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次函数的几种解析式及求法教学设计

(2013-05-25 11:29:15)
标签:

教育

分类: 2013年市级小课题

二次函数的几种解析式及求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及步骤;掌握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归纳,使学生经历结合所给条件灵活选择二次函数解析式的形式,达到简便运算,提高学生分析、探索、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应用以及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类比、转化等学习数学的方法,养成既能自主探索,又能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函数关系式。
   
教学难点  
   
在实际应用中体会二次函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的作用,会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学

函数关系式中有几个独立的系数,需要有相同个数的独立条件才能求出函数关系式.例如:我们在确定一次函数的关系式时,通常需要两个独立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时,通常只需要一个条件,在确立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时,也只要一个条件就行了,下面我们来探讨,要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需要几个条件?
    (
)自学
   
1已知抛物线yax2bxc(a0)x轴交于A(-1,0),B(30),并且过点C(0,-3),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解法一:,关键是:(1)熟悉待定系数法;(2)点在函数图象上时,点的坐标满足此函数的解析式;(3)会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解法二: 已知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时,可选用二次函数的交点式:ya(xx1)(xx2),其中x1x2 为两交点的横坐标。

2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3,-2),且与x轴两交点的距离为4,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小结:此题利用顶点式求解较易,用一般式也可以求出,但仍要利用顶点坐标公式。难点,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
  
(三)展示 
   1
、由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己完成。 
   2
、同时,让学生演板,尝试完成。
   3
、老师点拨。
 
(四)一试身手

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过原点,当x=1时,

y有最小值为 -1,求其解析式。

2、已知二次函数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10,10),点(01)在图像上,求其解析式。
点拨:让学生思考每道题只有一种方法吗?不同的方法看哪种更简便。

(五)知识应用

有一个抛物线形的立交桥拱,这个桥拱的最大高度为 16m,跨度为40m.施工前要先制造建筑模板,怎样画出模板的轮廓线呢?

 

 

x

y

16

20

-20

 

点拨:(1)学生建立坐标系,解答。(2)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解答的?(3)观察那些方法较为简单?(4)总结应用型函数的解答思路。
(六)总结
 1
、二次函数解析式常用的有三种形式:
1)一般式:_______________  (a0)
2)顶点式:_______________  (a0)
3)两根式:_______________  (a0)
2
、本节课是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应注意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合适的解析式形式:
1)当已知抛物线上任意三点时,通常设为一般式yax2bxc形式。
2)当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或能求出顶点坐标)、对称轴、最值等与抛物线上另一点时,通常设为顶点式ya(xh)2k形式。(hk分别是顶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
3)当已知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或交点横坐标时,通常设为两根式

ya(xx1)(xx2)。(其中x1x2是抛物线与x轴两交点的横坐标)
3
、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思想方法

待定系数法、配方法、数形结合等

【课后反思】
   
求函数解析式是初中数学主要内容之一,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在陕西中考第24题固定出现,更是联系高中数学的重要纽带。在求函数的解析式时,应恰当地选用函数解析式的形式,选择得当,解题简捷,若选择不当,解题繁琐,甚至解不出题来。在初中阶段,主要学习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其中,学生在学习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时感到比较困难。
   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教师应在给出相应的典型例题的条件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自己去发现规律。最后,教师清楚地向学生总结每一种函数解析式的适用范围,以及一般应告知的条件。在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要从以前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教会学生如何学,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学习,去获取知识。在《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引导者,也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讨论、交流,来探究学习中碰到的问题、难题,教师从中点拨、引导,并和学生一起学习,探讨,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也才能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