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与乳化 教学反思
(2015-12-07 10:57:40)分类: 教学反思 |
溶解与乳化---教学反思
西安市铁一中初三化学组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围绕“知识谱线”进行,暂且将其称为教学过程“五线谱”,即:知识线------发展线-------问题线----活动线-----情景线。本节课是我们身边化学物质的一部分,是我们有效教学“同课异构”的内容,也是我自己进行校级公开课的内容。
从知识体系结构来看,溶液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类物质,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医用针剂,无土栽培用的营养液。课堂围绕溶液知识线展开。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尽管溶液是我们生活中熟悉的物质,但是学生对于溶液的认识是浅显的。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创设课堂情境,帮助学生认识溶液的本质,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更易于学生接受。
教学过程的情景线:1。利用大海影像引入新课,引发学生回忆海水的味道,得出海水中不只有水一种物质,还含有其他物质,因此得出海水是一种混合物。2。2。若要将一瓶纯净水变咸,可以怎么做?根据生活常识,学生知道加盐。盐加入水中以后消失不见了,化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溶解现象,这样得到的液体属于溶液中的一类,由此引入溶液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活动线:在学生了解溶液概念的基础上,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溶液的形成,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为后续学习浊液做铺垫,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溶液的并不一定是有颜色的,对比溶液和浊液,发现他们的现象是不一样的。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溶液由那几部分组成?如何区分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举例自己知道的溶液?说出这些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各是什么?
学生说出加快固体溶解的方法。探究实验,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的问题线:1。将沙子和水的混合物分开,用过滤的方法。那么将溶液能不能氯化钠溶液用过滤的方法能分开吗?2.将高锰酸钾溶液分成三份,观察颜色和状态?得出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3。
教师活动线:分析学生举例溶液,得出溶质可以是气态、液态和固态。溶剂不一定是液态。提供情景:学生思考生活中若想某种固体物质溶解的较快,所用的方法?
以上教学设计的安排,总体来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开设学生实验,课堂学生表现:整堂课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比较高。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学生对于实验现象总结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实验对于课堂时间的安排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还应提高对于学生实验课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