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西山焦枣

标签:
2023乡土纪实 |

多年以来,茶几上就常常摆一罐,有客人来,揭开盖子,随手拈食三两颗,甚是方便。书桌边也喜欢摆上一罐,看书写字的间隙,伸手即食,满口生津,提神补气。坐长途车,或节假日旅行,跋涉山水间,背包里同样少不了一小袋,闲了闲嚼,消磨时间,饿了充饥,又是应急的佳品。它就是西山焦枣。
于我而言,世上的果品似乎都差不多,一向都只管吃,好吃的就多吃,常吃,而对于其产地,以及它怎么生长,怎么成熟,怎么制作成耐吃耐久的食品,则很少细究过。至于果树是谁种植,果园由谁经营,更是从未关心过。
深秋的某个周末,正是枣子成熟的时节,友人朱先生领我们一行赴棠溪西山,初识了西山焦枣的“源生态”,了解了西山焦枣的前世今生。
不到西山,你不会知道西山有如此之高,通往西山的路有如此曲折盘旋。到了西山,放眼四望,你会发现,这里并无多少悦目的美景,自然会想起陶弘景的两句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天格外的蓝,白云格外的近,仿佛到岭头就能触手可得。蓝天白云下,有或散或聚的民居,民居周边散植着枣树,间杂在别的树木之间,成片的枣园里,有众多凸起的岩石,像被人遗忘的盆景或假山,给人些许遗世独立的感觉。
坐在枣里红农庄里,喝山茶,吃山珍,品枣里红自酿的枣里红酒,油然生出许多感动,许多感慨。
大千世界,何处生人,何处活人,殆非天定,亦非地定,皆由人定。是则,第一位迁徙西山、拓荒西山、落户西山者,是令人钦敬的。在这块原本贫瘠的土地上,第一位种植枣树者,是令人钦敬的。当枣子成熟,人鸟共食而多有余裕,第一位发明制作焦枣者,是令人钦敬的。当自家生产、摆摊设点售卖带来市场混乱之际,第一位尝试集约化经营、门店销售者,是令人钦敬的。当西山焦枣声名鹊起、一时热销之际,第一位倡议创建品牌、以质量、品质赢得可持续发展者,是令人钦敬的。
这西山焦枣“枣里红”品牌,据说,正是友人朱先生首倡并亲自策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