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设计

(2013-04-24 20:38:14)
分类: 诸子作品选读小课题研究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模块《先秦诸子选读》中《孟子》选读的第七节,所选短文重点阐述了“不忍人之心”含义及其属性。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需要“扩而充之”,发扬光大。应该做的就是要在自己的本性之中去发现仁义礼智,努力把自己修炼成为德行深厚的君子。本版块文字较为浅显,所以学习时可着重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领悟作者的“仁义礼智”的思想,引导学生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培养他们的方正之心,并以仁义礼智为标准努力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并能翻译课文。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理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正真内涵。增强追求和培养仁义礼智四种美德的自觉性。

3、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孟子“四端说”。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儿歌《三字经》)

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是----儿歌《三字经》,我想,在座不少同学在小时候都背过《三字经》,相隔时间久了,或许已忘了大半,但第一句相信大家都知道。对了,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人的本性真的是善良的吗?”但也有人对此深信不疑。先秦诸子的一位儒学大师就坚信“人性本善”,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 “人性本善”的丰富内涵。(板书文题)

 

二、具体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则选文

1、听示范朗读,教师指导学生边听边圈点文段中不理解的字词句。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并自主归纳文段中的文言基础知识。(教师幻灯片展示)

(1)生字词:怵惕(chù tì)恻隐(cè)

(2)通假字:

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若火之始

(3)特殊句式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3、师生齐读课文,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幻灯片展示)

(1)、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阅读文段,思考:“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学生思考并明确,教师板书)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谈谈你对仁义礼智的发端内涵的理解。

(老师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展开,举例阐释 “四端说”,加深学生的理解,老师总结)具体情境由课堂生成。

(3)、在孟子看来,仁义礼智这“四端”是孤立存在的吗?他是怎么论述的?(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在孟子看来,仁义礼智这“四端”不是孤立存在的。“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它们是统一的整体。

(4)、拥有仁义礼智四个发端就说明我们已经完全拥有了仁义礼智了吗?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从“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句可知,仅仅拥有仁义礼智四个发端还不够,还需要“扩而充之”。

“扩而充之”即在自身所固有的仁义礼智的基本素质上不断扩大充实,孜孜不倦地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仁德修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位真正的君子。

(二)、自主研习第二则选文(幻灯片展示)

思考:

1、“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此句如何理解?

2、试解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含义。

(三)、自主研习第三则选文(幻灯片展示)

思考:

1、“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句式有何特征?

2、“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中的“之”指代的是什么?

3、“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如何理解?

三、总结孟子的论辩艺术

1、善于运用比喻说理

2、善于运用排比手法

3、语言饱蘸情感

四、课堂小结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也许我们不是生活中的强者,但是我们的身边总会有很多弱者,相比之下,我们是幸运的,幸福的。面对需要帮助的人,心存善念往往是不够的,难能可贵的是多行善举:一个微笑可以给予他们前行的力量,一句鼓励可以唤起他们心底的信念,一次搀扶可以使他们远离危险,一点捐助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而这一切对于我们也许只是举手之劳。有一首歌唱道:“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丽的人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助人“一臂之力”,即使只是“一指之力”、“举手之劳”,人世间也就会温暖许多,自己也会快乐很多。

五、课堂练习(幻灯片展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的(  

  例句: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B、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C、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D、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②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③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七、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          

                           君子         

                        (保四海)         

                        (事父母)              

                                                   

                                                   

                             

                             

                                                             

恻隐        羞恶        辞让        是非        

         (仁)      (义)      (礼)      (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