,唯一遗憾的是胆子小、腼腆,不敢主动、大方地在同学们面前进行单独表演。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让她站在同学中间和其他同学一起表演,同时引导其他同学用诚恳的目光向她学习,并用肢体进行无声的模仿;其次逐渐减少她身边的“陪同”人员,并让同学们对她的表演进行鼓动性评价。渐渐地小雨在同学们肯定的目光与积极地模仿学习中得到鼓励,成为班级中表演、创作能力较强的佼佼者之一。而其他同学也在“看”的过程中从小雨身上得到启发,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㈡集体的和谐与快乐发展
一、二年级的小同学对演唱具有极高的兴趣,经常非常积极地进行演唱,可效果却是声音不协和、不悦耳,喊得筋疲力尽,一会功夫就出现喉咙疲劳现象,演唱积极性也迅速下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与巩固之后,孩子们学会了用耳朵做“裁判”,能够在进行集体演唱或演奏中做到“耳朵听大家的声音,心里控制自己的声音,使集体的声音如同一个人的声音”,进行和谐、快乐的音乐体验,实现“众人合一”、“人乐合一”的目标。每次行进在班级与音乐教室之间的路上,他们都排着队伍边走边唱,动听的歌声常常引来其他年级同学羡慕的目光。小同学们在相互欣赏、相互鼓励的积极文明的氛围中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共同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共同体验成长的快乐。
综上所述,多感官联动教学方式是在相关理论指导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它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为目的,以音乐的感受与鉴赏、音乐的表现、音乐的创造三个板块为主要内容,通过发展学生听、看、唱的能力,让其在接受音乐、理解音乐、自我提高的过程中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享受音乐审美的乐趣,陶冶高尚的情操。
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听”还是“看”或者是“唱”都离不开学生主体有意识的进行主动思考,正如雷默所说:“人类的所有体验都是充满了主动感应……主体意识是人的所有体验的一部分,没有主体意识的参与,人的体验就毫无真实性”⑦“多感官联动教学方式”就是将人的感觉体验从原始的本能的联动反映提高到理性的主观意愿层面,再经过一定时间的巩固与实践,使其再度内化为个人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也就是使低段小学生的注意力逐渐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过渡,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当学生能够自如地利用多种感官进行音乐的感受、表现、创造,就是学会了自主学习,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与技能。即使在今后欣赏一首陌生的流行歌曲或者古典音乐,他们也能够有能力主动地与音乐亲密接触,不仅仅是“音乐的欣赏者”,还会成为“音乐的好朋友”,甚至是“音乐的主人”。
注释:
①《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②《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③(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
④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第86页
⑤《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⑥《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⑦(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
参考文献:
①﹝美﹞贝内特·雷默 著:《音乐教育的哲学》 —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5
②金亚文 主编:《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③雷雳 主编:《小学生家长及教师心理健康指导手册》——科学出版社,2004.7,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