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读厦门】醴泉洞:此间大造疑私构,天下奇峦尽让名

(2016-07-22 15:21:52)
标签:

历史

文化

此间大造疑私构,天下奇峦尽让名

——醴泉洞

http://s10/mw690/0031rPWSzy73s2XWulXe9&690
1:醴泉洞

醉仙岩下有醴泉洞。“醴泉”一词出《庄子》“秋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鹓鶵”是凤凰的一类,性情高贵,不见醴泉宁愿渴死。李时珍《本草纲目》释醴泉即甘泉,又说“醴,薄酒也,泉味如之,故名”,其行迹无常,“时代升平,则醴泉出”。醴泉的好处,有如“令人多寿”、“痼疾皆除”,空腹而饮能止热、消渴,治疗反胃、霍乱、心腹痛以及中邪等等。难怪醴泉洞也被叫做“仙洞”。

醉仙岩的醴泉洞最早见诸文学的,可能是明代倪冻的《醉仙岩记》:

山距城半里许。山之麓,古传“醉仙”,俗循其名,不审何谓。忽小童见积沙有小窦,匐入,持一磁炉奉祀。池大夫集耆老募工开凿,中有石瓦汗滴滴下,聚于石窍。窍深近二尺,水常满,挹之复满。水浆色,味甘,恍似锡山第二泉,可为酒。其名“醉仙”,以此故。乃筑小井、前后各室一区,塑九仙祀之。余以公务至城,陟其上,叠翠并峙,城垣庐舍环抱,足下海潮隐隐有声,兵舟贾艇、旗帜钟鼓之状,或远或近,应接不暇,亦大奇矣。夫方其压于沙砾也,樵夫竖子之所不视。及其成岩,大夫士衣冠拜之,诗酒乐之,终岁无宁日。山石亦然,况士乎!不遇知己,谁为之开沙砾而显柱石之用?是故叔向之识鬷明,师德之举仁杰,世不称士而称用士者。余生平推服大夫而叹其用之未竟,故有感于石而记之。

 

http://s4/mw690/0031rPWSzy73s30Lfph03&690
2:仙洞旧照(《画说厦门》)

倪冻,字霖仲,号雨田,浙江上虞人,万2年(1574)进士。初任江西安福县令时,因不听使唤,得罪权相张居正而挨整。万历10年(1582年)时,迁任同安县令,是年张居正病卒。一年后倪起用为南驾部郎(尚书省驾部曹主官),负责船政。之后又出任抚州、淮安、荆州、琼州等地知府。

任期虽短,但据其子倪元璐(谥封“文贞”)的“先父行述”,倪冻在同安至少有二件事值得称道:

同安洪司寇钫为怨家所告。时中台所下讼司寇,词凡三千六百余。应逮问者二万余人。原坐司宼赃巨万,计多官累岁不能决。府君一洗故牍,浃旬而定,司㓂寃白。而洪氏所株牵,悉不理。八闽欢然称平。诸生叶日新貎奇而诞,好与方士游。忮者遂为蜚语,云:“日新负贵征,招集亡命,谋不轨。䇿于某日,劫县库,纵狱囚,屠同安城,直捣温陵而北矣。”远近汹汹,携家去者千计。时府君方诣郡,从郡中密檄召日新,慰谕之。并还集诸携家者。

乡宦洪朝选获罪权相张居正而惨遭虐杀,其案株连甚广。倪为其洗雪冤情,脱受株连者无罪,“八闽欢然”。生员叶日新,因颜值太低,行为怪诞,又好结交三教九流,而遭流言攻击,诬其谋反,甚至替他规划好谋反路线图。幸得倪县令明察秋毫,民情乃平。

同安时的倪冻,正处宦途低谷。寄悲情于笔端,故《醉仙岩记》会有“不遇知己,谁为之开沙砾而显柱石之用”等牢骚语。不过,在托物言志之时,倪冻也记录下“池大夫”开发洞穴一事,印证洞口石刻“池怀绰开造”之由来。

池浴德,字仕爵,号明洲。嘉靖44年(1565)进士,出任浙江遂昌县令。甫上任即清理积案三百余件。县民赴县诉讼,无需缴纳费用,只需携半升米自用,因而获外号“池半升”。其他有约束差役、制约豪家、修县志、建书院之举。遂昌任满欲去,百姓环车而泣,送至龙游县境。临行万人拉住行舟,不让船离开,一连三日。最后只能趁半夜人静,暗中解开船缆而遁,船行老远还能听见岸上百姓送行的恸哭。后来遂昌百姓集资买地建“曳舟亭”以示纪念。亭联镌刻道:“江水比恩犹有底,溪云护石更无心。”

池浴德随后入吏部,任考功司郎中。在任官与裁员问题上,屡屡与张居正意见相左。闹到不爽了,浴德干脆找了个奉养老母的借口,把官职给辞了,“不复窥长安陌上行矣”。在家三十七年,日子过得素淡低调:“蔬食布衣”,家中不摆弄乐器,不演奏音乐,请客也不用两种以上肉食。日常事务就是课儿教孙。一到朔望之日,池浴德便在鸡鸣时分起身,早早梳洗完毕,穿戴好衣冠,点燃香烛,向上天汇报一段时间来的所作所为。此间池浴德“不履城市,不谒公府”。有时官府遇见人物的评定、海防的情状,以及政策的得失,也会前来咨询意见,池总能给出一套一套的说法,分析判断就如同问卜算卦一般。闲居无事,池浴德也莳花养鱼,登山临水。万历44年(1616)自诩为“石痴”的岛上名士林懋时开挖出“稜层”石洞。年已78岁的池浴德写诗相赠:

谁撤泥封翻作洞,岿然绝巘吐琼英。

双睛笔点鱼随化,半夜弓开虎不惊。

翠拔海虹穿上界,青分石幄护前城。

此间大造疑私构,天下奇峦尽让名。

首句讲的是去除积土,让绝壁石洞显露不凡。末句又说,将大自然当成私家园林来建造,竟能让天下奇峰逊色。浴德老人在此说的也是自己的心得。池浴德开造醴泉洞是哪一年,未知其详。但从洞上的傅钺题刻和倪冻的小记来看,不会晚于万历11年,也就是池浴德退职还乡之后。在开山挖洞上,池浴德堪称林懋时的师傅了。

岩洞一经开出,便与仙佛结下因缘。池浴德之子池显方作有《题醴泉洞缘册》,该诗虽为化缘而作,却也写出洞中乐趣:

一岛一繇旬,名山有其五。

大海作泉声,故石少出乳。

洪济五老峰,泉溅仅如缕。

金榜与玉屏,但见石争怒。

溪舌不广长,味亦黏咸卤。

此洞一凹泉,深无三尺土。

威旱不曾干,四时溢甘醹。

石如美人衣,汗透香堪咀。

顶上叠数片,宛然大慈父。

几椽香火庵,朝暮啮风雨。

青蜂巢螺髻,白蚂穴其股。

何异修行时,喂鹰与饲虎。

一金报饮光,一笠生梁武。

普劝博地人,勿悭床阿堵。

功德如洞泉,涌福不可数。

 “繇旬”是佛教用语,一繇旬等于长度16里。厦门一岛,遍地巨石。溪流短浅,水质苦涩。惟有醴泉,四季甘醇。只可惜香火庵失于修葺,风雨侵蚀,白蚁为患。劝谕各位施主,当年修行时各有割肉喂鹰与舍身饲虎之志,如今何不施舍一金以换取罗汉之果报,也如梁武帝萧衍一般护佛而得善果。

池显方是佛家居士,自然是为佛家化缘。不过醴泉洞最早供奉却是道家俗神“何氏九仙”。

九仙本为仙游人氏,成仙之地在仙游九鲤湖,故又称“九鲤湖仙”:

九鲤仙乃是福建兴华府仙游县何通判妻林氏生有九子,皆瞽目,止有大公子一目不瞽。其父一日见之,大怒,欲害之。其母知觉,速命人引九子逃至仙游县东北山中修炼。名曰“九仙山”。又居湖侧炼丹。丹成,各乘赤鲤而去。故湖名九鲤。庙在湖上,最灵验。每大比岁,各郡中士子祈梦于此,信若蓍蔡。(《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http://s8/mw690/0031rPWSzy73s35H3Fl27&690
3:何氏九仙(《三教搜神大全》)

有了醴泉洞后,也就有了香客信众,释教也赶来凑热闹。明末有僧山间建佛寺,始称“醉仙岩”。清代乾隆年间,士子黄日纪读书山中,自掏腰包赞助佛寺重修。黄日纪后来在《嘉禾名胜记》书中有关于“醉仙岩”的介绍:

……初入山门,有石穴黝然而深,为醴泉洞,明池怀绰所开。洞后山势陡起,石磴如梯。登第一层为关帝殿,登第二层为三宝殿,两旁列屋数十楹。左为祖堂,右为斋堂。斋堂之上另有数椽堂宇,较为雅洁,内祀仙真,盖从醴泉洞移于此处也。……

所谓“仙真”,是道家对后天得道者的称谓,先天得道者则为“神圣”。此时的醉仙岩,已不仅是醴泉洞一处,还包括了后来改称“天界寺”的庙宇,释道同祀。清乾隆年间,黄日纪休官还乡,领着一伙文青时常在仙岩、仙洞一带闲逛。所作诗文大多与咏仙诵佛有关,如张承禄的《醴泉洞》:

山中一洞名醴泉,醴泉之有不知年。

孔窍幽深看不见,以石投之声锵然。

峭壁藤萝扪欲坠,石迳苔藓步频颠。

意中分明有所得,此事难为俗者传。

振衣疑从鹤背下,老僧唤我作神仙。

愚谷烟霞今日侣,空门香火他生缘。

不如长作洞中主,夜观明月照诸天。

民国18年,民俗学家谢云声专项考察醉仙岩和醴泉洞,并写了篇《厦门醉仙岩仙诞的调查》。其中说道:

这岩(指醉仙岩)在未建以前,岩下的醴泉洞,已先有了。洞的构造,又是天然一块庞然的巨石,覆盖而成屋的。洞的里面,在现在来说,除了假蓬莱山石案而外,别无所有。但在假蓬莱山下又有个黑的暗的深潭,有的叫做井。它生成得非常奇妙,黑漆漆地了无一物在它的里面。据一般妇女曾探过这井的来说,井里虽然是深而且暗,但里头的光景,变幻万状。有人世未曾过眼的事情,每在那里发现,来给我们预卜未来的休咎。这个事情,好像香客们夜里在这里希望“运仙梦”一样。现在虽然“运仙梦”的人们少了些,可是那些好奇心的人,仍旧去探探洞井,究是怎么事发现呢?

这篇调查,饶有兴趣地介绍了此间的“仙诞”庆典,撮其要:

仙公的诞辰在农历的十月二十七日。但从初一到廿七,“烧香的一般男妇老幼,非常地喜悦。尤其是在廿五、廿六、廿七这三天,更形挤拥。如这三天,又是偶然碰着星期六或星期日,他的热闹,更不可言了!”

前往醉仙岩的路上,沿途亭柱石壁粘着好多劝人为善、“敬惜字纸”等的标语。“不少取巧的商家,也利用这机会,把他的广告,也拿来仙路上吹嘘介绍”。上山的香客,“几乎要被乞丐们包围得进退不得呀。那香客们至此亦不计算锱铢,都慷慨解囊给他些钱,他很乐意的接纳去罢。”乞丐的乞辞,不外是“姑娘哟!小姐哟!奶奶哟!太太哟!老爷哟!好心好量哟!一年一摆哟!淡薄帮助我们哟!仙公保庇你们哟!”。而“最值得欣慰的,要算那些食物担子们,个个喜形于色利市三倍了”,在他们的担子里“陈列的山珍海味,无不应有尽有”。

进香的人,几千几万不止。从岩头向来路望去,人人比肩继踵而至,好像是一条长蛇”。“那条岩路的高陂崎岖得难行,而去的人们,又这么的高兴来往不绝,却不至感受着怎样的困苦”。男妇老幼们,“手提肩荷着鲜花篮、叠香圈、米糕龟、金纸烛”,一阵阵的上山进香去了。有的“在未来烧香之前,须斋戒沐浴三天,那天要去烧香的,又要择个良辰吉日。那良辰吉日,又要取个淸晨的时候,以为不如是,不能得到仙公的保佑。甚或有一般老人家(男女都有),或锢守闺中向来不曾出门的女子,听说他整年不见出门,独对于这仙公的诞辰,却很愿意地牺牲他固有的主见,来向仙公请安。走路的也有,坐轿的也有,但要视他的处境为别呢。还有一辈虔诚的香客,在夜里,竞然敢在醉仙岩仙案下安睡。大意为的是要会梦见仙公,试试仙公要怎样默示他们前途作事的预兆。”

妇女们,尤其是老年中年的最显虔诚。他们有的来烧香,有的是要还愿,有的是要求愿,那还愿的不尽是谢戏、谢香烛、谢龟桃、谢鲜花篮而已;也有整数捐赀给与住持僧人为岩里的用费的。这都是满足他们的安慰和希望,才有这很不吝地去花费来酬谢仙公的。那些求愿的,当他们要祈求的事情,无不尽先向着仙公面前,掷下几回圣筇,等视圣筇现出一正一覆,才算是仙公的默许了。于是拈下竹香三条,把香头着火,一直丛插在仙桃或仙龟的上面,拿回家里去,还要祷拜几回,至是始敢下咽了。”

香客们献给仙公许多礼品,有“花篮、面龛、仙桃、胡椒饼、红圆、寿金纸、爆竹之类”。“有的请了一台傀儡戏,或大戏(闽南人别称为老戏),或掌上班(俗称布袋戏)来酬谢仙公。这几十年来,总未曾听见再有演京剧(俗称正音戏)或其他杂剧的举动哪”。

其实也有特例,谢云声至此专门援引了清光绪17年(1891)王步蟾的《醉仙岩观肩戏歌》。诗歌起首写道:“醉仙岩顶门如市,醴泉洞口人如蚁。荒山底事杂嚣尘,为有榕垣踏肩戏”。所谓“踏肩戏”实际就是现在杂技中的叠罗汉之类。这支来自福州的戏班,主要演员为九至十三四岁的孩童。由壮汉托起,在肩上、掌中,“俯仰周旋,歌舞自如,如履平地”。诗人在目瞪口呆之余,不禁感叹“世情好异之多,习俗移人之易”。“酬神”都酬出新花样来了。诗人最后感叹说:

厌常好怪本恒情,舍旧图新易前轨。

我想文场通宦场,亦如此日戏场耳。

趋鹜应怜举国狂,慕羶空令众人喜。

但求流俗耸观瞻,窃恐山灵代蒙耻。

吁嗟乎!

阳春白雪赏音稀,楚国巴人夸下里。

莫笑优伶变局新,世间万事皆如此。

 

http://s12/mw690/0031rPWSzy73s38q03xab&690
4:醴泉洞石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