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前一日

标签:
2021文学现场 |

地处九华山山门前,故称“庙前”。
想必很多人都像我一样,对这庙前,是既熟悉又陌生吧。上过多少次九华山,就会多少次经过庙前;但每次经由庙前,目标都是九华山,在庙前很少稍作停留。人心之固,于此可见一般。
几天前,应邀参加青阳县作协组织的文学采风,目的地恰是庙前。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庙前一日,感慨良多,犹如亲近了一位长久被冷落怠慢的故人。
雨,不紧不慢,断断续续地下,感觉总在你身边,不远不近,就像小时候的我,以及像我一样的山里孩子,见了陌生人进村,总要好奇地不离左右,前后相随;还有跟在我们身后,那些兴致勃勃的狗。
年青的镇领导特别倾情,想必是不忍割爱,采风点的安排,像年青人的心思一样,丰富而细密,上午八个,下午七个。不知道庙前镇的地形本来是什么样,从六泉口开始,一天下来,凭感觉,它像是一个狭长的模样,背倚九华山,襟带九华河。因为很多时候都在车上,时见四周群峰,云蒸雾绕,仿佛在天街上行;又因为下着蒙蒙细雨,就自然想起了韩愈的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
既是天街,自然是在在可观。胜迹,陵园,特色民宿,康养小镇,集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滑翔基地,手工业一条街等等,又有古庙、古街、古巷、古桥、古民居在其中。
从名字上推理,应该是先有九华山的庙,然后才能有这个庙前。但若从情理上想,也可能是先有这个庙前(只是当时叫别的名),然后才有九华诸庙;有了诸庙,这里才更名为“庙前”。你想,如果没有山前的村庄提供衣食、用度支撑,山上的庙如何能独存呢?所以,庙与庙前,九华山与庙前镇,实在是相互依存的。镇领导带我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讲解,我们也能感觉到,庙前镇的现实发展和未来规划,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独特的区位优势,紧紧依托九华山,打九华牌,写庙前文章。
一天的行程,紧锣密鼓。有些兴奋,也有些辛苦。雨中,走在庙前新旧错落的街巷上,仰望九华,莲花峰、笔架山在云雾中,一忽儿近,一忽儿远。远远近近,隐隐约约之际,你会感觉有些恍惚,有些禅意。不知道是巧合,还是组织者的用心,采风的最后一站,安排在庙前的彩虹桥——一座清代乾隆年间修建的三孔石拱桥。这时节,你会意的可能不是那桥,而是“彩虹”这个意象。因为,它与你心间的那点禅意正好想得。它虚虚实实,似幻似真,接通天地,含五光十色,又内敛而不耀人耳目。桥,连接现实的此岸和彼岸;彩虹,连接精神的此岸和彼岸。
同行的征桦先生惯于禅悟,黄复彩先生禅修功夫更是了得。走在彩虹桥上,我在想,在他们心眼中,桥会是什么形象呢?浮生多有半日闲,该多向他们学习学习参禅吧。从桥上下来,见众多文友正在拍照,手机、相机上留下许多桥的形象,就又觉得,更该向桥学习。桥成才能称桥,桥成才能渡人。于是,桥告诉了我一个道理:先度己,然后才能度人;己成,才能成人。
庙前这地方,就是这么好。它在外面,又能看到里面。它于圣灵,不即不离。就这样,让你安静,让你思考,有所觉悟,生出思想的地方,该是禅修的理想之所吧。怪不得黄复彩先生总爱在这一带流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