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沈昌《杏花村》

(2013-03-14 19:27:08)
标签:

诗意

池州

文化

明代文学史上,充满着复古主义与反复古主义的矛盾与斗争。复古主义的代表,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谢榛为首的“后七子”;他们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张文学创作要“法式古人”。反复古主义的代表,是“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们主张文学创作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注重本色与真情实感,与前后七子乃至传统的风雅之论针锋相对,具有鲜明的晚明色彩。(参阅韩湖初  陈良运主编《古代文论名篇选读》,第410412页,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

沈昌与其父沈通,都是明代诗人,生卒年皆不详,但以其父为明景泰三年(1452)贡士,其本人为明弘治十五年(1502)会员(贡士第一名)推测,他们在文学创作上如果受流派影响的话,当只能是前期的复古主义;因为,“三袁”的核心人物袁宏道的生卒年是15681610,其生年与沈昌中会员的1502年都晚了60多年。

读沈昌《杏花村》一诗,感觉其受“前七子”中王廷相影响的可能性较大。王廷相生于1474年,死于1544年,与沈昌基本是同时代人;王廷相虽名列“前七子”,但其文学思想与其余诸子并不完全一致,他主张文学创作要学古而不泥于古,特别重视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特别重视意象的鲜活生动。王廷相指出,当诗人“神情昭于肺腑,灵境彻于视听”,则古今、天上、地下“凡具形象之属,生动之物,靡不综摄为我材品”,成为审美意象,因此,诗歌创作应该“摆脱形模,凌虚构造,春育天成,不犯旧迹”,这一点,与反复古主义的“三袁”不谋而合。沈昌的文学思想不得而知,王廷相的上述观点正好为我们解读沈昌的《杏花村》提供了便利。

“杏花枝上著春风,十里烟村一色红。欲问当年沽酒处,竹篱西去小桥东。”

沈昌的这首诗,充满了意象,一、二、四句,意象鲜明,无需解释,第三句,“沽酒处”本不是意象,但加上“当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那是杜牧曾经沽酒的地方)、加上“欲问”(今天的诗人又在追寻古人的逸兴雅致),绕个弯子、深入一层,就成了意象。

“杏花枝上著春风”,这一意象是沈昌的独创。周邦彦说:“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六丑·蔷薇谢后作》)但在沈昌这里,春天很从容,春风正留恋在这杏花枝上。而且,留恋在这杏花枝上的,可能不止春风,还有春雨;因为,春风化雨吗。只是,这雨是细微的,融入到春风里,与春风化为一体。正因为,微风和着细雨,才自然有了下一个意象,“十里烟村一色红”,也才自然地让诗人联想起了杜牧,联想起了他那个细雨纷纷的清明,于是也自然唤起了诗人寻找酒家的冲动,而且一定要找杜牧当年沽酒的那个酒家。这样,全诗就血脉贯通,妙合无遗了。

解读沈昌的《杏花村》一诗,还要把握一个关键,那就是第三句,这一句看似不起眼,不经意,但恰恰是我们最应该起眼,也恰恰是诗人最经意的地方。没有这一句,这首诗不过就是一首普通的写景诗而已。有了这一句,上两句就让人顾盼流连,回味不尽;下一句“竹篱西去小桥东”就显得深沉有力,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竹篱或许还是那样的竹篱,小桥或许还是那座小桥,但物是人非,只留下一样的春天,一样的春风春雨,一样的杏花一样的村庄,以及酒肆外一样的竹篱,一样的小桥,还有一样的美酒,一样的诗情诗性。有了这一句,整首诗就有了古意,有了历史感、纵深感,使得历史、现实,古人、今人,没有了距离,都同在这十里烟村里,都同在一个诗歌的世界里。有了这一句,我们今日读沈昌的《杏花村》,我们置身于今日的杏花村,就能产生一种感觉:我们与诗仙词客们在一起,与诗歌在一起;这一刻,我们就摆脱了庸常与琐碎,成了一个澄心于自然,充满诗意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