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厦门(续)】神前澳:凤凰山下飒天风,春水艨艟泛碧空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 |
凤凰山下飒天风,春水艨艟泛碧空
——神前澳
http://s4/mw690/0031rPWSzy7pX8FJZU7f3&690
图
1:从鼓浪屿看厦门,约1875年(《中国摄影史》)
海边弯曲可泊舟处,称为“澳”。厦门旧有“五大澳”和“五小澳”。大澳者,有神前澳、长塔澳、涵前澳、高崎澳、鼓浪屿澳;小澳者,有曾厝安澳、内厝澳、青屿澳、浯屿澳、大担澳。神前澳,居五大澳之首。地志称之:
神前澳,在厦门西南海滨。北至篔筜港,与高崎澳界;南至鼓浪屿剑石尾,与塔头澳界。提标中营管辖,同安县澳甲一名、厦防厅澳甲一名。大小商船及渔船停泊。
《厦门志》又言:
厦门神前澳,水师中营管辖;设澳甲一名,稽查船只。澳内有“顺”字商船、洋船,并“盛”字商船、小艇。俱领照票,在县征税。
澳中舟船以“甲”为管理单位,负责人即为“澳甲”。
“神前澳”之名,缘于澳边的关帝庙。闽南信众好祀关帝,昔日厦门市镇专祀关帝之处,城中有武庙,城外有关隘内的“内关帝庙”和海滨的“外关帝庙”,即“内武庙”与“外武庙”。外关帝庙之由来,李禧有一说:“厦外关帝庙一带,旧为海滩,滩有石笋一笏,因塑为关壮缪像。”有了这石笋打造成的神像,也就有了“外关帝庙”。庙前的澳,也就叫做“神前澳”。
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时,歙县人许师古受命管理浯屿水寨。上任后“求关公之神而造谒”,在神前澳见“神栖于路亭之旁,不可以成礼”。于是捐资建庙,官兵人等也相率出资,庀材鸠工以成庙事。一年后“庙貌奕然,甲八闽矣”。外关帝庙,又是每月初一官员们聚集学习之所。《鹭江志》说:“外关帝庙,在神前街,坐海向街。每月朔,文武官在此宣讲圣谕。”《厦门志》也说:“每月朔读法于此。”“读法”即宣读法令。有官家的重视,庙的前后也逐渐形成街市,有了“庙前街(神前街)”“庙后街”“庙横街”等等。
神前澳尽头有高地,旧时称“文圃山”。是处传言有石镌“崇祯七年我军熊侯克红夷于浒”。朱明末造,闽海不靖。荷兰兵舰与海贼刘香,或分或合,相继为乱。厦民池显方说:“十余年夷寇互发,水旱频仍,民逼于饥,则啸海为萑苻,以致旋抚旋生。”崇祯四年(1878年)熊汝霖任同安知县。到任时,“值刘寇孔炽。未几,红夷入鹭岛挟市,将士束手。公直趋水滨,提剑督战指挥,乱炮之中,军士奋击,夷遂惧駾。复窥浯屿,公集澳民驾渔舟,合蒙冲焚而执之。刘寇肆毒于粤,至留道将以要抚,欲乘风入闽。公复选民舟,与路将合,如攻夷之法而攻之”(池显方《赠熊梦泽明府入觐序》)。熊汝霖“直趋水滨,提剑督战指挥”,说的应该是崇祯七年神前澳的情事。熊汝霖在任上为同邑办不少好事实事。民人感戴,为之建生祠、树碑刻。崇祯十一年(1638年),熊汝霖以政绩卓异入京,擢为户部给事中。临行,池显方作《送熊梦泽明府入觐》送之:
初终一味古心存,凛若霜严复玉温。
妖雾先驱仁者勇,清风所至薄夫敦。
曾推卓异御前览,难报劬劳海上恩。
赤子欲留姑忍泪,愿公驰马救中原。
此时北方告急,晋京后的熊汝霖与一群老臣极力扶持着摇摇欲坠的明廷。延至南明小朝廷,熊汝霖又竭力辅佐鲁王朱以海,官至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却因获罪权臣郑彩而遭暗害。金门名士卢若腾作《哭熊雨殷老师》,有句道“剩得同山畏垒在,遗黎几度哭经过”。“同山”“畏垒”,朱熹夫子主簿同安时遗迹也。
http://s10/bmiddle/0031rPWSzy7pX8Jhudz49&690
图 2:熊汝霖像
文圃山前有台阶通往澳边,称“二十四崎”。台阶下部称“二十四崎脚”,为往洪本部、典宝巷一带必经之道;台阶上部,称“二十四崎顶”,与大走马路相连,通往凤凰山。
民国时,李禧先生“郑延平遗迹”组诗,其中有《水操台》二首,第一首注曰“在大走马路,今废”。诗曰:
凤凰山下飒天风,春水艨艟泛碧空。
走马只今怜侠少,看花谁解吊英雄。
剿彝[1]厓矗铭文古,飞蝠山深夜色濛。
能挽郑舟威海国,却泅金豹[2]寇瀛东。
原注:
[1] 台外石勒嘉靖时剿红彝勋绩;
[2] 见《厦志》(《厦门志》云:靖海侯施琅,初依郑成功,以事见忤将索杀之,奔匿草仔垵石穴,复走仙洞。见绝顶二老对弈,须眉皓古。一叟曰:“山下有生人气何?”一叟曰:“金豹逃难耳。”语毕失所在。)
“剿彝”,即“剿夷”。大概民国时“熊侯克红夷于浒”已经佚失,镌刻文字已是传闻而来。郑氏水操台之说,却是众口凿凿。1961年6月,厦门大学组织调查组对郑成功史迹进行田野调查,其中包括了神前澳的水操台:
我们在鼓浪屿调查访问时,得到了一个新的线索:据说在厦门岛还有郑成功的水操台。这是过去很少听到的。经过反复调查,遗址在文圃后山。据郑潭、蔡锦成等老人说:文圃后山从前是一个港口,水操台就设在那里。在马路未拆以前,文圃后山尚有一块山石,石上有“郑成功在此筑水操台”的勒文。在拆马路时,曾在该地发现青石床、茶壶、茶杯等用具,据说是郑成功的遗物。据鼓浪屿一个陈老先生自己收集、整理的笔记上记载:“水操台在廿四崎顶,前文圃茶庄后。左曰港仔口,原为海滩,船可出入;右曰大小走马路,地均平坦,作骑兵训练场所。嗣后居民利用小洲,填筑市肆。”他还说:廿四崎顶,前文圃茶庄后面,是一个小山,山上有一块直石,倚山临海,就是当时指挥操练水军的地方。郑潭老先生还说:“相传郑成功在训练水军时,有一次从鼓浪屿来文圃后山,船到港仔口,郑成功上岸时,一只鞋陷于海泥中。后人为了纪念这件事,就在廿四崎下的一块石头上,镌‘脱靴记’三字。”从地理形势来看,文圃后山正好与鼓浪屿的水操台遥遥相对,确是指挥水师操练的好地方。但水操台遗址已废,现在那里是民立小学的校址。(《郑成功在厦门地区的练兵遗址》)
神前澳的郑成功遗迹,传说还有“甘辉庙”。甘辉是郑成功帐下的首席将领,民国版《厦门市志》“忠烈传”有“甘辉”条目:
甘辉:海澄人,郑成功部下智勇兼全之将也。瓜镇既破,甘辉谓成功曰:“瓜镇,南北咽喉,但坐镇此。断瓜州,则山东之师不得下,据北固,则两浙之路不得通,南都不劳而定矣。”成功不听。将进兵,辉又请遵陆路而行,以为乘破竹之势,一鼓可下,或破其附近州、县,以绝援兵,则南京势孤,自必难守。若由水路,恐风信稽迟,援兵四集。时诸将多以从水路为便利,成功遂率兵扬帆直指南都。师迫南京,甘辉又曰:“兵贵神速,宣急攻城,乘其势未定而拔之,不然彼援兵毕集,难以攻取,君必悔之。”成功不听。会余新小胜而骄,为清所乘。甘辉且战且走,单骑驰骋,人不敢近。马踬被擒,戟手骂不屈,遂幽之。徐使人说降,辉怒骂,求速死。数日水浆不入口,乃引出斩之,神色不变。清军以为忠,函而葬之。时五军张英、亲军林胜、陈魁、提督万礼、总镇蓝衍、魏标、卜世用、洪复、户官潘庚钟、仪卫吴赐等皆阵亡。成功既回,建忠臣庙于厦,祀死事诸人,以甘辉为第一人,哭尽哀,曰:“吾早从将军言,不至此。”以女妻其子孟煜,厚恤其家。庙在竹仔街,壬寅毁于火。
南安吕宗健作《哀王孙》,感叹郑国姓史事,更为甘将军惋惜:
……
更传一将躃甘辉,曾向敌国诛老虎。
手提人头即虎头,秤来共斤三十五。
此时兵势大纵横,舳舻衔尾窥崇明。
瓜步风摇旌旆影,金焦水震鼓鼙声。
先据南京次北京,藩主指日望中兴。
天生对头梁化凤,掘城驱兵何倥偬。
本来藩主号知兵,此日直作华胥梦。
苦言不听甘将军,枉折将倾大厦栋。
……
后人将“忠臣庙”称作“甘辉庙”。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一场大火将祠庙化为灰烬。李禧先生有诗诵曰:
师旋江际哭甘辉,悔恨当时愎谏非。
浩劫嘉禾人断种[1],将军大树荫成围。
花明邻部灵旗飒[2],烟袅晴空野鹿归。
忽爇天南袄庙火,万竿空洒雨霏霏[3]。
原注:
[1] 先有此谣,至是果遭清军惨杀;
[2] 洪旭府第在邻街,今称洪本部;
[3] 庙前松鹿烟店失火,今不能指其处矣,庙遂毁。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厦门大火,毁了甘辉庙,也毁了外武庙。外武庙雕成神像的“石笋亦折为数段”,等到庙貌再新,就只是“块土巍然,高据石座而已”。
从南洋回国葬母守孝的陈嘉庚,正赶上这场劫难。据他回忆:“余廿七岁冬初回梓,改葬先慈后,适厦门市遭火大烧一日余,焚去店屋千余间。倒塌砖土堆积满街,高可十尺。”灾后,官府雇工“积极挑移,往填海口之提督、打铁两码头海滩,未及一月已填平三数万尺实地”。其后,官厅将填没的土地向私人出售,“购买一万元之地,可建店屋数十间”。(陈嘉庚《南侨回忆录》)
南明而来,厦岛人口几度暴增,土地资源日见短绌。填埋海域,是岛民争夺生存空间的重要手段。往昔舟楫辐辏的神前澳,一步步遭淤积和填埋。本在澳边的外关帝庙,最后陷入街衢的喧嚣之中。乾隆版《鹭江志》记载的25条古街道,在外关帝庙周边的就有:
神前街:在外关帝庙前。
碗街:横在外关帝庙右边。
磁街:在碗街中,直行向海。
竹仔街:在磁街中横列,与提督街连。
提督街:在磁街右边。
亭仔下街:在中街横头。
纸街:在外关帝庙左边。
中街:在纸街左边。
木屐街:在中街左边。
关帝庙后街:在庙后横列。
港仔口街:在亭仔下街横头隘门内。
http://s10/mw690/0031rPWSzy7pX8ShBRDa9&690
图
到了清末民初,昔日的海澳已化身为商海贾市。1910年左右,厦门会文堂书局刊印的闽南语歌仔册《厦门市镇歌》,用很大的篇幅描绘了此地的繁华:
……
火船上山海关口,街中人马乱抄抄。
生理兮人真派头,衣裳整齐格缘投。
大使巷街尽行口,厝宅各起三层楼。
庙后洋货大店头,参葺燕桂真巢到。
大街庙前透石埕,生理买卖真时行。
……
德记行后番仔街,行口电报真整齐。
此处算是租界地,番人治块做巡街。
入巷便是港仔口,绸缎钟表大店头。
烟吹杂货有巢到,人马不时扶闹闹。
银行钱庄大行郊,直进木屐街路口。
电灯公司在只兜,下午五点火就到。
各街现时点电灯,比点水油费恰省。
亦免刷灯兮工情,小工火头恰清荣。
……
横街叫做亭子下,苏广杂货共卖鞋。
银店酒店做一齐,亦有烧猪甲烧鸡。
起来直街中街头,参葺银店有齐到。
钱店钟表共玉器,茶心鞋店各生理。
中街行了庙横街,店头少少无乜做。
横街过来打锡巷,锡店尽是格点铜。
有打嫁妆锡面桶,富户女子卜嫁人。
锡器买有几十项,灼台茶盘格弄窓。
中条小巷同兴街,店头门面无人做。
尽在楼顶做买卖,台湾红灌和烟底。
崎脚街名棉袜巷,生理一人做一项。
福州有人做打铜,勤谨早早就上工。
亦有银店十外号,亦有绣补卖铜罗。
有人少年爱风梭,买卜箫品去勅桃。
又有车角共柴梳,虱蔑妆台物件齐。
书店会文在街头,就是同兴巷仔口。
各种书册尽齐到,新歌出有百号头。
各港批发无计较,门市人马乱抄抄。
少年看书有恰好,不可荒心想勅桃。
若是字那识恰浅,看歌念曲明甲现。
廿四崎顶走马路,店头生理卖色布。
自染各布格足乌,交关人客有主顾。
1920年起,厦门旧城改造,拆房破屋,筑堤修路。港仔口前的海滩再遭填埋,做了海后路的一部;文圃山也被削低铲平,成了大中路的一段。昔日的古海湾之上,升平路、大同路、镇邦路以及名目繁多的小街小巷纵横交错,神前澳彻底消失在世人的记忆之中。
【附】旧地名考(摘自方文图《厦门路路通·厦门旧地名考略》)
大使巷(大史巷):在今大同路与人和路之间人和路南侧的旧路段,东西走向。
庙后街:在今大同路与人和路之间人和路南侧的旧街,南北走向。
庙前街:在今大同路与横竹路交叉处东北侧,南北走向。
番仔街:在今中山路与升平路之间,华联商厦东侧,南北走向。
港仔口:在今镇邦路与升平路交叉口,古为神前澳路头之一,名港仔头路头,有港仔口街,东西走向。
木屐街:在今升平路布袋街与镇邦路之间。古时为木屐点集中的街道,故名,东西走向。
亭子下(亭仔下):在今新路街与大同路之间,南北走向。
中街:在今镇邦路与新路街交界处。东西走向。已废入新路街。
庙横街:在今横竹路和大同路交叉口东侧,东西走向。
廿四崎顶(二十四崎顶):在今大中路与升平路交界处、棉袜巷口。古时大走马路末端高于棉袜巷地平,有二十四级台阶供行人上下,其上称二十四崎顶,通大走马路;其下称二十四崎脚,通棉袜巷,为交通要冲,并衍为崎顶、崎脚地名。
大走马路:相当今大中路。旧街南北走向,原处凤凰山余脉丘陵。相传,郑成功踞厦时率部从走马经此观操,故名。
磁街:在今开元路与人和路之间,人和路北侧的旧路段,南北转东西走向,因有多家陶瓷店开设于此,故名。
竹仔街:在今横竹路,起自大同路,止于开元路。昔以销售竹器为主,故名(与庙横街合为横竹路)。
纸街:在今镇邦路与新路街交界处。专售纸类,故名。东西走向。
http://s7/mw690/0031rPWSzy7pX8UrxVY76&690
图
http://s6/mw690/0031rPWSzy7pX8VSFcpc5&690
图 5:大同路旧照(陈亚元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