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读厦门】同安西山岩:极目尽窥沧海外,放歌聊以振颓颜

(2016-11-04 16:09:48)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极目尽窥沧海外,放歌聊以振颓颜

——同安西山岩

http://s1/mw690/0031rPWSzy767jQMSc0e0&690
1:白云岩

同安城区西南向有大西山,“郁然穹窿,远而望之,蜒蜿若游龙”,因而又名“天龙山”。山上有寺,供奉佛家三宝,名“白云岩”,又称“西山岩”。岩“前一洞曰紫云洞。右有二井龙潭、圣泉涌出,涓涓不绝。傍有桂树,高出石表,秋日盛开,香闻数里。其余怪石名卉,莫不耸翠特立,争峙左右”。县志载有童谣云:“西山茂,同安固;西山见,同安变”。前人又称此山“抱异负奇”、“独含元气”,“山之废兴,邑之盛衰系焉”。清代县令唐孝本、任震远都曾“各张示禁,严其砍伐”。

山上岩寺传为唐时所建.元末毁于兵火。以后的事,《同安邵氏族谱》记载道:

元末宋贤邵康节先生第十四世裔孙讳亨,字时通,由晋江邵厝游学潮漳,途经同安,登西山白云岩,悦斯山,遂卜居山之东簏橄榄岭,为同安邵氏始迁祖。其子讳恭,字孔诚,承父志于明洪武年间积资购山,“并以土记名,自号西山公”,并于永乐四年(1406年)在山上原址重建唐代古刹白云岩寺,敬奉“三宝佛祖”,祀求国泰民安,世代以邵氏为檀越(施主)。尔后邵氏族裔在山之东坡兴建“半山宫”,从安溪县奉请“护国尊王”奉祀。从此,尊王神威镇西岳,法雨祥云溥银同。里人求医问疾,避灾祛邪;人占祸福,地卜阴阳,有求必应,屡验不爽,成为同安邵氏及各姓乡亲的保护神,并传入台湾。

有宋以来,“文人墨士登斯山者,咸留题勒石,以纪胜概,洵盛事也”。但经时间冲刷,诸多勒石,惟余白云岩寺左旁石上的明代丁一中、刘存德的题咏了。《厦门市志》记载道:

西山岩(又名白云岩)摩崖石刻,位于同安县新民镇西山岩之北50米处。摩崖高约3米,宽约6米,朝东石面右侧以楷书镌刻明隆庆三年(1569)泉州府同知丁一中游西山岩咏景七言律诗一首,字幅高1.95米,宽0.86米。左侧镌浙江道御史刘存德次韵七言律诗一首,字幅高2.12米,宽0.95米,以行楷书镌刻,落款是隆庆五年(1571)。该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http://s12/mw690/0031rPWSzy767jVgfuH1b&690
2:西山刻石

丁一中的诗曰:

古寺西岩紫翠间,独移飞盖入松关。

自知灵境遗探讨,空愧尘途数往还。

碧涧暂时清客思,白云长日伴僧闲。

振衣更蹑层峰顶,天海青苍照素颜。

刘存德次其韵:

龙宫掩映碧云间,南北高峰耸两关。

绝壑风回无鸟度,断炉火活有僧还。

青郊路接平芜远,白社身随化鹤闲。

极目尽窥沧海外,放歌聊以振颓颜。

隆庆元年,丁一中任泉州府同知,丁好登眺吟咏,与乡居的刘存德惺惺相惜,之间多有酬唱往来。鹭岛金榜山钓矶、迎仙洞,云顶岩留云洞都有其唱和之作。丁一中莅同,也曾过访刘存德“结甃堂”,亦有酬唱。刘存德有《答丁少鹤》道:

曾向沧浪静听歌,徂年抱膝旧山河。

停云应有良朋在,促席其如念我何。

已作闲情伤暮景,忍将衰鬓对翻波。

与君酌酒迎初月,不照朱门照薜萝。

http://s15/mw690/0031rPWSzy767jXcD70fe&690
3:西山刻石

刘存德,同安碧岳村五甲社人。其五世祖刘雄居住积善里后浦,临泉漳官道。道上常有官员往来,刘接待甚周,而“经营致富”。刘雄是“倜傥尚义”之士,“门下食客数百人,多勇敢忠直之士,籍以捍卫乡井,固守封疆”。正统13年(1448年),沙(县)尤(溪)寇从漳州途经积善里进袭同安。刘雄“度邑中仓卒莫备,乃散其家财万緡,鸠义众,率门客家僮击退之,邑赖以完”。贼率众报复,交锋间刘雄的马陷入滩涂之中,跟随的八名家僮一同被难。贼人焚毁其居,刘雄全家遇害,只有妾吴氏先前携三岁幼子往邻乡母家,刘家香火才得以薪传。

刘雄之曾孙刘恭,早年丧父,家产为叔伯父侵夺,只能奉母侨居同安东桥铁岗之下。经艰苦努力,家境渐富。其“御财有义,多纵弛以赈贫穷”,“恶菲服食,不迩于骄佚”。待人则“弥恭色温”,“耻人之过,乐其有善”,擅于为里人排纷解难。当地民俗好“以雄长侠武相夸”,刘恭独“好诗书”,为儿子广延名师,并以此“风示里中,知读书可贵”,即使“处卑履约,矫然有济物变俗之志”。如此才有刘存德后来的一番成就。

嘉靖16年(1537年)刘存德中举人,次年再进士。登第后,最初授予行人之职,掌管接待宾客礼仪。三年后,出任浙江道御史。当朝天子嘉靖原非嫡系出身,便有人建议太庙中明太祖牌位右旁祀嘉靖的“四亲”,即高、曾、祖、父四代祖先,以此来说明“未有无父之国”。刘存德以为此说“叛经背礼”,上《议大礼疏》谏阻。世宗见疏“震怒掷疏于地”,但毕竟刘存德所言合符礼制,不得不从。当时京城正值大旱,刘存德的奏疏一批准下来,登时“震雷,大雨如注,京师水二尺,欢声动地。群称刘御史‘一言回二天’云”。即天帝、天子皆回心转意。消息传到刘家,有人说大祸即将降临。刘恭却说,主圣臣直,有何好担心的?

嘉靖28年(1549年),刘存德出守松江府。时值松江“苦旱六载”,百姓欠朝廷赋税累达二百余万两,朝廷特设参政催收。存德请求宽限至秋后。秋丰收,参政欲将欠税全部征回,存德又请分两年还清,以纾民困。此后两年又是连续丰收,百姓也只补缴十之五六而已。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在嘉靖32年的官员考核中,刘存德以“贪酷不职”遭弹劾,而受“降用”处分。

此后,刘存德先后任浙江、广东的按察副使。嘉42年(1563年)三月,有倭寇号称万人,屯兵海上,大举攻打潮阳城。明军兵力严重匮乏,刘存德紧急向家乡同安求援。其子刘梦龙凭借其父子威望,一日便募集私兵数百人,“应募者未问资第,愿得梦龙一诺”。五月刘存德率兵至潮阳,倭寇才遁去,潮阳近四十日的围城方解。后“以功见嫉被中”,退休还家。此后,刘存德在家,奉养继母,“种秫酿酒,座客常满”,也时常接济穷困的亲戚和乡邻。刘存德71岁卒,病笃时口占二律。其一道:

曾荷先皇蠲不死,复叨盛世享稀年。

令修岂必求余日,感遇欣逢有二天。

已疏边输赢十万,何劳境上捧文钱。

室人惯识先生态,交谪终朝只湛然。

此诗说的是自己的生前事,触犯天颜,侥幸免死,遭受种种责难(交谪)皆能淡然处之。其二说的则是自己的身后之事:

平生宦辙膏腴地,几席翛然处士家。

易簀从教华且睆,布衾只辨正和斜。

古稀已觉三生幸,达化应知百年赊。

柴门白日松筠锁,且放荪兰长茂华。

闽南丧礼以朱熹《文公家礼》为依据,程序甚为繁复。单初丧一节,“人初死移出川堂,用铺板停尸其上。覆以薄衾,前遮以白帏”。民间谓之“搬铺”,古称“易箦”。《礼记·檀弓》说过曾子病危,有侍童在旁赞叹道:先生的席子真漂亮(“华且睆”),是大夫用的吧?曾子自知不是大夫,不该违制,于是强起换席,“反席未安而没”。刘存德以为,垂死之人能年达古稀,能抱节而终,已经满足,何必追求用何种礼仪。大限将至,老人只期望身后能“荪兰长茂华”。“荪兰”又作“兰荪”,香草也;又喻子弟之人。不过万没有想到的,随之而来的却是一场家族劫难。

http://s16/mw690/0031rPWSzy767jZEhe79f&690
4:护山宫

此祸源于“洪朝选案”。洪朝选和刘存德是为同乡,又于嘉靖16年同榜举人,即为“同年”、“同谊”。刘存德退居乡间,洪朝选也被劾“冠带闲住”。两人原也可谓情趣相投。嘉靖441565年)同安士民为县令谭维鼎立功德碑,即由刘存德撰文,洪朝选篆额。两人皆喜山野之趣,都好登临作赋,即便未能同游却也遥相唱和,如留云洞题刻。在西山岩,洪朝选有《游西山岩次石上韵》,用的也是丁、刘二人的韵脚。大概当时石壁已无空间,洪诗也就无法勒于石了:

殿宇参差霄汉间,苍松白石护禅关。

茫茫远水征帆杳,片片轻霞夕鸟还。

已觉浮生如梦过,几时行脚似僧闲。

山厨且煖松根火,暂倒壶觞一解颜。

刘存德殁时,“时遭洪水,悬柩梁间”,洪朝选“见之遽云梁上君子”。这本是一句玩笑话,但刘存德长子梦龙听了,“怒不为礼,由是相疏”。刘梦龙在当地颇有声望,嘉靖37年倭寇攻打同安城,刘梦龙即向县令谭维鼎献御敌之策,“又捐资于城东筑土堡为犄角。部署既定,益市牛酒劝劳之民。依堡得全者甚众”。刘家在当地也算望族,刘梦龙兄弟与当时的县令金枝也交往甚密。此前刘梦龙与洪家姻亲叶絃争赌债有过纠纷。有此恶因,洪朝选案发,洪家便认为定刘氏兄弟参与其中。刘存德三子梦驺善为文,“凡达官贵人序述赠送之文必出其手”,因而洪家又推断,巡抚劳堪弹劾洪的奏疏出自金枝之手,而“金枝之揭帖尽出刘梦龙、梦驺”。有了这些无稽的奏词,洪朝选才罹此奇祸。

万历10年(1582)六月,张居正卒,“倒张”浪潮随之高涨。洪朝选妻朱氏、子洪兢以“洪案”为张相携私报复为由,屡屡上疏抗辩。劳堪、金枝和刘氏兄弟成为罪恶之渊薮。万历15年五月,朝廷重勘洪朝选一案后,得出结论:洪朝选“居乡武断,夺人产业”,其家人“恃势吞骗乡人产业,刁恶凶党,投为奴仆,搅扰商税”,而洪“不为禁止,以致怨皆归己”。结论是洪虽有“自致之尤,而死过其罪”。而刘梦龙“矩奸异常,构兴大狱”。(见《明神宗实录 186》)

于是“家祸如焚,逮者四岀”,刘氏兄弟“岌岌不免虎口”。长子梦龙“挺身赴理,纾诸弟之难”,独自承担罪名;次子梦熊走避粤西;三子梦驺“株连禠青衿”,即剥夺文士资格,只好逃匿漳州及吴越之间。仅幼子梦松、梦潮幸以免祸。多年之后,刘家境遇才有所好转。梦松于万历23年进士,历官国子监助教、刑部主事、台州府太守、江西按察副使,人评“善政宜人”。梦潮于万历47年进士,官至广西副使等职。一门父子三进士,在科举年代也算为地方成就了一番辉煌。故后俊蔡献臣评之有“东桥之刘多才子”之说。刘梦潮任广西副使时,属吏中有洪观光者,为洪朝选之侄,“梦潮以直报之,自是释憾”,洪刘两家的冤仇自此才有了结。

家祸之中,蔡献臣最为梦驺叹息。梦驺“少年负奇,于书无所不窥,而尤工马(迁)、班(固)家言。凡达官贵人序述赠送之文,必藉君手为重,既已雄伟巨丽矣”。为躲避追捕“昕暮荆棘中,饥渴困踣”。数年后,经其父故友调停,才得以解脱,回归家中。经此打击,梦驺“至家,杜门敛迹,不与外事,惟求诗文者,不可却。既成,则削其稿,曰:吾当以泣耳”。后人感叹,“岂非以才高媒忌故耶?”梦驺51岁卒,葬于同禾里下𡏟山之阳,蔡献臣为之作墓志铭,其铭曰:

东溪之产多俊聪,生鞠则一命不同。

伯氏构怨君株累,叔季通藉君终穷。

文章误身非其罪,茹荼撑家内助功。

𡏟之阳庆令居,玉楼余光奕世隆。

 

参考资料及引文见陈德辉《重建白云岩碑记》、《嘉庆同安县志》、《松江府志》、《潮阳县志》、王慎中《遵岩集》、蔡献臣《清白堂稿》、洪朱氏《为夫辨冤本》、《明实录》及《金同集》:《金门发现的同安桥东刘氏世谱》

http://s6/mw690/0031rPWSzy767k2Itwx55&690
5:西山岩眺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