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华楼上望九华
(2018-08-01 11:08:21)
标签:
2018文化杂谈 |
说起这座望华楼,首先得从九华山说起。
今天的九华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闻名天下。但是,当初,九华山之名是怎么来的呢?九华佛——金地藏是怎么来的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九华之名,始于诗仙李白,是诗仙李白仰望九华山的成果。大约在唐天宝五、六载,李白“访道江汉”途中,曾来到九华山下,与当地友人韦仲堪、高霁等诗酒唱和。在此此前,按照李白的说法,此山本名九子山,默默无闻,“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古老之口,复阙名贤之纪”,李白与诗友们眺望之际,见山上“有九峰如莲花”,遂作《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九华山因此得名,千载不易。后来,李白下金陵、游吴越,往返于楚江之上,又作有《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诗云:“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真可谓:诗仙开妙眼,歌吟出九华。
金地藏是怎么来九华山的呢?想必也是仰望的结果。据《九华山志》等有关史料记载,唐开元、天宝年间,金地藏——金乔觉,从新罗国,即现在的朝鲜、韩国,渡海来华,于吴越沿江一带,弃舟登陆,遍访名山,因“爱九华深秀”,遂卓锡于此,直至99岁圆寂,70多年,禅定不移。可以想见,一个岛国的僧人,只身来到大唐,在江南的众多名山面前,一定是频频仰望,悉心察访,最终才选定自己的禅修之所的。九华山周边,至今还有不少金地藏圣迹,对面的齐山上,就留有金地藏的大足印,这就证明,金地藏首先是在九华山周边各处憩息,无数次望见灵秀的九华山,然后才倾心于九华山、决定卓锡于九华山的。
我想,这就是池州市政府建造望华楼的目的,让上九华山的人们,像诗仙李白一样、像圣僧金乔觉一样,从仰望九华山开始。
熟悉佛教常识的朋友应该知道,作为佛教圣地的九华山,是一座需要人们虔诚仰望的山。因为,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地藏菩萨是大愿菩萨,他立下宏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地藏菩萨为什么要立下如此宏愿呢?据《地藏经》上说,是因为:那时候有一个佛,叫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地藏菩萨当时还是一位大长者的儿子,他“见佛相好,千福庄严”,于是就问那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那个万行如来告诉他:需要度尽一切众生。因为要得到佛一样的庄严妙相,那位大长者的儿子便立下了如此宏愿,于是他就成了大愿地藏王菩萨。
可见,地藏菩萨是先礼佛,后发愿成佛的。所以,众生们到佛和菩萨的面前,首要的应该也不是烧香,而是瞻礼。而现在许多人,上九华山就是烧香;结果,佛什么样,菩萨什么样,心眼里都模糊得很。你心里都没有佛、没有菩萨,你想,佛的心里、菩萨的心里会有你吗?如果你能在佛的面前、菩萨的面前,默立几分钟、瞻仰几分钟;上九华烧香拜佛之前,你能先礼一路众山,先礼九华佛山,佛和菩萨就会到你心里,你就是佛和菩萨了。对真正的朝山客来说,山就是一尊佛,九华山就是九华佛。
热爱文学的朋友,应该知道,九华山不仅是佛山,而且是诗山;作为诗山的九华山,也是需要人们倾情仰望的。
前面说过了,李白赋九华山,是仰望的角度。李白之后,诗人们似乎都受了诗仙的感染,大多也是从仰望的角度写。杜牧作《郡楼望九华》,杨万里作《舟中望九华》,王十朋作《望九华九首》,后至明清,不一而足。大约远眺、仰望是赋山的一个极佳的角度,正如明人王阳明《江上望九华》一诗所言:“穷探虽得尽幽奇,山势须从远望知。”本土诗人黄观的一首诗更是有趣:“不识九华路,朝朝见九华。笑他千里客,辛苦入烟霞。”你如此辛苦,到得九华,入了烟霞,不识烟霞,无福享受烟霞,何苦来哉?
九华山下的五溪,很早以来,就建有望华禅寺,望华禅寺里又建有望华亭。元朝文宗皇帝图帖睦尔曾在五溪作过《望九华》诗:“昔年曾见九华图,为问江南有也无。今日五溪桥上望,画师犹自欠功夫。”清代乾隆年间池州知府张士范也曾赋诗云:“五溪桥上望华亭,偶一停鞭眼便青。九十九峰浑似画,何当蜡屐访山灵。”
可惜,我们的望华楼至今还没有多少人知道,更没有人赋诗作文。你看,它北倚万里长江,下临平天碧涛、齐山秀色,西瞰楚楚池州城、烟雨杏花村,南面群峦叠嶂,东望佛国九华。它正虚位以待、翘首以盼,试问天下文士、诗侣们,何不一展诗情、一舒才气,光大我望华之名、您也因此流芳千古呢?
我常常想,假如能在池城通往九华山沿途,依山旁水建起悠长的健康步道,在长江通往九华山的九华河、青通河两岸,顺着河流依势建起迂曲的游廊,让朝山的人,先悠悠地礼山,再悠悠地礼佛,那样:一路朝九华,万山皆是佛,该多好啊!乐水乐山诸君,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