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诗歌意象部分试题出题思路、答题步骤及例题汇总。

(2013-01-09 19:24:43)
标签:

杂谈


一、意象知识梳理及设题角度,答题步骤:

    1、知识梳理:

    诗歌中的形象,我们又称之为“意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多采用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刚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即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

    由此可将诗歌中的形象分为四类:()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事象,事象即动作形象;()物象,物象即事物形象;()景象,景象即景物形象。在古典诗歌中最为普遍与常见的就是后两种。

    因此,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准确理解修饰词。客观物象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诗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鲜明体现在某些描写景物的修饰语上,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

2、例诗: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理解:曲中的藤、树、鸦、桥、道、风、马,除鸦有特定意象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倾向,但分别用枯、老、昏、小、古、西、瘦等一系列带有倾向色彩的词修饰后,藤是干枯的毫无生气,树是衰朽残败,鸦是傍晚暮鸦,桥是狭小少人经过,道是荒凉古道。曲子通过描写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物象变为有倾向的意象,整个融入萧条荒寂之中,意境顿生,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效夕阳图。

3、常见的意象

    松柏

    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如: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如:“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张九龄),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于潜僧旅筠轩》)可见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了。“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经论道。       

    柳——“柳”者 ,“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表达对分别的眷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起情。”“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杨柳依依的岸边,离别之情油然而起。

    梅——最先开放,傲霜斗雪—— 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菊——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如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大雁   春秋迁徙——思乡之情。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故乡渺何处?归思方悠悠。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赵《寒塘》)。

    鸿雁传书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作为送书信的使者。

     杜鹃(子规、布谷)——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哀怨、思归)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诗人在逆境中对人生抱着乐观、豁达的态度,所以在萧萧暮雨中传来的杜鹃的啼鸣,让人感到其境颇为清远,其情颇为恬适。

    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    

    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例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斜阳  

    给人以凄凉、沮丧、失落之感。游子思妇善用夕阳抒他们的情思。如范仲淹:“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特定的环境中,给人以苍茫沉郁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阳意象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茫的意境。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诗)    夕阳与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夕阳发思古之幽情。(怀古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以“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为现实背景,感喟“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的物是人非。

    登高、凭栏。

    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4、习题试做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

答案:(1)用“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的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

答案:(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立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赏析: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

    首联破题。“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句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初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

    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例题2

    结合诗句内容(可以选取其中一联)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王 维

清川带长薄, 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 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 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 归来且闭关。

    答:颈联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选取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四种景物,这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渲染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颔联,借写一去不返的流水和回巢栖息的暮禽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来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和归隐的决心。


   6、设题角度:从内容意境角度设题:从形象、意象、思想感情入手诗中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7、答题步骤是:

  ①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②概括形象特点。③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①是什么形象?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例题1: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形象)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形象的具体特征)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形象 

    例题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

                           乾冲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

                           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

                           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要求就诗中二三联所用的“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来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诗意:漂泊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像飘荡在远天的片云一样远客异乡;与明月一起,孤独地面对漫漫长夜。我虽已到暮年,就像日将落西山,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逐渐好转。自古以来存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体力,跋涉长途。

    在这里,“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例题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艘

               横空老鹤南飞云,带得钟声到海幢

               注:
艘:小船。海幢,即海幢寺
   1) 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2)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答案:

   1)、 晚:“归艘” “钟声”  望:“江”“青山”“远帆”“空”“老鹤”

   2)、 诗人运用了比拟手法,老鹤与钟声之间本无任何关系,一             个“带”字,把无形的钟声物态化,把老鹤拟人化,不仅写活了老鹤也写活了钟声,从而使整首诗歌在动与静,听觉与视觉,实写与虚写几个方面有机结合,耐人寻味。

    例题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春

                      北宋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这首诗既有“残花”、“子规”(杜鹃)一类的意象,又有“燕子”、“东风”一类意象,诗人究竟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赏析】

    这首诗写暮春三月的景象。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

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

   答案: 东风就是指春风,子规,杜鹃鸟经常在暮春啼叫。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这首诗的子规(杜鹃)与以往大部分诗里借喻哀伤,凄切的含义较不相同,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例题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

                  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

                  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

                  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

                  低面深藏碧伞中

    设题: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什么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什么东西为诗歌的主要意象。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赏析:地平线两竿高处,残阳斜挂,映照小溪,粼波闪闪。如带的小溪耀眼水光之上横一弓深暗桥影,对比鲜明,在诗人视野中,特别醒目,因而特写“溪桥”。时已薄暮,残照无力。落日时光,田野一片静穆、恬淡。原野宁静,村里却充满生气,家家准备晚饭。淡淡炊烟从柳丛中袅袅升起,时隐时现(半缕)。诗中不见茅房瓦舍,只写丝丝轻烟,掩映柳影之中。以“深山藏古寺”的手法,表现了农家之暮一派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

    答案:这两首诗都是描写了傍晚的景色,以荷花与西风为主要意象。运用了拟人手法。前一首诗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诗中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例题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寒塘

                             赵碬

                       晓发梳临水,

                       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

                       一雁过难楼。

    (1)填空: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____________. (2)简答: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 五言绝句;思乡之情。

    【解答】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剖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上述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雁” , 了解“雁”的作用,对把握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雁是候鸟,每年春分 后飞往北方,秋分后飞往南方。它是古代文人笔下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意义非常丰富,如 南朝梁王僧孺《咏捣衣》“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诗中“雁足”指书信;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马介甫》“甚而雁影分飞,涕空沾于荆树,鸾胶再觅,变遂起于芦花”,句中“ 雁”比喻分离,等等。联系上述两首诗中的“故园”、“归思”、“乡心”等词语,很容易 推断出“雁”在诗中的作用,诗人耳听到雁的叫声、眼见到的高飞的大雁,不免产生思乡、 归乡之情,进而分别写出上述的诗歌。

    例题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意境?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组成一幅形象鲜明的秋景图,表现了生机勃勃、清新刚健的意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