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顺德首届十佳作家刘凤阳

标签:
顺德文学十佳作家张永锡文化 |
人物介绍
刘凤阳,男,1963年6月生于湖北,15岁考入武汉科技大学,1982年毕业并获学士学位。1996年加入湖北省作家协会,2000年转入广东省作家协会。1984年起,在《人民文学》、《大家》、《长江文艺》、《芙蓉》、《山花》、《清明》、《星火》及《文艺报》等报刊发表小说、评论等。1993年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隔夜茶》。现居广东顺德。
“我是一个专注且追求个性表达的人,我从不愿意为了现实中的名和利而放弃自己一直的追求。”
得知要为刘凤阳作专访,记者心里十分激动,但同时也有些忐忑,只因对方是顺德文学界响当当的人物。这位作家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记者与您一同探访,属于作家刘凤阳的文字世界。
不大的起居室里,简单的家具规整地摆放着,书柜里的书摆放得不是很整齐,像经常被人翻看,茶几上的篮子里装着一些零碎的生活用品,隐约透露出主人生活的随性。坐在眼前的是个清瘦白净的中年男人,眉宇间透着几分儒雅,看起来并不像一个多话的人。可接下来的访谈中,记者却看到了一个与想象中不一样的刘凤阳。
谈爱好:不能忍受一天不看书
顺德城市网:您在顺德生活了十多年,平时除了文学创作外,对顺德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
刘凤阳:我生活在顺德,对于经济发展规划、政策推进、民生事业建设等与我息息相关的,我都会关注。特别是顺德的美食,刚来顺德时,我并不习惯这种清淡的口味,但现在已经成了顺德美食的“俘虏”!顺德的“吃”文化不可小觑。(笑)顺德人对吃的执着,也是顺德人精神的一种象征。
顺德城市网:你说自己是宅男,每天的时间大部分用于阅读和写作。最近在进行什么创作,能否提前透露?
谈创作:文字能与读者灵魂沟通
顺德城市网:如果用身份来定义,您可以说是一位优秀的文人,当初的您又是怎样走上文学道路的?
刘凤阳:爱好是没有理由的!我走上文学道路是从阅读开始。从年少起,我就十分喜欢阅读,古典名著、外国名著都读,其中最喜爱读十九世纪的西方文学作品。当我阅读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满足于“读”了,心里开始有一股写作的冲动,于是我便开始创作。
顺德城市网:曾经有人这样形容过您,说您首先是一个读书人,其次才是一个写作者。对于这样的评价,您怎么看?
刘凤阳:我觉得,读书人可能仅仅是指读书的人,不一定是写作者,但写作者必定是个读书人。 “功夫在诗外”,一个真正的写作者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所写作品的好坏高下,是其经历,其阅历,其见解,其识悟所决定的。文学创作的过程是从阅读到思考、学习、借鉴到吸收,最后才到写作。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在我的人生里有三个部分:生活、阅读和写作,它们在我人生中的比重是:生活比阅读重要,阅读比写作重要。”
顺德城市网:众所周知,鲁迅弃医从文后,以文为药为国人治思想上的病。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作为一位作家,您认为作为当代文人应承载着怎样的使命?
谈文学发展:给予文人足够的重视
顺德城市网:《人文顺德》第二章“敢为人先顺德人”由您执笔,在顺德生活了这么多年,顺德的人和事对您的创作有那些积极的作用?
刘凤阳:我是1999年来到顺德的,算起来也有十多年了,我是由衷的喜欢顺德,顺德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十分适合我。而对我触动较大的是,顺德人的观念很开放,他们的包容性和创造性是令我感受最为深刻,在文学上,恰恰也需要这样的包容性和创造性!比较遗憾的是,我跟土生土长的顺德人接触得不多,非常渴望能更深入地了解地道顺德人!
顺德的经济发展得很好,但文化发展却与之不匹配。换句话说,就是还有发展空间。文化的发展和投入不止是文化设施上的投入,它更需要政府方面的扶持,应给予“文化人”足够的重视。
顺德城市网:文学的发展需要土壤的培育。您刚刚提到,顺德文学发展还需要努力,那现在顺德的文学环境给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刘凤阳:我觉得顺德的文学实力还是有的。因为她有自己的文学队伍,包括顺德本土的写作者,还有像我这样的“新顺德人”,亦一直坚持写作。对作家来说,纯文学期刊一块练手地,传统作家都是这样走出来。但顺德作家在期刊发表作品的意识十分淡薄,而且顺德缺少给作家创造环境,业余作家都是各自为政,缺少交流。若是能给予他们一个良好的文学环境,这能推进主观创造性和积极性。
http://home.shundecity.com/attachment/201305/8/117060_1367998256ZIqa.jpg
刘凤阳
http://home.shundecity.com/attachment/201305/8/117060_1367998259OMyc.jpg
佛山作协主席郑启谦为十佳作家刘凤阳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