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劝学》教案及评点+名师点评

(2015-08-12 12:45:02)
标签:

教育

分类: 高一

《劝学》教案及评点+名师点评

    【教学目标】 
    1.梳理并掌握本课典型的文言词语和文言现象,加强文言积累 
    2.疏通文意,明确本课中心论点;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所持态度等的论述;学习和借鉴本文从多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深入了解荀子及其思想,学习和体味先哲智慧,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习和把握人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梳理和学习本文的文言现象,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内在联系,并学以致用 
    3.结合时代要求,理解学习的意义,学会学习 
    【教学难点】 
    1.在落实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形成知识的迁移 
    2.理解本文的论证方式及设喻形式,并能将其运用到写作实践之中 
    3.深刻体会本文的主题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讨法、导学法展开教学,并恰当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教学思路】 
    第一环节:走进文本 
    1.新课导入 
    2.教师范读;学生朗诵课文,教师指导、点拨、解疑 
    (1)诵读并理解、翻译第一段 
    ①导学:为什么学习不能够停止?作为文章的开头,这句话体现了荀子怎样的写作意图?对下文的展开又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性作为人性的一部分,既不可能去除,也不可能生而自善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如果“从人之性”,放纵这一自然人性不去管它,只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而很难产生善的结果因而荀子以“性恶论”为哲学出发点,认为教育、学习不仅可以提升人的德行,让人“知”明而“行”无过,而且可以善于利用外物,提升自己的能力 
    从君子的角度出发,提出学习不能够停止的中心论点,既说明学习意义重大,学习应伴随人的一生,又强调学习重在一个“积”字,要不断地学习,不能停止学习 
    这句话是本文的论证中心,为下文逻辑推理的展开提供了中心论点 
    ②朗读背诵第一自然段 
    (2)梳理、背诵第二自然段 
    ①导学:为了让说理变得生动、易于接受,荀子采用了一组比喻来论证,请大家思考:有几个比喻? 
    明确:共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五个比喻 
    ②导学:这五个比喻和“学习”有何关联呢?又是如何归结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 
    明确:强调学习的重要意义,即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禀性,能够使人获取知识、增长才干,人通过学习也能提高自己的修养 
    荀子又进一步阐发:“君子”之所以能“知明而行无过”是“博学”而且“日参省乎己”的结果强调了人性道德的提升过程中,广泛地学习和躬身自省的重要作用 
    ③学生齐读并试着背诵第二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导学:荀子依然用了一组比喻来阐述他的观点,快速找出这些比喻句,并熟读成诵 
    明确:四个方面:见、闻、陆、水 
    ②导学:这些比喻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荀子借用反复设喻的方式,推论出“君子生非异也”,是学习让他们善于“假于物”的道理,有力地论证了学习在技能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 
    ③师生共同朗读背诵第三段 
    (4)解读第四自然段 
    ①齐读课文第四段,并提问:本段总共用了哪些比喻?请列举出来,并给出恰当的解释(例句略) 
    ②请你给这些比喻分类,说一说都是从哪些角度来论述的 
    小结:本段文眼在一个“积”字,这不仅在于累积知识,还在于累积学习的恒心与耐心,达到专注与坚持的目的 
    3.归纳本文论证方法 
    (1)生动形象的比喻荀子善于选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设喻,这是荀子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积累生活、阐发生活的结果采用正面设喻、正反设喻、反复设喻等多种设喻方式,让文章活泼跳跃、说理深入浅出,质朴透彻 
    (2)气势磅礴的对比文章多用对比,正反同举,正反对举,让道理鲜明突出,说理气势充沛 
    第二环节:积累运用 
    1.学生分组讨论梳理知识点,制作“学习小卡片”可从读音、字形、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等方面入手 
    2.归纳整理本课通假字,带领学生共同回顾已学过的句式知识,并学习和积累本课出现的特殊句式类型 
    3.学习如登高山,如逆水行舟,古往今来的人们无不重视学习以及肯定学习的作用试着举出古人劝学的句子或者文章 
    小结:前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阐述了如何学习以及学习所应具备的态度与素质,谆谆教导萦于耳畔,今天学习荀子的《劝学》,深入领会先贤针对“学习”阐发了怎样的哲理 
    第三环节:研究性学习 
    1.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学习”又拥有了新的时代内涵,我们从《劝学》中可以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2.本文是穿越历史、千年传诵的不朽名篇,文中反复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及作用,字字珠玑,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中华大地上曾活跃着诸子百家的身影,他们善于思索,他们博学精思,为我们留下了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和思想理论在当今这个知识迅速膨胀的时代,“学,不可以已”更加具有了现实意义! 
    3.分组研究性学习活动安排 
    第一小组:研读《荀子&8226;劝学》全文,整体全面感知荀子论学的基本观点 
    第二小组:比较阅读清代刘开的《问说》 
    第三小组:观看1993年《狮城舌战》决赛视频(辩题为《人性本善》,正方为台湾大学,反方为复旦大学),或者阅读辩论赛实录,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思路解说】 
    一、教学意图 
    《荀子》开篇即作《劝学》篇,课文(节选部分)集中而深入地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该文行文简洁、说理透辟、警句迭出,显示了先秦圣哲深刻的思辨风格,其深入浅出的举例论证、聚类说理,意在说明人生存的意义在于通过不断学习得到境界的提升、臻于至善 
    在社会发展迅猛的今天,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在这个“‘知’本主义”的时代,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本文的学习,就是希望沿着“文字解读—文学感知—文化渗透”的路子拾级而上,最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作用和意义,学会学习,积极主动地对学习问题进行思考 
    二、文本解读 
    本文是一篇传统课文,教学时处理不好很容易流于说教,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选取古人的各种劝学观点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指出这些论学或劝学观点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第一个环节中,主要是以诵读为主线,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以诵读来促进学生对古代文化经典的学习;以梳理譬喻为抓手,并启发和引导学生为这些譬喻分类,进而深入考察其论证的侧重点 
    第二个环节,在课文梳理、主题开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归纳和整理本课出现的重要文言现象,并能做到质疑问难目的主要是通过这一活动达到温故知新、巩固新知的目的 
    第三个环节,设计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既可以分组实施,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安排其中的某一项《荀子&8226;劝学》全文阅读这一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掌握原典的全貌,加深对荀子劝学思想的理解;清代刘开的《问说》是以“君子之学必好问”为论点的一篇议论文,设计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拓展学习的广度;观看狮城辩论会关于“人性善恶”的辩论的视频或阅读辩论纪实,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辩论、懂得辩论,而且可以将学生对荀子“性恶论”、孟子“性善论”的理解引向深入,同时也是在新课标“表达与交流”方面作些有益的尝试,让学生试着学会梳理论据、选择论证方法,进而准确而严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课后反思 
    传统课文力求出新的教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确有很大的难度教学传统经典文言文,我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诵读上,反复的吟诵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体会先秦圣贤散文的论辩风格 
    本课设计安排的内容较多,如果加上课外的拓展、研究性学习以及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名 师 点 评 
“导”“学”互动 “言”“文”并重 
    如何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引导并帮助学生学好文言文,加强语言积累,传承民族文化,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在课堂中遵循文言文的学习规律,体现出文言文的教学特色,连通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学习郭凯老师《劝学》一课的教学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一、重视积累,迁移能力 
    《劝学》一文语言的规范性、文言句法的典型性、篇章结构的严谨性等无一不是文言阅读的典范,所以,教学设计中把“梳理并掌握本课典型的文言词语和文言现象,加强文言积累”确定为教学目标,无疑是恰切的,也体现了文言文教学中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而教学重点中“梳理和学习本文的文言现象,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再一次强调了基础与积累的关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突破“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形成知识的迁移”这一难点,使得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设计准确、恰当而又符合“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的要求 
    二、“言”“文”并重,学以致用 
    文言文教学有它的特殊性,不少教师因担心文字障碍,不惜花大气力进行逐字逐句落实的“串讲”,只着眼于文言词句和语法本身的学习,而忽略了文章所承载的丰富的思想和情感,重“言”而轻“文”,这是一定要摒弃的,也是需要调整的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倡导“言”“文”并重,郭凯老师的设计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他展现了“文字—文学—文化”的设计思路,逐步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在“教学思路”中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走进文本”,即整体阅读、整体感知;然后第二个环节才是“积累运用”,即梳理词句、总结规律,可以说是“文”先于“言”,以学生对“文”的领悟来带动他们对“言”的理解,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新理念而在第三个环节中,引导学生思考“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学习’又拥有了新的时代内涵,我们可以从《劝学》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呢?”则使文言文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成长连接起来,让经典焕发出了新的魅力 
    三、突出主体,“导”“学”互动 
    新课程倡导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交流、教学相长的“教”与“学”的新方式,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重要一环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导学”贯穿始终,在“导”中使“学”的目标逐一落实,使“学”的过程环环相扣、重点突出,使“学”更突出了学习的主体,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师服务的对象,不再是教师填装知识的袋子和支配的对象这是值得提倡的 
    四、学法指导,灵活有效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稍有不慎,课堂很容易流于枯燥和单调本课中,教师以“诵读法、研讨法、导学法展开教学,并恰当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调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教学方法多样,学法指导灵活,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搭建了交流的平台特别是教师还指导学生梳理制作“学习小卡片”等,培养了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有效的 
    当然,这并不是一节完美的课,还有待改进和完善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是新课标关于“感受&8226;鉴赏”的课程目标的要求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这些都很值得教师引导并指导学生学习体会、品味鉴赏尽管本课中也有要求和指导,但从高中语文必修模块“阅读鉴赏”的要求来看,还显得不足 
    另外,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创设“生活化、情境化”的学习氛围呢?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启迪他们的思维,是进行有效教学的良好途径文言文离现实生活比较遥远,学生往往有比较强烈的陌生感教师不能仅靠讲课时的深入浅出或生动表达来调动学生,还应运用知识和智慧打通文言文与现代生活之间的联系,尽量把文言内容生活化、情境化,拉近文本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本课的设计还显得中规中矩了一些,情景化的创意略显不够,相信今后的教学会日臻完善的 
    (贾 玲 陕西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71000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