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关爱认同 |
分类: 管理营销 |
郝旭光
曾经有教育和人力资源专家做过调研:对原先学校认同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在较高办学质量的基础上,“得到学校关爱”排在首位。而且强调,关爱一定是具体的。
2013年10月回西南财经大学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30周年的活动,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
西南财经大学是国内历史最久的财经大学,是全国最早、最负盛名的4所财经大学之一,1985年前称四川财经学院,另外3所是上海财经学院、辽宁财经学院、湖北财经学院。1986年这4所国内最早的财经学院,分别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1995年6月以前,中国只有这4所财经大学(那时还有一所财经外语类的大学,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笔者注)。当时,后3所财经大学都隶属于财政部,而西南财经大学则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它们是全国财经类大学。全国所有财经类院校,只有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学校。按照学界的严格区分,一个人的母校只是他在大学本科阶段就读的学校,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读书的学校并不能称为母校。但我们西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同学,都共同认为这就是我们的母校,都对这所学校有高度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道理?
这是因为,西南财经大学的风格是开放和开明。在西南财经大学读硕士3年,学校几乎全员给予我们全方位的关注,并且给予我们更多的重视、尊重和信任,提供给我们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表演的舞台。这给了我们亲切的感受和心智的成熟。在这里,我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和价值提升的潜力。比如,我在北京读了4年书都没学会说普通话,到“川财”几天竟然就会说普通话了——“开窍”之地啊!更重要的是,给了我更优秀的同学资源。巴蜀秀美之地时时牵动我的回忆仍然是母校的亲切和我对她不忘的深情以及同学的情谊。
在西南财经大学读硕士期间,学校给了我们充分的关爱。学校的老师、管理者、系资料室和图书馆的老师等几乎都给予我们全方位的关注、尊重和信任。或许与我们当年1983级全校仅有21位研究生有关,但更多的是与学校的老师们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行动所表现出来的重视、关爱与尊重有密切的关系。
需要强调指出,在这里,关爱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例如,资料室和图书馆的老师都能叫出我的名字,每当我在期刊上发表了文章,他们都会像自己发了文章一样高兴,一样如数家珍。负责学生思想工作的刘光明老师和善、耐心、温厚,对我们的成长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学校研究生科(毕业前升格为处)的康汉煦科长,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想一切办法为学生解决困难,尽可能地为我们的学习、学术研究提供机会,提供表演的舞台,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只要同学们有些想法,他都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最大的支持。英语老师谭明智教授,当时已年过古稀,每天早晨6点前准时到我们宿舍楼的自习室,既答疑又督促,既严格要求,又非常耐心,这份责任心,这份关爱,这份真情,就是教书育人啊!吴世经教授声誉卓著,他的博学、睿智、儒雅、慈祥,对我们同学的关爱,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蒋明新老师、赵国良老师、曾国安老师都给我们很多指导,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许多帮助。给予我们影响、关心和帮助的老师太多了,多的都列举不过来。在西南财经大学的3年,成为王德中教授的弟子是最幸运的事情。王老师人品高尚,德高望重,他的扎实,严谨,条理,睿智,儒雅,知识渊博,博闻强记,在四川学界和业界的崇高声望,对我们的关心、引领和提携,无私地为我们提供、创造进步的机会和舞台,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对我后来的进步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2011年王老师九十大寿,我自己因工作原因没有回成都向他当面祝寿,甚感惭愧。所以,2013年回母校参加活动,我的首要任务就是登门拜见王老师夫妇,弥补了前年的那段愧疚。见到师父师娘精神矍铄,心里非常高兴,我为他们晚年的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倍感欣慰。说到这儿还有一段师生佳话:2003年,当我经过千辛万苦终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时,我兴奋地给王老师打电话报喜。王老师非常高兴,他告诉我,20世纪50年代他在人民大学读书时(好像是教师研究生课程进修),他比李占祥老师年长,但他硕士毕业论文的导师却是比他年轻的李老师。从这件事上说,我与王老师都是李占祥老师的学生,这真是一份幸运,也是一份缘分!“名师出高徒”,王老师为我树立了榜样,我要努力成为两位老师的骄傲!
这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给学生更多的关爱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使学生产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更重要的是,只有具体化的关爱,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认同。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关爱和尊重学生。因为,这符合人的成长规律。人是社会动物,社会中的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关爱,希望他人对自己的存在和贡献表示肯定,希望得到尊重。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们在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对友谊、归属和尊重有强烈的需要。当他们获得这一切,赢得了别人的尊重时,将会使人们消除沮丧、自卑感、懦弱感和无能感,随之也就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使命感、价值感和自豪感。这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安全感,又使学生有价值感和成就感。这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实,不光是学校,此规律同样适用于企业。有专家调研发现,在美国影响员工认同感的因素是心理上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在中国,影响员工认同感的第一位因素是领导行为,即领导对下属的关爱和重视,可以形成员工对组织的认同。
现在的问题是,学校、教师如何才能做到真正关爱学生?
关爱、重视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学校对学生们的关爱、重视,是通过政策体现出来的,更是通过工作人员的具体行为表现出来的,因为这是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如果只是开会时说说关爱、重视学生,口头上表达得挺多,但没有具体的工作人员落实,关爱就是一句空话。所谓组织的行为,一定是通过具体的个人和具体的工作表现出来的。上面列举的那些例子,充分说明了关爱具体化的重要性。
一个大学的教职员工都能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具体表现出关爱和重视学生,一定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一定与学校的传统、文化、氛围、领导的示范和要求密切相关。
例如,大家都习惯了“学生是产品、是客户”的说法,但西南财经大学的副校长杨丹教授却强调,“校友是学校的股东”,就引导了大家重视对学生的关爱。因为,在一个组织中,还有什么比股东更重要?重视和关爱学生就是题中之意。有的学校强调“培养学生,成就学生”,就会引导教职员工在这个思想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尊重和关爱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校园文化。这种关爱的氛围,也是通过教职员工们对学生实实在在的关心表现出的。
学校还可以通过一系列仪式和活动强化对学生的关爱、重视的观念。现在许多学校每年都会花费大量心血组织毕业生回校活动,笔者也多次参加过、看过、听过“毕业生返校活动”,但大部分返校活动,很少能得到学校官方的关注,进入主会场的大都是极少数“优秀毕业生”,大部分毕业生们都是“打酱油”来的,有些毕业生干脆不返校了,直接由班里组织在校外甚至学校所在地以外的地方聚会。这样做如何能增强毕业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但西南财经大学认为,尽管毕业生人数多、专业多、班级多的“三多”困难一年甚于一年,但周密组织、举行隆重的仪式来欢迎毕业生回母校的活动却应该年复一年地持续进行,这会体现学校对学生的重视。要增强毕业生的认同感,在毕业生回母校时,就不应该让毕业生们走过场当“当配角”,而是强调并且做到:回校的学生都是主角。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10月举办的83级毕业生入学30周年活动,这个庆典可谓盛况空前,胜友如云。校党委书记赵德武教授虽工作繁忙,但与其他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包括退休的校领导)一起全程参加会议并致欢迎词,这充分说明了学校对校友的重视。在全校的欢迎大会上,每个班都在主席台上表演了全班同学参加的文艺节目。要知道,这届学生有数千人之多,组织起来难度非常大。这不仅为校内的教职员工传递了一种信息:毕业生是学校的重要资源,对学生——未来的毕业生,必须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尊重,也给毕业生以极大的鼓舞,更增强了学生的认同感。
(“母校情”系列之三。)
(本文是在2014年3月23日《经济日报》“如何爱TA们”的文章基础上做了大量补充、完善而成的。链接http://paper.ce.cn/jjrb/html/2014-03/23/content_193938.htm。
本文于2014年4月10日首先发表在中国企业家网独家专栏“郝论领导力”,“认同来自于具体的关爱”,链接
http://www.iceo.com.cn/guanli2013/2014/0410/286722.shtml。
http://www.iceo.com.cn/ 。
本博文为作者原创,网络转载务必标明作者并给出原文链接,如需沟通可通过微博 “郝旭光”发私信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