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里科夫为什么甩了华连卡?”————以“恋爱话题”切入《装在套子里的人》

(2015-08-29 09:54:26)
标签:

教育

分类: 高二
“别里科夫为什么甩了华连卡?”————以“恋爱话题”切入《装在套子里的人》

“别里科夫为什么甩了华连卡?”

——以“恋爱话题”切入《装在套子里的人》

 

天津实验中学  杨永林  

 

一、案例主题

    这个案例是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探讨《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切入点问题通过研读《课程标准》,我把“恋爱话题”作为一种无形的课程资源,用来作这一课的切入点

二、案例背景

1.2006年9月,天津的高一新生正式走进新课改在各位专家和各级教研员老师的引领下,课程标准强调的三维目标,在语文课的学习中,已经开始被广泛研讨和应用,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一个学期后,学生已经能够比较适应新课程下的语文学习,思维较为活跃,并且有一定的探究意识作为天津第一批教授新课程教材的教师之一,我也希望能够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收获

2.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代表作,也是高中教材的传统篇目:人教社实验版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和人教社新课程教材(必修5第一单元第2课)都收入了这篇课文而且,在新课程教材中,它还是精讲课文所以,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师就更应该触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以更好地学习

3.我自己对《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本来有一定成见——看到《装在套子里的人》,就觉得头疼这篇小说压抑得令人窒息,主人公别里科夫的一些举动又夸张得让人匪夷所思,所以我不喜欢这篇课文,我以前教的学生也不喜欢它但是,正是这样的课文才需要突破

三、案例描述

(一)教学思路的触发

在三年前,实验版教材的课堂上,我从小说的三要素切入,理性地分析这篇课文,但是明显地把这篇比较枯燥的课文弄得更枯燥了这一次,我不能再那样做了!

我想,编者老师把这篇老课文放入了新课程的教材,一定有他的道理,这篇课文也一定有着更有意义的切入点存在我应该发掘这样的切入点

在思路陷入迷途的时候,我再一次翻开课程标准,有意无意地读着其中的一些章节忽然,我注意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语文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对,课程资源!我得想一想,我可以利用哪些课程资源来切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兴趣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等等等,都包括在内可是,我觉得在这些资源中除了教科书和教学课件外,其它的都欠实用,或者一时间来不及准备

我又想,是不是可以有无形的课程资源,便于准备和应用呢于是,我想起了一位老师曾经利用姓氏作为《老师领进门》(浙教版小学第十一册)的教学资源:课文中的老师也姓田,而当天听课来的教研员老师也姓田;授课教师在和学生一道分析了课文之后,就引导学生来向教研员田老师提问;在和教研员田老师的交流中,学生们对课文中的田老师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想到这,我再一次捧起教材,仔细地读这篇课文;之后,又再一次地打开相关备课资料,仔细地研究这篇小说

我注意到,这篇小说的情节性并不是很强,因为小说是个人物对话的框架,必然的有一些议论性的语句,而节选出的课文部分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课文开头五段和结尾三段评述成分就较多如果“掐头去尾”只留中间的话,这篇小说的的故事性就比较强了而且,这中间部分又讲的是“别里科夫的恋爱”,恋爱呀,这个年龄的学生们对于“恋爱话题”是多么敏感啊……想着想着,我的思路豁然开朗,何不把“恋爱话题”作为课程资源,以“恋爱话题”来切入这篇课文呢?

(二)教学过程描述

1.用几分钟梳理完课文结构层次后,我要求学生只看课文叙述“别里科夫恋爱”的部分(课文637小节),并思考这样的问题:恋爱的结局可以说是别里科夫“甩”了华连卡,他们的恋爱失败了,但是,别里科夫为什么要甩掉华连卡呢?你是从哪些情节中看出来的?

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学生们一下子就活跃起来,纷纷仔细研读课文,查找原因在课堂交流时,漫画事件、骑车事件、与柯瓦连科的争吵及坠楼事件等,都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生的视野学生们还积极踊跃地挖掘着各个事件背后的意义,体会出了别里科夫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于是,一个封闭、胆小、多疑、极力维护现行秩序、可憎而又可悲的别里科夫形象呼之欲出

2.在使学生对别里科夫的形象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后,我才要求学生看课文第一部分(15小节),思考这样的问题:别里科夫的性格决定了他恋爱的悲剧性——别里科夫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由于对别里科夫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较为准确的认识,在探讨这个问题时,学生们的思路就显得特别清晰,热情也很高涨在这种情况下,再分析别里科夫的形象和性格,就显得十分顺畅大家都认为别里科夫是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对于他的“套子”的表现,也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3.最后,我要求学生看课文最后一部分(课文3840小节),思考这样的问题:别里科夫恋爱失败后不久就死掉了,但是,他的死因是什么?或者说,到底是谁杀死了他?

套子!学生们几乎不用再思考,就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别里科夫的“套子”把他套蠢,使他恋爱失败,使他一命呜呼在我给学生补充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后,小说的主题也就很明显了:小说揭露和批判了沙皇政府对自由的压制、对人权的践踏、对民众的专制

4.再进一步,我引导大家思考: 如果别里科夫生活在我们的时代,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他的恋爱还会不会失败?听了这个问题,大家思维异常活跃,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来——当今社会,别里科夫还有没有“套子”?他的“套子”到底是什么?“套子”都是坏东西吗?……随着时间的流逝,讨论也渐渐演变为争论,课堂一度失控幸好下课铃也在这时响起来……

可以看得出来,有些同学还真是意犹未尽呢!我自己也很兴奋,觉得这堂课上得很痛快

四、案例评析

反思这堂课,由于我找准了“恋爱话题”作为切入点,从而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刺激了学生的思维,使一篇枯燥的课文有了生机和活力,整堂课也上得特别紧凑而有效

不过,在欣喜之余,我也有一点疑虑所谓“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我以这样一个敏感的话题来吸引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学生的注意力,会不会对个别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呢?我希望,这种切入方式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能得到专家们地进一步的研讨论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