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对我的影响
标签:
文化 |
屠格涅夫(1818—1883)是对我最先产生重要影响的欧洲作家。初中二年级以前,我只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等不多的几部外国文学作品,当然,其中也包括《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世界经典的童话作品。我读初二的时候(1962年),尽管中苏关系已经恶化,但前面十几年中苏友好,俄苏文学在中国的影响还是极大的。中国翻译出版了大量的俄苏作品,其中既有许多能在文学史上站得住脚的俄罗斯古典文学作品,也有大量昙花一现的苏联现代作品,如《拖拉机站站长与总农艺师》等。
【下图1
初二的时候,我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一本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译者是丽尼,译文非常优美。屠格涅夫是一位抒情的小说家,擅长于细腻地描写人的心理,抒发主人公(同时也是作家自己)的感情。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贵族之家》,从下午放学回家,一直读到半夜两点。当我读到小说的最后:
“八年过去了,春天又来了……丽莎在那位于俄罗斯最边远的一角的Б修道院里,蒙上了修女的面纱……拉夫列茨基也已进入中年,失去了再获得爱情幸福的梦想。……据说,他曾经拜访过丽莎隐身的那个遥远的修道院,并且看见过她。当她从一个歌唱席走到另一个歌唱席的时候,她曾经紧挨他的身边走过;她以平匀的、急促而又柔和的修道女的脚步,一直向前走去,一眼也不曾望他;只是朝他这一边的眼睫毛却几乎不可见地战栗了,她的消瘦的脸面也更低垂了,而她的绕着念珠的、紧握着的手的手指,也互相握持得更紧了。他们两人所想的是什么,所感觉的是什么呢?谁知道?谁能说?人生里面有些瞬间,有些情感,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
我合上书卷,仿佛来到了俄罗斯辽阔的原野上,看到了远处白色的修道院顶上的十字架在闪光。
【下图2
我初次体会到屠格涅夫的迷人,就像一个初恋的少女第一次尝到了亲吻的甜蜜。我很快又去图书馆借来屠格涅夫的其他小说。
屠格涅夫有一个短篇小说名叫《多余人的日记》,后来俄国文学评论中就出现了一个专有名词“多余的人”,专指19世纪30、40年代的一批贵族青年。他们对俄国的专制制度、农奴制度不满,希望俄国能走上西欧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他们又远离人民,也并不十分深刻地了解为什么西欧能够走上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指明的道路。他们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才能使俄国改变现状,走上宽阔光明的大道,因此,他们往往停留在空谈的层面上,愤世嫉俗,但却一事无成,因而被称为“多余的人”。
【下图3
作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屠格涅夫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他总是十分关注俄国社会的潮流变动,能敏锐地观察到社会生活 中出现的新事物,塑造出反映时代特点的典型人物。因此,屠格涅夫写出了一系列描写“多余的人”的长篇和中短篇小说。
《贵族之家》中的男主人公拉夫列茨基就被评论界认为是一个“多余的人”。但我读完这本小说,我感到他还是脚踏实地的。在他的放荡的妻子回国、他所爱的少女丽莎去了修道院以后,他并没有完全消沉、颓废。他沉下心来,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庄园的管理上来。他把他的庄园管理得很好,他改善了庄园里农民的生活。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进步,不正是需要许许多多的人在各自的位置上做各种踏实的工作吗?艺术形象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每一项工作,就是对社会进步的一种贡献,就是建设文明美好世界大厦的一粒小石子。屠格涅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潜移默化了我。后来,不管是在工厂里画一张图纸,还是在大学里备一堂课,写一篇文章,甚至组织系里的学生去春游,我都努力踏踏实实地去做好它。
【下图4
《罗亭》是屠格涅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在读完《贵族之家》后就接着读了《罗亭》。罗亭也被认为是一个“多余的人”,但我认为,他能在落后的俄罗斯努力宣传西欧启蒙思想家的理论,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努力。罗亭最后死在1848年巴黎工人起义的街头战斗中,这也许也说明,他并不仅仅是一个“言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下图5
我初中和高中学的是俄语。上世纪6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过一套“俄语简易读物”。我读高一的时候,买了这套丛书中的一本——屠格涅夫的《阿霞》,尽管当时我的学习重点是数理化,想将来做一个物理学家或天文学家,但我仍然认真地读完了这本俄文版的小说。
【下图6
屠格涅夫大学毕业以后,去德国柏林大学留学。他在德国留学3年,后来也常常去德国居留。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所以他才写下了动人的中篇小说《阿霞》和《春潮》。
《阿霞》描写一个俄国贵族青年在德国的一个小城遇到一对在德国游历的俄国兄妹,有过一段朦胧的爱情,但这位俄国贵族青年最终还是没能勇敢地接受那个少女的爱。有人说,那是一个典型的“多余的人”。小说的结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过,我应该承认,我并没有为她悲伤太久:我甚至觉得命运阻止我跟阿霞结合,这是一个很好的安排。我还用这种思想来安慰我自己:有着这样的一个妻子,我可能不会幸福。那时候我年轻,我还把短促、易逝的将来认为是无限的。我想着,“难道发生过的事情就不可能再来,就不可能比以前更好、更美吗?......”
我认识了一些别的女人,但是在我的心里被阿霞所唤起的那些感情,那些热烈的,那些温柔的,那些深沉的感情,我再也不能感到了。不!没有别的眼睛可以代替那一对有一次曾经充满了爱情望着我的眼睛,没有别一颗心曾经依偎在我的胸前,使我的心感受那么欢乐、那么甜蜜的陶醉!
屠格涅夫小说的风格温柔细腻,带一点淡淡的忧伤。他常常在一些生活场景的描写中穿插一些人生的哲理和对人生的感叹,使人产生淡淡的哀愁。这种风格对我后来写的散文有相当的影响。
【下图7
1967年秋天,我开始系统地学习俄罗斯文学。我的一位同学的大哥、清华大学电机系5年级的学生(“文化大革命”后,他考上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后来成为著名的教授和社会学家),得知我在学习俄罗斯文学,就送给我一本俄文版的屠格涅夫的小说《春潮》。这位同学的大哥当年就向我介绍过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这本书(是一本“内部发行”的书),介绍汤因比关于西方文明是一种海洋文明,“蓝色文明”的理论。(这位同学的弟弟更是一个奇才,他当时初中毕业,被分配到一个酱菜店买酱菜。他在这样的环境里,却写下了几篇研究《楚辞》的论文,设计过一套汉字改革的方案,学会了用英文阅读原版书籍。“文化大革命”后恢复研究生招生,他凭他的研究《楚辞》的论文,考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著名专家余冠英先生的研究生。后来他成为一个学者,写了《神话与民族精神》等著作,再以后,他去了国外)。我得到那本俄文版的《春潮》后,认真地对照中译本学习过。它与《阿霞》一样,充满了淡淡的屠格涅夫式的哀愁。
【下图8
屠格涅夫爱情生活是独特的,执著而又悲凄。1843年秋天,一个意大利歌剧团来彼得堡演出,剧团中有一位引人注目的法国女歌唱家薇阿尔多,22岁。屠格涅夫爱上了她,但她已经结婚了。屠格涅夫一辈子爱着她,终身没有结婚。屠格涅夫与她和她的丈夫成了朋友,为了这爱情,屠格涅夫经常到法国去,住在他们家庄园附近的一幢别墅里。晚年,屠格涅夫长期居住在法国,最后死在法国,多半也是因为对她的爱情。
【下图9
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学习和研究屠格涅夫的生平与创作,关注与他相关的研究资料。我曾经计划写两本关于屠格涅夫的研究著作:一本是《屠格涅夫论》,另一本是《屠格涅夫与他的同时代人》。但这两个计划都没有实现,主要是因为后来我的研究兴趣转向了“世界文化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不过,我还是写了一篇研究屠格涅夫的论文《论屠格涅夫的文学批评活动》,翻译出版了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在我主编的外国文学教材中撰写了“屠格涅夫”的专门章节。
【下图10—1
我们学校图书馆藏有28卷本的《屠格涅夫全集》(俄文版)和10卷本的《别林斯基全集》(俄文版),我在写有关屠格涅夫文学批评活动的论文时,曾多次查阅过这两套书。
【下图11、12
屠格涅夫与他的同时代的许多名人都有交往,其中既有俄国著名的作家、美术家,如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冈察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列宾等,也有许多法国的著名作家,如福楼拜、乔治·桑、都德、莫泊桑等。如果将这些交往写成一本传记类的著作,将会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但写这本书工作量也很大,我想,会有一位后辈的学者来做好这件事的,因为“长江后浪推前浪”。
【下图13
19世纪俄国的民主主义者实际上是分为两类的,一类是象屠格涅夫那样的启蒙民主主义者,他们主张要向人民启蒙,俄国要不断地改进改良,向西欧学习,逐渐走上西欧式的资本主义道路。另一类是象车尔尼雪夫斯基那样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他们主张要发动农民革命,把俄国建成一个农民社会主义的国家。当然,历史是复杂的。屠格涅夫被称为“渐进主义者”,不过,我始终认为屠格涅夫式的渐进主义也许是对社会破坏最小的,而其最终的结果也许是最好的。
【下图14
屠格涅夫的第三部、第四部长篇小说《前夜》和《父与子》都是我所喜爱的。在屠格涅夫的长篇和中短篇小说中,他塑造了一系列被称为“屠格涅夫式的少女”,她们外表温柔、娴静,但却是一种热情、勇敢、坚定的女性,为了她们所认定是正确的、值得付出或值得献身的目标,她们会放弃现有的一切,而去勇敢地追求。《前夜》中的叶琳娜就是这样的“屠格涅夫式的少女”,她放弃了在俄国的贵族家庭的优裕生活,跟随她所爱的人(她的丈夫,一个保加利亚爱国青年)去保加利亚,献身于保加利亚的民族解放事业。我在过去的岁月里也曾遇到过类似这样的热情勇敢的女性,那些刻骨铭心的回忆使我终身难忘。
【下图15
19世纪70年代,屠格涅夫一度曾十分消沉,甚至虚无。他写了第五部长篇小说《烟》,还有《幻影》、《够了》等短篇小说,表现出“一切都是幻影,一切都是烟”的虚无思想。我总觉得,屠格涅夫一度耽溺于消沉和虚无,一方面是因为他本人生活的不幸和俄国社会与评论界对他的作品的各种复杂意见,另一方面,或许也是一种人类生命的永恒迷惘:生命是有意义的吗?人的生命应该是怎样的?明知一切悲欢都将化为尘土,那么追求又有什么意义?
【下图16
那段时期,屠格涅夫曾认为,一切社会斗争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米洛的维纳斯才是永恒的”(即指现在收藏在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出土于希腊米洛岛的维纳斯雕像,也就是说,只有美的艺术才是永恒的)。也许,屠格涅夫确实说出了某种真谛。五千年以后,谁还会去关注过去的某一次起义或者革命呢?但那时,人们仍旧会像今天一样衷心地欣赏米洛的维纳斯。
【下图17
屠格涅夫晚年侨居法国,孤独多病,常常怀念祖国。他写了一系列散文诗,陆续发表在杂志上,后来结集成为一本书《散文诗》。屠格涅夫的这些散文诗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及情绪是多方面的。有的表现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的表达了年老的诗人对祖国的无限思念,有的表达了对真挚美好爱情的向往,还有不少篇章流露出孤独、悲观、怀疑和失望的情感,应该说,这对一个长期侨居异国、衰老多病的作家来说是难以避免的,这正是一个老人的真情的写照。
【下图18
台湾志文出版社出版过我翻译的若干本俄国文学作品,深得读者的好评。2004年,出版社又约我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屠格涅夫的这本书国内已经有好几个译本,我在翻译时,依据俄文原版,同时也比较参考已有的中译本。因为逐字逐句阅读和翻译,我发现,几个译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错误或误译,只有巴金先生的译本一点错误和误译都没有。
【下图19
屠格涅夫是俄罗斯语言大师,他的《散文诗》深深地蕴含着他对俄罗斯语言的爱(书中有一篇就叫《俄罗斯语言》),我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也更加体悟到俄罗斯语言的丰富与优美,与汉语、英语、法语各有千秋,同样伟大。
我在退休离开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时候,曾复制(因为一时买不到那么多台湾原版的书)了几十本我翻译的屠格涅夫《散文诗》赠给我们人文传媒学院的青年教师们,并留下赠言,作为告别的纪念。
【下图20
屠格涅夫的家位于俄国中部奥廖尔省的乡村,他的母亲是一个富有的大农奴主,他家的庄园名叫斯巴斯科耶,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屠格涅夫是著名的风景描写大师,这与他的祖国辽阔的大地和美丽的风景是分不开的。屠格涅夫喜欢打猎,他的成名作《猎人笔记》充满了出色的风景描写,这是他的打猎生涯最精彩的副产品。屠格涅夫的风景描写,对后来的许多作家,如英国的哈代等有深远的影响。
【下图21
屠格涅夫小说和散文中的风景描写对我有很大的影响,我在后来写的小说、诗歌和散文中也努力学习他的风景描写的风格,如我写的短篇历史小说《十二月党人在西伯利亚》和散文《大河拐弯的地方》就是例子。
屠格涅夫对大自然、对俄罗斯美丽的森林田野的热爱同样也深深地影响了我。我喜爱到大自然中去,看荡漾的湖水,呼吸青草的芳香,倾听鸟儿的鸣叫。我在选择晚年的居住地的时候,把大自然作为选择的第一要素。结果我选择了南京南郊一片南北10里长、东西5里宽的翠屏山南麓的一个别墅小区(小区的北面就是无人居住的十里青山,而且还有一条修得很好的可以走汽车的柏油路,我经常开着汽车从山的南麓上去,开到山顶停留一会儿,再开到山的北麓,然后再开回来)。现在我每天在写作之余,或是到小区里的湖边漫步,听成排的白杨树枝叶的喧哗,或是到山坡下的树林里去看小鸟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上。
下小雨的时候,我爱撑着伞在雨中漫步,能听到雨滴落在草叶上的声音。下大雨或是严寒的冬天,我就开着汽车到湖边或是树林旁,坐在汽车里(汽车里不冷),雨中虽然朦胧,但眼前仍旧是一片绿色,我仍旧与大自然在一起。
【下图22—1
【下图22—2
还有一件与屠格涅夫有关的事,可以一记。我曾指导过一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她写的是有关屠格涅夫的题目。因为指导论文,就谈得比较深入一些。她说,她一直喜爱屠格涅夫的作品,甚至买了当时河北教育出版社刚刚出版的12卷本的《屠格涅夫全集》(其实严格意义上这还不是全集,俄文版的《屠格涅夫全集》是28卷,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的只有12卷,书信只选译了一小部分)。我听了有点惊讶,因为本科生很少有这样买十几卷的文集的。我就鼓励她,如果真正热爱屠格涅夫,可以把翻译和研究屠格涅夫作为终身的事业。没学过俄文没关系,从头学起。如果用功学几年,也就可以慢慢开始自己的毕生事业了。我借给她一些俄文原版的书和俄汉词典。后来这一届学生毕业了,十几年里,她没有与我联系,我也不知道她是否走上了这条道路。
【下图23、24
有一天,她突然通过我的第一位研究生联系上了我的微信。她说要把我当年借给她的俄文书还给我。她到我住的小区来,我陪她在林荫道上漫步,道旁鲜红的彼岸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她对我说,她辜负了我的期望,因为生活的纷纷扰扰,尽管她现在的主要工作也是写作,但她没能走上翻译和研究她所热爱的屠格涅夫的道路,为了谋生,她现在每天写一些影视剧评和广告文案。我勉励她,人生只是一个过程,走怎样的道路都是可以的,只要健康、明朗、充实、心灵平静而快乐,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此。
【下图25
我国对屠格涅夫的翻译和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我国有那么多人,其中肯定有许多热爱屠格涅夫的读者。当然,屠格涅夫的绝大部分文学作品都译成了中文,但他的大量书信和一些其它文章,还没有翻译成中文。现在人们的经济条件比过去好了,出一套真正的完整的《屠格涅夫全集》,即使印数少,贵一点,我想也是会有人买的。至于对屠格涅夫的研究,更是还有许多题目可 做。几年、十几年以后,新一代的学者,是否能写出一本水平很高的《屠格涅夫研究》,以及其他一些有关屠格涅夫的专题著作呢?
【下图26
屠格涅夫65岁时死于脊椎癌,死在法国巴黎附近的布吉瓦尔。他在遗嘱中希望把他的遗体运回俄国,埋葬在对他走上创作道路有重要影响的著名批评家别林斯基的墓旁。他的朋友们遵从了他的遗愿。
【下图27
俄罗斯的语言和文学是伟大的,她拥有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高尔基等一大批杰出的语言和文学大师,对世界各国的读者有着深远的影响。我想用我翻译的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中著名的篇章《俄罗斯语言》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在疑虑不安的日子里,在痛苦地思索我的祖国的命运的日子里,——只有你,伟大的、有力的、真挚的、自由的俄罗斯语言, 给我支撑和依靠。 如果没有你——看到故乡所发生的一切,怎能不陷于绝望呢?然而,不可能相信,这样的语言不是属于一个伟大民族的!
【下图28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