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及评点+名师点评
【教学目标】
1.梳理并掌握本课典型的文言词语和文言现象,加强文言积累
2.疏通文意,明确本课中心论点;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所持态度等的论述;学习和借鉴本文从多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深入了解荀子及其思想,学习和体味先哲智慧,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习和把握人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梳理和学习本文的文言现象,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内在联系,并学以致用
3.结合时代要求,理解学习的意义,学会学习
【教学难点】
1.在落实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形成知识的迁移
2.理解本文的论证方式及设喻形式,并能将其运用到写作实践之中
3.深刻体会本文的主题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讨法、导学法展开教学,并恰当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教学思路】
第一环节:走进文本
1.新课导入
2.教师范读;学生朗诵课文,教师指导、点拨、解疑
(1)诵读并理解、翻译第一段
①导学:为什么学习不能够停止?作为文章的开头,这句话体现了荀子怎样的写作意图?对下文的展开又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性作为人性的一部分,既不可能去除,也不可能生而自善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如果“从人之性”,放纵这一自然人性不去管它,只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而很难产生善的结果因而荀子以“性恶论”为哲学出发点,认为教育、学习不仅可以提升人的德行,让人“知”明而“行”无过,而且可以善于利用外物,提升自己的能力
从君子的角度出发,提出学习不能够停止的中心论点,既说明学习意义重大,学习应伴随人的一生,又强调学习重在一个“积”字,要不断地学习,不能停止学习
这句话是本文的论证中心,为下文逻辑推理的展开提供了中心论点
②朗读背诵第一自然段
(2)梳理、背诵第二自然段
①导学:为了让说理变得生动、易于接受,荀子采用了一组比喻来论证,请大家思考:有几个比喻?
明确:共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五个比喻
②导学:这五个比喻和“学习”有何关联呢?又是如何归结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
明确:强调学习的重要意义,即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禀性,能够使人获取知识、增长才干,人通过学习也能提高自己的修养
荀子又进一步阐发:“君子”之所以能“知明而行无过”是“博学”而且“日参省乎己”的结果强调了人性道德的提升过程中,广泛地学习和躬身自省的重要作用
③学生齐读并试着背诵第二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导学:荀子依然用了一组比喻来阐述他的观点,快速找出这些比喻句,并熟读成诵
明确:四个方面:见、闻、陆、水
②导学:这些比喻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荀子借用反复设喻的方式,推论出“君子生非异也”,是学习让他们善于“假于物”的道理,有力地论证了学习在技能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
③师生共同朗读背诵第三段
(4)解读第四自然段
①齐读课文第四段,并提问:本段总共用了哪些比喻?请列举出来,并给出恰当的解释(例句略)
②请你给这些比喻分类,说一说都是从哪些角度来论述的
小结:本段文眼在一个“积”字,这不仅在于累积知识,还在于累积学习的恒心与耐心,达到专注与坚持的目的
3.归纳本文论证方法
(1)生动形象的比喻荀子善于选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设喻,这是荀子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积累生活、阐发生活的结果采用正面设喻、正反设喻、反复设喻等多种设喻方式,让文章活泼跳跃、说理深入浅出,质朴透彻
(2)气势磅礴的对比文章多用对比,正反同举,正反对举,让道理鲜明突出,说理气势充沛
第二环节:积累运用
1.学生分组讨论梳理知识点,制作“学习小卡片”可从读音、字形、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等方面入手
2.归纳整理本课通假字,带领学生共同回顾已学过的句式知识,并学习和积累本课出现的特殊句式类型
3.学习如登高山,如逆水行舟,古往今来的人们无不重视学习以及肯定学习的作用试着举出古人劝学的句子或者文章
小结:前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阐述了如何学习以及学习所应具备的态度与素质,谆谆教导萦于耳畔,今天学习荀子的《劝学》,深入领会先贤针对“学习”阐发了怎样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