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专注坚持挖深井 |
分类: 组织行为及领导力 |
郝旭光
提要:2015年1月18日《经济日报》,想干成点事,需要专注与坚持,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积累。即专注于一点,持续不断地逐渐扩大。积累经验,积累知识和技能,积累手段、方法和工具,积累成果,积累资源,最后厚积薄发。
小时在农村,经常能看到打井队打井。有些打井队,不停地变换挖井地点,年终也没有打出几眼井。但有个打井队却不是这样,他们做了仔细的考察确定了地点以后,即使挖掘到相当的深度没有见水,一般也不轻易更改地方。继续深挖,常常能打井成功。这对管理有极大的启示。
1.为什么要挖深井?
为什么要挖深井?挖井的初衷是掘坑取水。这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别人曾经挖过,但由于碰到石头或其他障碍而挖得深度不够,成为弃井,当你决定重新利用这口废井,再深挖时,只要搬掉井下的石头,克服这个障碍,一直往下挖,挖掘到别人挖不到的深度,就完全有可能挖出甘美的甜水;人们掘井到一定深度,就可获得洁净可口的地下水,人们既可饮用又可用于其他方面。
这个了人们一些启示:打井应该往深里挖,所谓“挖深井”,出清水。“挖深井”,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体现了专注和坚持。“挖深井”的实际是聚焦定位,尽可能“小题大做”,亦即:要想做大、做强,首先做小、做专、做精。最后把这一点做到极致。
这井就如同研究的课题,就如同企业的经营方向,就如同个人的选择。随着井的不断使用,浅层的地下水逐渐减少,最后原来的井可能不再出水。要想在同一口井里再找到水,只有继续深挖,挖到足够的深度,清纯的井水就又出现了。通过“挖深井”来进行科研、经营、个人选择,首先要明确:“在哪里挖?怎么挖?”
2. 在哪里挖?怎么挖?
——利用核心优势深挖。挖深井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挖井工具和技术的革新。挖浅井时,用一般的铁锹等手工工具挖掘即可。随着井深的增加,原有的挖井工具已经不能发挥作用,人们必须依靠机械工具和钻井技术的不断革新来进一步挖掘井的深度。挖井工具和技术,就是个人或企业的核心优势。通过核心优势来增加工作、科研和经营的深度,关键是核心优势的确立、培育和发挥。个人、企业、都要经常问自己,核心优势是什么?怎么培育?
——专注。挖深井需要专注、聚焦。人的精力有限,企业的资源有限,不能好高骛远,见异思迁,天天变换方向。不论个人还是企业,都要有定力,很多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是专注在某个方向和领域里,例如,袁隆平,毕生都在从事水稻杂交的研究和实验,因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很多著名的企业,也都是专注某个领域,把这个领域耕深、耕透,在此基础上开展多元化。但1992年以后,中国的很多企业盲目跟风,什么赚钱快做什么,酒店热做酒店,1999年网络热做网络,2005年房地产热搞房地产,现在又在追时髦的“互联网+”,没有主业,实施盲目的跨界全元化,最后在竞争中被淘汰。
只有专注才可以更好地积累,即围绕着一点,逐渐扩大。积累经验,积累知识和技能,积累手段、方法和工具,积累成果,积累资源,最后厚积薄发。
——坚持。要干成点事情,要挖深井,需要坚持。坚持要凭意志,而不能只凭愿望。只凭愿望是消极的,凭意志是积极的。被动者只凭愿望,能干点事者凭愿望和意志。
挖井及很多事情没有捷径,非得实实在在下功夫,短期坚持容易,可以凭愿望,长期坚持很难,需要凭愿望和意志。因为,做事、挖深井是长期积累,不是应景之作,要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造物所忌者巧,万类相感以诚”。
——坚持与勤奋。坚持需要勤奋,但坚持不等于勤奋。二者有一点点不同,有的人挖井、工作非常勤奋,很少见他闲下来,按照他的勤奋程度,进步应该非常大。但事实却非如此,进步不大,成果也不多。原因之一,就是不能坚持。坚持,需要勤奋,表现为不怕困难和挫折,敢于在所专注的领域和方向“锲而不舍”。挖井,选择一个方向,结果是不可预知的,并没有肯定成功的把握。如果干了一半,遇到困难,怕浪费时间和精力,就半途而废,另寻方向,或者预见到会有困难,还没有开始就提前退出。这样也没有少花时间,但成果并不多。所以,勤奋不等于坚持。
3结语。
挖井、工作需要积累和沉淀,需要厚积薄发,期望短时间内就爆发,就突破,不大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坚持就更为重要了,例如,李时珍做《本草纲目》就花了27年。可见,十年磨一剑,确实是有道理的。坚持,就需要适当放弃短视。坚持还需要有自信,知道自己的方向、目标没有错;相信自己的手段没有错,能达到目标;相信自己的能力没有问题,能达到目标。所以能坚持。坚持,需要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压力。
(“如何做科研感悟”之一。)
(近期将发布“如何做科研感悟”的系列文章,预计有4篇左右,敬请关注和期待。)
(原文发表于2015年1月18日《经济日报》,题目“挖深井出甜水”。补充完善后形成本文。链接
http://paper.ce.cn/jjrb/html/2015-01/18/content_228833.htm。)
(本博文为作者原创,网络转载务必标明作者并给出原文链接,如需沟通可通过微博“郝旭光”发私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