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金锦友示范课 逍遥游 庄子
(2015-08-31 13:42:48)
标签:
教育 |
分类: 高二 |
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金锦友示范课 逍遥游 庄子
一、从同样出自《庄子》一书的故事:惠子相梁引出默读1分钟,齐读,同时思考庄子说理有什么特点
庄子说理的特点:
生1:用比喻方法形象地说理
师:鹓雏、鸱、腐鼠分别代表什么?
生:鹓雏代表庄子、鸱代表惠子、腐鼠代表相位
师:庄子想借此说明什么?
生:对相位没有什么欲望
师:对功名利禄没有什么欲望,保持品行的高洁;从反而讽刺了惠子岌岌于功名,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进而上升了天道、无为、自然的哲学高度
古人评价讲庄子说理:
精深之理以生动之象出之
二、通过预习,大家看到,《逍遥游》中通过哪些形象来说理?
生:鲲鹏
冥灵
大到鲲鹏,小到尘埃,既有动植物形象,又有人物形象,可以说是层现叠出,精彩纷呈
那么,在这众多的形象当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或者说是庄子着墨最多的形象是什么?
情理系之鲲鹏
三、三位声音比较大的同学朗读,初步感受一下鲲鹏这一形象
三位同学分别读前三段
正音:邪
句读: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说一说怎样句读及其理由,订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语气词后停顿
同理: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读
放出声音,自由朗读13段
鲲鹏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几千里
读一读
读出了形体之大吗?
还读出了其他什么特点?
志向很高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由鱼化而为鸟
师:这是一个艰难的转变过程,是它的神奇的内驱力在支持它,对吧?
水击三千里
与“激”比较,有什么不同?
拍击,三千里,不是实指看出翅膀大、气势的大
读,读出气势,三千里,九万里,读出感觉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形体大,力量大,气势大,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特点?
还是有所依靠的
它凭借的是什么?
风(六月息)
从哪个地方体现出来?
去以六月息者也
需要凭借风力飞行
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而后乃今培风
抟扶摇而上
那么在13段中,除了鲲鹏外,其他的事物是否也要有所凭借的呢?
大舟需要凭借深水
芥草需要一杯水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需要生物气息吹动
所以,庄子写东西很有趣的,大则大到极致,如鲲鹏
小也小到极致,如尘埃
大小的跨度极大但不管是极大的,还是极小的,它们的共同点:都需要凭借风力
鲲鹏的形象特点:大而神奇,需要凭借风力
所以,打开《逍遥游》,读之,我们会发现,一只巨大而神奇的鲲鹏,向我们展翅飞来
四、现代一些学者,对庄子的评价是:
五、庄子对鲲鹏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重读13段,找出你所依据的词句
向往之情: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你觉得你读出了向往之情了吗?再读一读
男同学齐读一段
羡慕之情:在天地之间自由飞翔
赞美
还有没有别的情感?
还需要风的力量,不是完全自由的
并不是很向往、羡慕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他并不是很向往、很羡慕?
而后乃今培风
而后乃今将图南
怎样理解“乃今”
有一种惋惜之情
教师范读“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读出惋惜之情
学生齐读,教师领读
所以,作者对于这只神奇的鲲鹏,他既羡慕之,向往之,赞美之,又惋惜之,慨叹之
正如: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六、庄子为什么要塑造鲲鹏的形象?
谁解其中味?
有人说是为了“寄情”,有人说为了“寓理”,你倾向于哪种看法?为什么?
同桌间相互合作
倾向于“寄情”说的举手,倾向于“寓理”说的举手
寓理:想到达无所依靠的境界(逍遥游)
真正的逍遥游应该是怎样的?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夫待哉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解释这句
所以真正的逍遥游应该是无所依靠的
齐读“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夫待哉”
恶夫待,怎样理解?
宾语前置,还需要凭借什么呢?
通过反问加强语气
那么,对于人来说……
只要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就像后面所说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逍遥游——超越时空,不受任何束缚,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
那么倾向于寄情一说的同学,说说理由:
庄子处于战乱时代,社会动荡不安,向往逍遥自在的生活(联系社会背景)
另一持相同观点的同学补充:说自己向往自由(逍遥)而不能得
联系时代背景:
齐读红色部分,教师读其他
鲲鹏:才能无双向往逍遥而无法逍遥
庄子:在沉重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追求绝对自由,有着欲飞的理想却无法飞走的悲哀
再看鲲鹏,就会想起谁?
庄子,在郁闷中的悲哀,又有着执着的追求,想自由而无法自由,想逍遥而无法逍遥
齐读第二段,读出这种悲哀和追求
分析“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理解: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它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像人抬头看天空一样罢了
再读,读出天上地下的广阔境界
也读出惋惜之情,也不是逍遥游
能不能去掉“则已矣”三字?为什么?
是一种叹息的语气,不能去掉
七、作业;
且听某某一声笑,
试问是否真逍遥?
都说逍遥无所待,
有无利弊待评说
板书:
象——情——理
大
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