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流淌千古的皖江诗文化(二)

(2020-06-10 08:19:05)
标签:

2020

诗歌

文化

一、安庆:雪霁万里月,云开九江春

安庆,清代桐城籍诗人钱澄之赞曰:“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皖江东流,安庆是第一大埠,上接九江,下通扬子,有“八省要津”之美誉。所以,李白诗曰:雪霁万里月,云开九江春。安庆诗文化资源丰富,择其要者言之:中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发生地,安徽之源——皖山皖水所在地,桐城派发源地,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新青年》创办者陈独秀出生地,现代诗人朱湘祖居地,当代美学、诗学大家朱光潜、宗白华故里,当代著名诗人海子家乡等。

(一)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无名氏为焦仲卿妻作》,首见于梁代徐陵编《玉台新咏》。宋人郭茂倩收入《乐府诗集》,题作《焦仲卿妻》。取诗首句为题,即为现在通行的《孔雀东南飞》。

作为叙事长诗,应该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大致产生于汉末建安年间,与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木兰诗》并称乐府诗双璧。全诗长353句,1785字,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珍品,明人王世贞《艺苑卮言》即誉之为“长诗之圣”。诗前有序云:“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为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庐江,汉代郡名。郡治初在今安徽庐江县西,汉末移置今安徽潜山县。

《孔雀东南飞》的诗文化意义,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开中国长篇叙事诗之先河。中国的叙事诗,历来大多是化繁为简,或者简化过程,聚焦某个细节,或者简化过程及情节,直抒心中哀乐,所以,篇幅都比较简短。《孔雀东南飞》不一样,它有完整、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有矛盾冲突,有对话,有心理描写,有情景表现,而且,组织严密,娓娓道来。正如清人沈德潜《古诗源》(卷四按语)亦云“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孔雀东南飞》后来不断被改变为戏剧,搬上舞台表演,也正是因为它故事的完整与曲折,满足了舞台表演的需要。现代潜山籍小说家张恨水还将其改写成同名的长篇小说。

第二,生动、真实表现了那个时代家庭、亲情关系。母子、母女、兄妹、婆媳、姑嫂、夫妻等关系,作品都表现的细腻、婉曲。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写道:“兰芝不白母而府吏白母者,女之于母,子之于母,情固不同。女从夫者也,又恐母防之,且母有兄在,可死也。子之与妻,孰与母重?且子死母何依,能无白乎?同死者,情也。彼此不负,女以死偿,安得不以死?……”

第三,大胆幻想,创造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凄美结局,既是对美好爱情的礼赞,也是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兰芝“举身赴清池”,仲卿“自挂东南枝”,“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生不能成眷属,死也要结为鸳鸯,双飞双栖。由此可见,汉人的爱情理想是大胆而浪漫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七仙女的故事、梁祝化蝶的故事等,都产生于差不多同一时期,绝不是偶然的。

第四,从刘兰芝身上可以窥见,当时女性还是相对自由的,至少还没有后来出现的“贞节”枷锁的束缚。刘兰芝被遣还家之后,还能再嫁;而且不受人歧视,县令的公子、太守的郎君,先后前来求婚,可见,其身份地位与未婚女子毫无差别。如果不是遇到那个专横的婆婆,刘兰芝不会被遣,尽管她“举动自专由”,他的夫君却认为“女行无偏斜”;如果没有那个性情暴躁的兄长,刘兰芝可以选择不改嫁,她的母亲不能逼迫,所谓:“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后来,他们双双殉情,双方家庭也是理解和同情的,给予了一对有情人应有的尊重和尊严。

第五,从刘兰芝身上还可以了解到,当时女子的教育、成长经历,以及与女子相关诸如穿戴、游戏等习俗。“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女工、才艺、诗书、婚嫁,历历可观。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即农历七月初七,这天晚上,天上银河,乌鹊搭桥,牛女相会,所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祭织女,是为乞巧。下九,及农历每月的十九,古人以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古代妇女常相约在下九置酒相会,结伴娱乐游戏。刘兰芝在被遣还家告别小姑“涕落百余行”之际,还不忘提醒小姑这两样事,可见其中包含了多少美好快乐的记忆。

(二)寂寞“南岳”、诗人独许——天柱山

天柱山是安庆的诗山,唐以来,诗人赋天柱山的诗作甚多,计有千余篇,不可枚举,且依时代顺序,选录、简析如下:

李白《江上望皖公山》: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晏皖公山,绝称人意。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此诗当作于天宝十二年南下宣城途中,此前李白尚未有憩迹炼丹之举。后来,李白安史乱中曾到宿松等地避祸,但并未实现自己的诺言:投迹归此地。“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的天柱山,不过是诗仙李白于皖江之上匆匆一瞥之际的逸想。但能被李白所青睐,说明当时天柱山名气已经不小了。

白居易《题天柱峰》:

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白居易集中无此诗,见《安庆府志》。此诗影响比上选李白诗更大,其颔联“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可谓天柱山的金字招牌。后来戴叔伦的《题天柱山图》:“拔翠五云中,擎天不计功。谁能凌绝顶,看取日升东。”当是此诗与杜甫《望岳》二诗化合而成。

王安石《别潜阁》:

一溪清泻百山重,风物能留邴曼容。后夜肯思幽兴极,明月孤影伴寒松。

另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有一方署名“临川王安石”的六言诗:“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

宋仁宗皇佑三年(1051),王安石任舒州通判,一直到至和元年(1054)。地方偏僻,但山川秀美,足以抚慰心灵,尤其是天柱山,让诗人深为震撼。还在马上,还在遥望之际,诗人即诗情迸发:“亘天青郁郁,千峰互崷崪。收马倚长崖,烟云争吐没。……”(《望皖山马上作》)

待三年任满,王安石于舒州已是难分难舍了。离开舒州之后,天柱山、皖山皖水依然时在念中,特别是到了晚年,思念之情更切,《耿天骘惠梨次韵奉酬三首》、《怀舒州山水呈昌叔》、《送逊师归舒州》、《和曾子翊授舒掾之作》等作可谓溢于言表。

至今,王安石在舒州的诸多遗迹依然还在。人们曾在他当年读书读书台上(后人称为“舒王台”或“舒台”)建过“舒王亭”。尽管今已不存,但上有“王安石读书台遗址”刻石依然醒目。他当年在天柱山下“山谷流泉”处的诗刻,依然保存完好。“舒台夜月”、“山谷流泉”依然在“潜阳十景”之列。

黄庭坚《题山谷大石》:

畏畏佳佳石谷水,鼓鼓隆隆山木风。炉香四百六十载,开山者谁梁宝公。(按:山谷寺,梁武帝赐名,后改名为三祖寺,为梁朝宝志和尚开创。)

天柱山麓,有一处山谷,两侧悬崖峭壁,谷底巨石遍地,终年浓荫蔽日,泉水淙淙,故名山谷流泉。自唐代开始,留下了众多诗文题刻,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宋元丰三年(1080),黄庭坚曾来此地览胜,留恋多时,赋诗甚多。除上面一首外,还有《青牛篇》、《题万松亭》、《发舒州向皖口道中作寄李德叟》等,其中《题山谷石牛洞》:“司命无心播物,祖师有记传衣。白云横而不度,高鸟倦而犹飞。”似乎是有意追和王安石上述六言诗的。据说,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就始于这里,源于他对这山谷流泉的眷恋。山谷流泉景区至今仍有“涪翁亭”在。

此外,还有朱熹《天柱峰》:“屹然天一柱,雄镇斡维东。只说乾坤大,谁知立极功。”王士祯《潜山道中雪》:“处处溪山好,倪黄画亦难。雪云数峰白,枫柏万林丹。高下松毛积,凄清石溜寒。天心爱羁旅,岩壑饱经看。”等。

(三)桐城文宗,诗亦粲然

自古文风昌盛,又因桐城派的影响,桐城被称为“文都”。“天下文章,出于桐城”,所以人们习惯称桐城文章、桐城文宗。其实,桐城、桐城派的诗也粲然可观。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四二“桐城诗派”一节中写道:“桐城亦有诗派,其端自姚南菁范发之。”认为姚范(字南菁,人称姜坞先生)是桐城诗派的开创者。钱钟书极其赞赏姚范的《援鹑堂笔记》,首先是肯定姚范对黄庭坚的推崇,其次是肯定姚范对明七子的“心平语妙”,第三是肯定桐城诗派的创作成就。

程秉钊《国朝名人集题词》中写道:“论诗转贵桐城派,比似文章孰重轻”,并自注云:“惜抱诗精深博大,足为正宗。”能与有清一代饮誉文坛的桐城文派比轻重,足见桐城诗派分量。

桐城诗派由姚范发端,而集大成者是他的侄子姚鼐(字姬传,人称惜抱先生,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最后由姚门四大弟子之一的方东树(字植之,人称仪卫先生)发扬光大。姚鼐在伯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桐城诗派理论,有《惜抱轩全集》传世。方东树著《昭昧詹言》、《续昭昧詹言》,在姚范、姚鼐基础上,具体而微,进一步发明、系统了桐城诗派的创作方法。

其实,姚范之前,享誉明末清初诗坛桐城的诗人(其时未有“诗派”的名头)还很多,除上述的钱澄之,还有方文、方以智、方仲舒等,他们实为桐城诗派的先驱。

桐城诗派与桐城文派一样,随着文学新的兴起,不断受到冲击,但其影响,或明或暗,薪火不断。方守彝、吴汝纶、马茂元、吴孟复、钱钟书、林散之等等,秉承桐城诗派理论,进行诗歌创作和诗歌研究,均取得令世人公认的成就。桐城诗派诸人于皖江、于皖江各地所赋诗作甚多,是皖江诗文化中足可发掘的宝贵资源。

 

(四)不以诗人著称的诗人——陈独秀、朱光潜、宗白华、赵朴初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等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场“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史称“新文化运动”。在这场反字当头、全面改写中国历史的革命运动中,安徽的精英们可谓引领风骚:安庆出了陈独秀,徽州出了胡适之。

陈独秀不以诗名世,不以诗人著称,但他写诗,他是个业余的诗人,不过被他别的光环掩盖了。陈独秀自己也从不以诗人自居,可能只做诗人不符合他“新青年”的理想,离“实利”和“科学”较远;但陈独秀身体里除了政治、思想、文化,同时还活跃着诗人的细胞。陈独秀有鲜明的文学观,主张文学之文不同于应用之文,应该是以情为主,应该是“华美无用”的。陈独秀有鲜明的诗观,在《寄沈尹默绝句四首》(其四)中写道:“论诗气韵推天宝,无那心情属晚唐。百艺穷通偕事变,非因才力薄苏黄。

陈独秀曾手书过一副对联: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这是他的自我写照。诗如其人,无论是在革命的洪流里,还是后来沦落湖海间,他的诗都气若长虹,慨然有风骨。如《哭汪希颜》、《咏鹤》、《和斠玄兄赠诗原韵》、《对月忆金陵旧游》等。

朱光潜、宗白华都是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他们同一年(1897)出生,同一年(1986)去世,同享90高龄。

朱光潜出生于安庆桐城市,青少年时期在桐城读私塾、高小、中学,受桐城文风熏陶,对古文、古诗产生浓厚兴趣,一致影响终生。朱光潜似乎不写诗,但他的一言一行告诉我们,他是诗人中的诗人。

朱先生终生与艺术、与诗歌结缘。《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第一封信就是《谈读书》,朱先生告诫青年:“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由此可见,朱光潜先生所读书中,他最喜欢、读得最多的是诗或富有诗意的作品。世界需要诗人,世界也需要像朱光潜先生这样热爱诗、善解诗的人。

宗白华,祖籍浙江义乌,籍贯江苏常熟,但出生于安庆市小南门母亲家中,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8岁后,才随父母迁居南京等地。

宗白华可谓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母亲方淑兰,是桐城派三祖之一方苞之后,他的父亲宗嘉禄是清末举人,曾任中央大学教授。1919年,宗白华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编辑,后任《学灯》主编,开辟“新文艺”栏目,将哲学、美学、新文艺融为一炉,为一批文艺青年提供发表新诗的阵地,成为当时著名的副刊之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宗白华发现和栽培了郭沫若,他主编的《学灯》上发表了郭沫若大量的新诗,被称为新诗纪念碑的《女神》诗集中的许多作品,就是首先在《学灯》上发表的。在此期间,宗白华还经常与郭沫若、田汉书信往来,后三人的书信结集出版,名为《三叶集》,为中国新诗的启蒙发挥了重要作用。

宗白华是美学家,但他生前只出版了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美学散步》。这部凝聚了他毕生心血而并不很厚的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它是爱美、爱美学的人必读的,它是爱艺术的人必读的,它更是爱生活、爱人生、爱诗的人必读的;可以想象,宗白华先生在散步的时候、在书写的时候,身兼多重身份:美的探寻者、艺术的探寻者、诗的探寻者、诗人……

可见,美学家宗白华更像是诗人;不仅像诗人,而且他确实写诗。李泽厚在《美学散步》序文中写道:“宗先生本就是二十年代有影响的诗人,出过诗集。……宗先生当年的《流云小诗》与谢冰心、冯雪峰、康白情、沈尹默、许地山、朱自清等人的小诗和散文一样,都或多或少或浓或淡地散发出这样一种时代音调。而我感到,这样一种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情思,从早年到暮岁,宗先生独特地一直保持了下来,并构成了宗先生这些美学篇章中的鲜明特色。”

1920年1月3日,宗白华在给远在日本的郭沫若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们心中不可无诗意诗境,却不一定要作诗。”这或许是对自己,或者他那一类型的人,比如朱光潜先生,最好的解读吧;同时,也是对我们一般人平凡人生最好的启示吧。

赵朴初是著名的佛教领袖、著名书法家、社会活动家和著名的民主爱国人士,这都是大家熟知的。除此之外,赵朴初还是诗人,工诗词曲,有《滴水集》(作家出版社,1961年)、《片石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行世,这一方面可能不是所有人都知道。

《滴水集》、《片石集》之后,赵朴初还有的大量作品。赵朴初的诗词曲的最大特点是:富有禅味,耐人咀嚼。如《闲情偶记五首》:“变化有鲲鹏,丸泥理可通。今朝通手黑,明日彻心红。    细向心中捡,然而有不然。冷灰犹可拨,试看火烧天。    何处不春风,温生慄冽中。扫尽一路白,待看万山红。    空言志澄清,何如勤洒扫?峥嵘万古尘,一洗天下小。    摧拉枯朽尽,铁骨独留枝。好待东风信,新花众妙持。”

这几首小诗写于1968年12月11日至1969年2月12日赵朴初在广济寺被监管劳动期间。第一首写摶煤球,第二首写捡煤核,第三首写扫雪,第四首写大扫除,第五首写拆旧纸花。如口占一般,随手拈来,随口道来,但耐人寻味。

赵朴初一生修持人间佛,许身佛门,情系万众。佛是他心中永远的一盏明灯,但于家国,于众生,他也是神情款款。为佛教,他鞠躬尽瘁;但他从未出世,从未超然物外,作壁上观,于家国事,于天下事,尤其民生疾苦,他从不置身事外。与领袖、与艺术家、与元帅将军、与佛门僧众、与普通百姓,他都有交往。所以,他的诗词曲中,写满了人间大爱。

(五)诗歌之子——朱湘、海子

写这一部分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为,一开始就要面对早逝、死亡的问题。朱湘和海子,生不同时,死不同时,仿佛世纪初和世纪末各自飘零的春花、夏叶,本没有任何联系;但等你把他们放在一块来研究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身上内在的联系还是很多的。首先,他俩都是安庆人,朱湘是安庆太湖人,海子是安庆怀宁人。其次,他俩都是早逝的,朱湘生于1904年,死于1933年,只活了29岁;海子生于1964年,死于1989年,只活了25岁。第三,他俩都是死于自杀,朱湘自投扬子江,海子卧轨山海关。第四,他俩都是热爱诗歌,视诗歌为生命的天才诗人。

据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朱湘生前出版了两本诗集:《夏天》和《草莽集》,未收入两本诗集的作品死后由友人编成《石门集》出版。当时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朱湘其中重要诗人之一,而且他最认真地实践了新月派“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所以,沈从文在《论朱湘的诗》中写道:“作者在生活一方面所显出的焦躁,是中国诗人中所没有的焦躁,然而由诗歌认识这人,却平静到使人吃惊。”“使诗的风度,显着平湖的微波那种小小的皱纹,然而却因这微皱,更见出寂静,是朱湘的诗歌。”“能以清明无邪的眼观察一切,能以无渣滓的心领会一切。大千世界的光色,皆以悦目的调子为诗人所接受,各样的音籁,皆以悦耳的调子为诗人所接受,作者的诗,代表了中国十年来诗歌一个方向,是自然诗人用农民感情从容歌咏而成的从容方向。”“用东方的声音,唱东方的歌曲”,用“古典的与奢华的”风格,创造出“东方的静的美丽”。作为诗意的小说家,沈从文对朱湘的理解、对朱湘诗歌的解读,最为中肯妥帖。 

海子虽然只活了短短的二十几岁,但却创作了数量惊人的作品,抒情诗、叙事诗、诗剧等,约250余万字。海子生前发表的诗并不很多,也没有出版诗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都是海子死后编辑出版的。如果说朱湘的诗是自然、沉静、透明的,那么海子的诗则是象征、躁动和隐晦的。海子骨子里无疑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但他又深深浸润在西方神学、哲学、诗学,包括西方的神秘学说里,他的诗中充满大量的隐喻、大量的暗示、大量的无序和无理性跳跃,这一切,使得他的诗可能会永远成为人们解不开的谜。他写土地,他写土地上麦子、村庄、草原、树木、花草、雪山……,他写土地上的人,尤其是那些活脱脱的女人,她们的头发、乳房、眼睛、温暖的怀,他写天空里的风雨、流云、日月星辰等等,都让人感觉熟悉而陌生,亲切而遥远,可解而不可解。这就是海子,至今无有定论的海子。

海子的成名作是《亚洲铜》。诗题“亚洲铜”,但诗并不是写通常意义上的亚洲铜,亚洲铜在这里只是一种象征,一种隐喻,诗写的是养育中华民族的亚洲的这块神奇的黄土地。那么,亚洲铜和黄土地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它们色彩相近,都是黄色,时间久了,变成黑色;但诗人显然不是在这种表层意义上使用的。诗人应该是通过亚洲铜这个特定的意象,让人产生对黄土地更多的联想、更多的感悟。也许,铜的丰富,铜的深厚,铜的柔韧,既是黄土地的最好写照,也是生存在黄土地上的人民的最好写照;也许,作为亚洲铜的特有符号的青铜文化,铜鼎、铜尊的敛光、厚重,铜钟、铜鼓的洪亮、悠长,它们威而不猛的品性,更能表现这块黄土地上的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

海子最为人们熟知的,而且也是他写得最为明白晓畅的一首诗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写于1989年1月13日,3月26日诗人就卧轨自尽了。可见,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诗人也在反思,力图过上平实的生活,力图写出平易的诗句。但到底很难,他至死也没能写出像这首诗这么明白易懂的诗。

朱湘、海子自杀后,一时间引起了世人尤其是诗界的震撼。而且非常相似的是,对于两个诗人的死因,不约而同的众说纷纭。但谁也不是最终的仲裁者,一切都只能是假定。朱湘、海子,他们是诗歌世界的强者,但却是现实生活中的弱者,他们不懂怎样经营自己的生活,包括吃穿住行,恋爱婚姻家庭,事业前程等等,他们不懂怎样迂回逃避,怎样保护自己,他们只会写诗,他们的生命就是诗,诗就是他们的生命,他们用血肉之躯去碰撞诗神的激情,也一样用血肉之躯去碰撞现实的冷和硬,拼尽全力,与诗神、与诗融为一体,一个以扬子江水测量人类苦痛、诗神激情的深度,一个以山海关的那趟列车,称量人类苦痛、诗神激情的重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