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初中生物探究活动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2013-04-20 23:23:23)分类: 2012年小课件 |
初探初中生物探究活动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西安行知中学
现行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并且将探究活动设定为生物新课程标准十大主题之一,新教材通过编入大量的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来促进发展探究性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推动开展探究性学习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因此探究活动教学也就成为了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一个研究重点。本论文侧重于对探究活动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研究。
一、探究活动教学中问题设计研究的意义
1)问题设计是探究活动教学成败的关键:
2)好的问题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方式:
二、探究活动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1、原则:
2、策略:
1)设置情境,学生提问式:
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中“观察与思考”探究活动教学时,考虑到初一整体学生对生石花和钟乳石了解不多的现状,我在上课时又补充了如下资料:生石花:又名石头玉、石头花、曲玉、象蹄、元宝等,原产于非洲南部干旱地区的岩床裂隙或砾石沙土中,是一种多年生小型多肉植物,茎短,叶肉质肥厚,对生常联结在一起形成倒圆锥体,圆锥体的顶面色彩和花纹各不相同,有淡灰棕、蓝灰、灰绿、灰褐等颜色,外形很像卵石,被人们称为“有生命的石头”。钟乳石:又称石钟乳,是碳酸盐岩地区洞穴内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碳酸钙沉淀物的总称。随着碳酸钙沉淀物的堆积,钟乳石的体积也在慢慢长大。对于问题的提出方式我在学生水平相当的两个班级中做过对比,A班是采用教师提问式,B班是采用学生提问式,对比后发现学生提问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益处。评议:虽然生石花和钟乳石对于大多数初一学生来讲非常陌生,但是由于我给出的文字资料很详细,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之上他们能够发现这二者的区别并准确地提出问题。因此在后来大多数班级的教学中,我基本都采用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这一方式培养了学生分析资料发现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进行七年级下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探究
2)教师直接提问式:
当探究的内容综合性很强,远高于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技能时,便会采用教师直接提出问题的方式。这种提问方式的好处是给学生的探究指明了方向,避免学生在探究时出现狗咬乌龟——无从下手的现象,从而节省了探究时间,让探究活动可以在计划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一节中安排了一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材料吗”,这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探究,它是在学生接受了一系列科学方法训练和探究技能训练之后,综合考查学生探究能力的活动。本探究教材中写法很简单,只是简单地给出了要探究的问题、必要的背景资料(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和设计思路的提示,这样虽然增大了学生设计实验的难度,但同时也给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提供了很大的操作空间。为了提示学生在设计该实验方案时应该考虑的内容和注意的事项,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串: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是什么?光合作用的场所是什么?你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证明绿色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此实验的变量是什么?你设计的一组对照实验条件分别是怎样的?评议:学生分析这些问题后发现,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在向学生表明我们应该如何去设计实验方案以及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时应该抓住本实验的主题,即有关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场所及如何证明发生了光合作用等,同时也提醒学生注意为了增强实验结论的科学性还应该设置对照实验,帮助学生解决了对照实验如何设置等实验方案设计中的难点问题。
又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节课后的技能训练“推理”:根据所给资料分析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什么影响,并要求学生将推理过程有顺序地写出来,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这则推理仅通过一段文字和表格简单地给出了甲乙两地甜瓜含糖量的差别、两地白天晚上的平均温度,但这则推理其实综合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质、影响因素等知识,学生刚刚学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还不能对其相关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学生是不容易完美地写出推理过程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如下问题串来引导学生:甜瓜中的糖来自于甜瓜的哪一种生理活动?这种生理活动的强弱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这种生理活动的?这种生理活动产生的糖全部都储存在甜瓜中了吗?若没有,通过甜瓜的哪种生理活动将其消耗掉了?甜瓜中储存的糖都与甜瓜的哪些生理活动有关?甲、乙两地甜瓜,何处甜瓜中含糖量高?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什么影响?评议:学生经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解答,最后基本都可以准确地写出推理过程,因为这些问题本身就是是层层递进的,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实际就是在完成题目中要求的推理过程,因此可以说这些问题实际上是有效实现本技能训练教学目的的一个最好的方式。
3)实验引出问题式:
当探究的内容实践性很强时,便会引导学生先进行相应的实验,由实验引出问题,最后学生总结出结论。这种提问方式的好处是帮助学生直观明了地获取知识,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了解实验设计、实验观察等方法,形成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节中教材安排了一探究活动“实验
又如,在对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中的演示实验“模拟膈肌的运动”的探究活动教学时,我也是从实验的结果引出了问题。具体如下:首先在课堂上请本班生物兴趣小组的代表将小组同学制作的模拟膈肌的模型在全班进行了汇报展示,并给全班同学讲解了他们制作所需原材料、过程、及各结构模拟的是人体中的那部分结构,最后给全班同学展示了模拟膈肌运动的结果。当代表展示完后,我即问学生:你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什么?你认为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反思:此探究活动教学时前半段是学生代表自己亲手操作制作的有关模型,对于学生来讲一下子就拉近了与此知识点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后半段利用学生看到的实验现象引出问题,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此时学生对弄清膈肌运动会带来什么结果的欲望已达到了极致,因此很快就获得了: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胸腔容积减小→肺回缩→呼气完成、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吸气完成这一知识点。但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提前给学生说明膈肌舒张时,膈顶部位置较高,而当膈肌收缩时,膈顶部位置较低。
3、探究活动教学中问题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探究活动教学中的问题设计采用的方式一定要从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探究活动教学内容、学生现状以及学校资源等方面综合去考虑。不同的问题设计方式应该注意的问题不同,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学生提问式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在创设情境方面,虽然情境的方式有文字、图片、甚至视频等形式,但都应该以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为前提,以帮助学生准确提出问题为目的,站在学生已有思维水平的高度,同时还应注意情境应该有新颖性,以激发学生思疑、质疑,进而提出问题。长此以往,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打开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阀门,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逐步养成自主质疑的思维品质,达到新课标要求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次,在实际教学时,应该注意课堂氛围既要是活跃和谐自由,让学生能轻松地打开自己的思维,积极地去质疑;但同时还应注意课堂氛围还得是有序地、严肃地,不能完全地让学生处于一种无组织无纪律的混乱状态。最后,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还应该明白,由于不同学生已形成的知识体系程度有高有低、思考的角度侧重点不同,肯定会有提出的问题与本次探究活动教学目标不相符或问题虽表达方式不同但意思重复等现象,教师一定要允许这些现象的存在,因为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此时教师应该在肯定学生能积极思考的前提下,语气温柔地指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好在什么地方,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鼓励,不能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质量或与本次探究教学联系不紧密或无关变加以斥责,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质疑,因为这些往往是学生智慧的火花,切不可随意将其扑灭,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2)教师直接提问式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教师设计问题时应该注意让问题具有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教师应该针对大多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会遇到的难点,或是大多数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去设计问题,要让这些问题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其次,教师提出问题时还应考虑问题的梯度和难度:教师设计问题时应该让问题具有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难,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饭吃,学生解决后对其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同时还能逐步培养学生建立相关的思维模型。
3)实验引出问题式应注意以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