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六十年,再续师生情记东阳南马一中63届二班毕业生首届谢师宴暨同学会
阔别六十年,再续师生情
记东阳南马一中63届二班毕业生首届谢师宴暨同学
“禹山下,荆水畔,鹤发师生相聚欢。相聚欢,诉衷肠。春去秋来甲子迎。甲子迎,当惊叹,人间情义山高而水长。”这是全国特级中学语文教师、东阳市作家协会顾问、八旬老人王湘老师,21日在东阳市南马一中63届二班阔别六十年谢师宴暨首届同学会时声情并茂的朗诵即兴答谢诗。是日上午,南马一中63届二班30多位同学阔别六十年后相聚在湖溪望江楼大酒店,重温大家在南马一中读初中时的美好时光,六十年的离别,六十年的风雨,让大家脸上刻满脸皱纹,满头白发,却聚集了六十年的真情。
为当年的班主任、今年80岁的王湘老师夫妇笑盈盈地接过同学代表贾河海和金阿才送上了“师恩难忘”的旌旗,又接过陈大荣和贾翊立献上的鲜花和同学们的真情祝福。
据王老师回忆,当时他自己也只有二十来岁,学生十五、六岁。既像兄弟,又像父母。这六三届学生处于国家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同学们天天饿肚皮,冬天穿不暖,点煤油灯,当时每班都开荒种菜,送厨房后,每人可领一碗青菜萝卜,此乃学生最开心之事。但读书大家都很用功,绝大多数考上高一级学校。考上专科的都有工作,考上高中的,大多不去读,回家当农民。这次与会者,多是农民,这是最难得的。我参加了多次同学会,一般做农民的,极少与会。这次是个特例,充分表达了咱们间浓浓的师生情谊。
“我们少年时期能遇到这样一位知识丰富、品德高尚、能够尽心尽力投身于教育事,能够给我们传授知识、帮我们认清是非,帮我们确立志向的一位好老师,是我们幸运。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只知道教教书的老师叫“经师”,而能够影响你一生,能够帮你建立兴趣,帮你确定方向,并且影响你一生的老师称“人师”,这样的“人师”是非常难得的。而我们能在“舞勺之年”成了全国优秀的语文教师——王老师的门生,我们是幸运的。在王老师的栽培下,我们这一批老同学——工农商学兵:像阿才、其宝等农村干部;像贾寿星等当工人;像志茂、德义等学习经商,像金志根一样做医生;还有像陈大荣、龙海、河海、天绍和我都欣为人师,都是做得有声有色,做得像模像样,我们没有辜负王老师的栽培!用热烈的掌声,感谢恩师对我们的栽培!感谢王师母对恩师的支持!用热烈的掌声祝贺恩师和师母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次活动的组织者、退休教师陈春贵老师激越高昂的表达这时的激动心情。
“我到师范读书时,心不安写信给王老师,王老师给我的回信鼓励,我现在还保留着。”当年的班长任龙海激动地说。
陈大荣同学表达大家的心声:“同学们生长在战乱,成长于三年困难时期,60年前我们聚集在一起读书,课余一起去挑砻糠,挖柏葛刺根,晚上点美孚灯夜自修,那个时候王老师像慈父既教我们文化知识,又教育我们怎样做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时过60年,幸福生活已来临。恩师依然身体硬朗,耳聪眼明,精神饱满,又和我们相聚在一起,再一次聆听老师的课,让我们感到无比幸福,无比快乐。”

“风风雨雨六十秋,青丝已去白满头。儿孙吃穿不用愁,我们健康快乐游。感谢党的政策优,愿活到天长地久!”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凑成了一首打油诗。
为了答谢同学们,王老师大声地点名,就像60年前早读点名一样叫着每位同学的名字,叫到一个上前一个,为同学们赠书:《仰望故乡》、《日月灯》两本王老师的著作,同学们就像当年发新书时一样活蹦乱跳,一样情不自禁,一样眉开眼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