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作文评改与评价方法指导研究》开题报告

(2012-09-11 20:09:32)
标签:

缪婉玲

评改

进行

批改

课题研究

2012年度教师个人课题

《小学作文评改与评价方法指导研究》

     

滹沱小学课题组          雒亚莲  程小莹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学科特点分析。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一直以来,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即使评了改了,也是教师之事,与学生无关。这种方法只有两种结果:一是教师疲于奔命,二是学生受益甚微。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始终处于批改的边缘,认为与自己无关系。

而即使是语文老师辛辛苦苦,一本一本的批阅完,又有几个学生能真正看过,看懂老师给自己作文的评语呢?这也不能怪学生,单调的,深奥的“内容具体,围绕中心,详略得当,语言通顺”这样的评语,能使正在初步学习写作文的小学生看懂吗?或许,这样的评语还会打击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磨灭学生的作文自信心呢。

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一条有效的作文评改评价之路,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评价、欣赏与修改,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作文评改现状。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一直对作文评改不重视。教师越俎代庖,以作文评判者自居。学生视完成作文为终极目标,导致作文教学长期处于低谷徘徊,以往的教师全批全改,只是以教师为中心,纯属单项交流。传统的作文评改漠视了学生这个评改主体,又不能给予学生评改时间、评改方法及相应的激励措施,没有在深层次上激发学生的评改积极性。作文评改这一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只有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只看重自己的作文分数。语文老师的辛勤耕耘只能发挥事倍功半的作用。

二  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适应本校小学作文评改的有效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积极转换本校老师作文评语的传统思维模式,使评语能够激励学生,从评语中找到信心,爱上写作。

3、探求有效的作文评改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

内容: (1)提高学生乐于动笔,易于表达的作文兴趣。

       (2)探寻学生参与作文评改的课堂模式。

       (3)探索针对不同的作文,不同的学生,应当如何写评语。

重点难点:(1)探索出作文评改的方式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评改的能力。

         (2)培养学生欣赏作文评语兴趣,让学生乐于作文,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四 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步骤

(一)  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情况分析研究与对策研究结合的办法进行研究。包括采用通常的文献综述法、实际操练法、比较研究法等。

(二)研究的步骤

(1)教师范改 学会自改。

   第一阶段,教学评改课上,结合本次作文的重点要求,教给学生方法。

在学习批改之前,首先要教学生掌握批改的方法。一次作文后教师可以在全班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习作,通过投影示范详细批改,教师必须正确运用规范性的批改符号,尤其是删、添、调、改等常用的符号。培养学生见符号明意图的思考习惯和领悟能力。学习从字、词,句、标点方面进行推敲一段话的内容,以及错别字的辨析要求。从详细、照应、过渡等方面考虑文章的结构,从整体上判断材料是否符合要求,根据每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检查落实情况。写批语是批改中的一大难事,引导学生可以先从条文式的批语写起,首条评语要写出习作的主要内容,第二条就结合本次作文的训练重点进行,要一次一个重点,一作一得。然后逐步学会写综述式的批语。

   学生学习自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开始阶段可按以下5个方面进行评改。①格式是否正确;②卷面是否整洁;③有没有错别字;④有没有不通顺的句子;⑤指出标点符号有没有用错。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实践,就能够掌握这些基本要求。第二阶段再评改两、三篇,掌握得比较熟练了,然后一条一条地增加新的要求,①.改正用错的标点符、错别字和有语病的句子 ②.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③.所选材料是否真实、典型;④.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每次写完作文后,让学生依照这些要求阅读自己的作文逐一检查评改。

(2)互改、取长补短。

   学生互改是在自改的基础上进行的。也要分阶段进行,开始阶段要求要低,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每次评改有侧重点,经过以上自改要求的单项训练后,再进行综合性的评改,包括文章中心,语言文字,标点符号,行款格式,书写等方面的评改。对那些错别字、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进行修改;找出表达不准确或文理不清的地方;增补漏掉的字词;删去多余的字、词、句;调换一些字词的顺序;改换不恰当的词句,补出不够完整的句子。

   学习互改作文前,要构建相应的学生批改作文小组。可以按座位划分小组或同桌结对等、4个人左右为一组,并选出作文水平较高的同学担任组长。实施互改时,参照前面的作文批改步骤作针对每次作文的重点和老师给出的评改重点及实施意见,有针对性的批改。

互改的步骤:首先读文,写出主要内容,明确文章作者要表达什么的情感。再用自改的要求去评改作文中的明显错误,在眉批中改正了,说明理由。在总评中至少要找出同学作文的三个优点,提一个建议。要求要结合每一次作文的重点,要有所侧重,根据学生的实际和习作题目的特点,提出合理的详细的建议。让学生以品评欣赏为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某些作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的优点,做到读写结合,读改结合。

(3)教师批改,突出重点,引导为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参与作文批改的角色不同了,要站立在主导的位置上。在实施批改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有针对性,不要面面俱到。做到短时高效,事半功倍。所以教师评改主要给学生以示范作用。结合共性问题有效地指导学生评改。

(4)综合评改。综全评改以教师改、学生改、学生互改三种形式穿插进行,兼之以其他批改形式。像好朋友互评改,家长参与评改等。

(5)还可以采用骨干学生评改,一对一评改,共同批改等等方式进行评改作文。

(二)具体实施步骤。

(1)课前讲明本次评改的要求,提出评改的意见,学生进行自改。(开始阶段老师示范,把一篇作文打印出来人手一份,大家一起评改,教会学生方法和步骤,然后逐步放手。)

(2)上交自改后的作文,老师掌握作文中的优点及共性问题,留做下次互改时共同解决。对个别出现问题的同学加以个别指导。

(3)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本次作文的重点老师提出品评修改的要求。根据老师的评改意见按步骤进行生生互改。(组长读文,其他组员共同看,分别提出修改意见记录下来,再四人讨论决定,组长执笔写出评语。)

(4)师生共同交流意见,品评优美的语句,学习作文中的优点,改正作文中的不足。

(5)把作文返给原作者,作者仔细阅读,在文后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可以与评改者进行交流,为自己进行辩护或者对评改提出意见。

(6)老师检查评改后的作文,总结情况。评出最佳作者,最佳评者。优秀评改小组等。

五 阶段计划

(一)准备阶段(2012年5月——2012年6月)

1、认真学习,转变观念。成立课题组,加强理论学习,对相关的作文教学理论进行搜集和整理,并组织教师认真分析当前作文批改和习作讲评中的存在的问题,学习有关课标要求,学习他人研究的一些方法,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

2、深入调查研究,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拟定实施计划。

(二)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实施计划,研究行之有效的作文评改方法,和作文评改的课堂教学模式。

2、教研组,课题组定期进行督查并指导,课题组成员定期总结完善自己研究的方法,并以论文、报告、总结的形式存入研究档案。

(三)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2月)

1、课题组成员把自己最具特色的批改方法进行交流、总结。

2、组织观摩,进行交流推广。

六 课题完成的保障措施:

1、学校的科研基础保障

   我校历来重视教育科研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科研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完善了教育科研组织机构。几年来,学校先后承担了两项课题、一项体育课题、一项语文课题。可以说,我校在课题研究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参加课题研究人员经验保障

  首先程小莹校长亲自参与到课题研究中,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信心。程校长从教学一线走来,任语文教师多年,熟悉教学特点,作文教学有着丰富的经验。同时参加这一课题研究的雒亚莲是学校的教学骨干,业务精,教育科研能力较强,曾参与过课题研究。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在教学第一线和作文指导、批改方面积累不少经验,这些都将是这一新课题的研究的有力保障。

七、预期效果

 1、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

2、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出作文教学评改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模式。为当前的习作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3、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究有效评价作文的方法。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八.课题专家组顾问

   于红梅   未央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语文教研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