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建萍的博客
杨建萍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76
  • 关注人气: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反思

(2013-05-26 20:14:40)
标签: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

数学阅读

教学反思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反思

                              户县第一中学  杨建萍

20121118晚,我在高一(1)班上了一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公开课尽管我在此之前做了精心的准备,对PPT的制作、对教学中每一个概念的引入及需要强调的易错点和误区、每一道例题的讲解、每一道练习题的设置、过渡语的设计、教学主线的确定,都是争取做到最好,自己觉得上好这堂课没问题。然而,在实际上课过程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顺利,但在此过程中,我获益匪浅,清楚了自己的优、劣势以及改进方向。

自我感觉这节课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新知识的引入及过渡语的设计方面:

⑴.由熟知的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去掉一个点后,提出问题:“过一点能确定一条直线吗?”通过与学生共同画图,借助于《几何画板》的展示,直观的看出,过一点可以作出无数条直线,一点不能确定一条直线。那么,紧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直线的区别在哪?什么地方不同?”,学生通过图片很自然地看出直线的倾斜程度不同,从而引入描述直线倾斜程度的概念——直线的倾斜角;

⑵.由初中学过的坡角、坡度的概念以及坡度与坡角之间的关系引入直线斜率的概念;

⑶.引导学生思考由两点既然可以确定一条直线,直线定了,这条直线的倾斜角就定了,如果直线斜率存在,那么直线的斜率就定了,那么是否能通过直线上任意两点计算出这条直线的斜率呢?并设置练习,已知给定直线上两点坐标求直线斜率,在练习过程中自主发现直线上两点的坐标与直线的斜率之间的关系而引入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在细节处理方面:注重新知识与旧就知识的联系,注重概念的透彻理解,注重细节的强调。如对倾斜角为 的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性的本质理解,它不是规定的,而是由于 的正切值是不存的;在斜率存在的情况下,斜率的正负可以推导出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概念的易错点,都做了细致的分析,并在课件上通过展示给了更直观的讲解;在习题的设置方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

注重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使概念更直观、易懂,能够更好的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斜率的概念,以及倾斜角为 的直线的斜率不存在等,数形结合的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注重归纳小结,注重和学生互动,关注学生学习状态,

尽管准备的很充分,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需要不断努力改进:

1 对学生的个别关注度还不够,还需加强。

2.时间安排不当。在“斜率存在性的探讨和在斜率存在的情况下,斜率的正负可以推导出倾斜角的取值范围的探讨”过程中时间过长,以至于后面讲解直线的斜率公式的推导和例题讲解的时间严重不足和拖堂的遗憾。

3. 教学语言还需要不断锤炼。数学这一门严谨的学科决定了老师的语言必须精确到位,不能含糊其辞,因为它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紧张,课堂中出现了说反了的现象。这些细节方面都需要严格把关,平时要反复琢磨。因为说到底,教师是要靠语言艺术去感染学生的。

4. 板书需要提高。教师的魅力不仅仅是借助口头语言展示出来,摆在学生面前的板书也是重要的一环。优秀的教师,粉笔字潇洒大方,作图时一气呵成,让学生赏心悦目,叹为观止。

教育人生的精彩源于课堂,新课改也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在提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同时老师要做有效课堂的引导者,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体现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我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和超越自己,赢得学生的喜爱和认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