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去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科学家中,又有一位美国公民。
迄今为止,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8位华人科学家,全部是美籍,他们分别是:
1.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1957年与李政道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1957年与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3.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祖籍中国山东。1976年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4.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1986年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做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5.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祖籍中国江苏。1997年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6.崔琦:1939年生于中国河南,1998年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莫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重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7.钱永健:1952年生于美国,祖籍中国杭州。2008年与日本人下村修以及美国人马丁·沙尔菲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8.高锟:1933年出生于中国上海,英美双国籍,2009年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与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的博伊尔和史密斯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想,美国在科研方面的投入无疑是巨大的,除此之外呢?
1984年瑞典的林德斯滕教授就说过,一个国家要想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投入大量的金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
今天,我们在这个美国很普通的小学校里,又一次体会到了美国人注重实践、从小培养孩子们探索和创新精神的一个实例。
在这次展览会上,展示了从学前班(kindergarten)到5年级的小学生们的科学实践成果,参加者自愿报名,老师只是给予启发,而内容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动手。由于没有经验,儿子没有报名参加,但是下次我们不会错过,这是很难得的科学实践活动,对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很有益处。
展览会共分三个活动区域:
一、机器人活动区:设在学校室内体育场。这一部分是本校区“科学联盟”的高年级同学来参展,展示了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自行研制、装配的机器人。WAUKESHA校区成立了科学联盟,由本校区热爱科学实践的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相当于我们国内的兴趣小组吧。
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试玩学长们的“科研成果”,争着用遥控器指挥机器人:
下图的机器人,能用“手”夹住套圈,并套在柱子上:
桌上机器人:
下图这个机器人不但会捡球,还能投篮,至于命中率则要看控制者的水平啦:
捡球:
投篮:

第二部分是科学阅览:设在学校图书馆。孩子们可以在图书馆内看书、上网,讨论。
在这里办理借阅手续:
上网、打印:
第三部分是科学实验展览:设在学校大厅和走廊。这是最展示孩子们探索精神的部分。
下图的试验,记录并分析了蜂蜜在不同情况下的结晶情况:







花的颜色跟温度有关系吗?它会随着温度改变颜色吗?

纸飞机:
不同方法折叠的纸飞机,飞行效果的比较,哪个飞得最远?哪个飞得最高?它们有什么特征?

融化的冰:
冰在不同的地方,融化速度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分别把冰放在雅各布的房间、起居室、地下室和户外,并用相机拍下冰融化的过程,记录下时间。

20英尺高坠落的鸡蛋:
试验通过五种不同包装的鸡蛋,均从20英尺高度坠落,来比较哪种包装下的鸡蛋不易破碎。毛巾包起来的鸡蛋、纸板盒里的鸡蛋、报纸包起来的鸡蛋、卫生纸包装的鸡蛋、塑料膜包裹的鸡蛋,最后是纸板箱和报纸包裹的鸡蛋得救了。哈哈。

哪个燃烧得最快?
不同颜色的蜡烛,燃烧速度是一样的吗?



得出结论:






干冰冒泡的实验:

通过比较了使眼色、放空水管、写字、端茶杯、投球、单脚跳、踢球等动作,对10个对象的动作调查,表明90%的人爱使用右手,同样也有90%的人是右脚处于支配地位,而眼睛左右的使用各占一半。说明手脚的关联度比较高,而眼睛则各异。

关于不同植物的生长报告:
还有很多:
不同苏打水的喷涌情况比较:
火山是怎么形成的?
有些实验很稚嫩,但是,都是从孩子们的小脑袋瓜里自己想出来的,也是用自己的小手亲自去尝试的,都得到学校的鼓励,得到同学们的赞美!
我想,正是从幼儿园开始,不停地鼓励动手、探索、打破常规和勇于创新,才使真正的科学精神的萌芽根深叶茂、发展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