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到青阳去看雨

标签:
2021文学现场 |
2021年5月15日,北京大学成立了一个文学讲习所,聘请诺奖获得者莫言先生担任顾问和人文讲席教授。在成立大会上,莫言发表了演讲。
莫言说:
在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成立的重要日子,重温一下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也许会对我们当下的文学教育和文学创作发生重要启示。
莫言说:
塞万提斯给予我们的第一个启示是:要想写出能反映时代本质并超越时代的作品,作家应该尽可能地拓展自己的生活体验,更多地深入社会底层,与普通人感同身受。在当今这样的富裕程度超过历史上绝大多数时期的情况下,作家要体验饥饿、劳苦的机会已经大大减少。但生活在基层的人们依然有着种种不如意和难以克服的困难,作为一个写作者最起码应该了解这些人的心理和生活状况,然后才可能使自己的作品具有现实和社会意义。
莫言讲得太好了,太切中要害了。人越来越聪明,越来越习惯便利和机巧,生活越来越短平快。这种新常态肯定好处多多,但带来问题也不少。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每天都在生活,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在过“二手生活”。我们每天吃饭,但我们离农田很远,离秧苗、离稻花稻穗很远,离耕耘、除草、施肥、灌溉很远。我们每天吃菜,但我们离菜园子很远,离鲜活的瓜果很远,离蜜蜂和蝴蝶很远。我们天南海北,到过很多地方,但都不是用我们的双腿,而且借助日益快捷的交通工具,我们很少较长时间沉下来亲近山水。我们每天穿戴、用度、网游,但我们离机器轰鸣的厂房很远,离制造、制作很远。我们的房子,不断改善,越来越宽敞舒适,但我们离工地上的建设者,那些捆钢筋、搬砖搬沙搬石子搬水泥的农民工很远,我们很少走近他们,甚至可能对他们视而不见。我们在生活,我们对生活中的一切,缺少感觉,感怀,更谈不上感念、感恩。一切,似乎都是理所当然,自然而然。
如何才能远离“二手生活”呢?只有尽量到生活现场,尽量过完整的、完全的生活,而不是像电影蒙太奇那样,尽过些剪辑了的、服服帖帖的生活吧。
2021年6月27日,应青阳县作协邀请,赴青阳参加文学采风交流。大雨如注,天地间一片空濛。从池州往青阳的路上,我在想,这将如何采风呢,难道是到青阳去看雨吗?大约会改变计划吧。但到了青阳,被告知风雨无阻,一切按计划进行。
计划没有改变,但改变了我的思维定势,行为模式。换了一种心情,换了一种眼光,就有了不一样的发现和收获。
以往多次到青阳采风,大多在山水间,在村落里,流连于青阳的自然、历史、人文。这一次不同,主要是到经济建设的第一线,到货运码头、混凝头搅拌厂、砂石厂、自来水厂。我们看到,风雨中,各行各业的生产劳动依然在继续,汗水依然在洒,机器依然在轰鸣。我们置身其中,就不像旁观者,就不再只有感慨而没有感动。在青通河畔,童铺港货运码头,眺望烟雨中的七星河、十八索,想象更远方的大通,以及大通镇外的长江,再回到宽敞的储运场,隔着半透明的玻璃听雨,听港口负责人介绍、讲解。因为风雨的搅合,许多话听不分明,但有一句我似乎听得很清楚:这里现在可日进万金。多好啊。这就是青阳的另一面。它不止有绿水青山,还有与之共生的金山银山。
采风的最后一站,又回归了自然,九华后山九子岩。雨,依然在下,不紧不慢,悠游酣畅,紧跟我们的步伐。经过一些庙宇,我们到了一个叫龙潭的地方。天上雷声,地上水声,空中风声雨声,组成天地合奏。多好啊。这就是自然的另一面。看惯了自然的风轻云淡、风和日丽的我们,也应该包容、接纳自然的这一面吧。自然应该也是有性格的吧,我们喜爱它明媚、开心舒畅的一面,也应该允许它有郁闷,想发泄一下,展现出狂野的一面吧。这么一想,你就会觉得,风雨中的自然,也是很可爱的;雨季,到青阳来看雨,恰是一件无与伦比的美事。
青阳归来的路上,我又在想,长久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让天气预报来左右我们的行动。所以,我们总是只能在楼阁间欣赏风雨雷电。这就很有一点叶公好龙的味道,总隔了一层,看不到自然真真切切的面目。我们常常说,自然是母亲。这并不十分准确,自然也应该是父亲。它安静平和的时候像母亲,它狂躁暴怒的时候像父亲。我们应该学会做它们的孩子,既能躺在温柔的母亲怀中,承受她的爱抚,又能走近喜怒无常的父亲,抱一抱他宽厚的脊背,摸一摸他粗糙的脸庞,捋一捋他杂乱的胡须,让他安静下来,承受我们的爱。
雨依然在下,打在车身上,沿着车窗玻璃汩汩流淌。感觉是如此的亲近,亲切。因为,那是我们刚刚与之一路相随、携手同行、亲密无间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