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厦门】紫云岩许廷桂石坊表:剩有断崖旧石骨,几番风雨冷萧萧

标签:
历史文化 |
剩有断崖旧石骨,几番风雨冷萧萧
——紫云岩许廷桂石坊表
http://s8/mw690/0031rPWSgy71i5Snnqnc7&690
图
1:20世纪30年代的紫云岩(来源《画说厦门》)
紫云岩久废,其址今称“热带雨林”。
昔日紫云岩虽仅一岩寺,却文化底气十足。《厦门志》言:
紫云岩,在城东,去醉仙岩半里。路曲折,岩有石门如关隘,舆马不能通。就溪中架石桥以通游屐,樵溪之水出焉。昔名达中庵,因祀梓潼帝君,故改今名。下有小洞,洞中泉清而洌。洞左有蛟洞。旁有果岩。岩前原有放生池,僧道皎镌“慈湖”二字。岩后有碧莲寺。过樵溪,其高处即高读岩,相传为郑氏读书处。今俱废。
咸丰时邑人叶化成有《重修紫云岩记》:
紫云岩建自前明,中为如来佛殿,后有文昌阁。我朝乾(隆)嘉(庆)间,蔡曾二君次第重修。道光己亥,林君西园、陈君琼琚以地多蚁蛀,卜徙左旁,募资重建前殿,堂皇可观。而后阁尚虚,悬有待也。咸丰乙卯,陈君琼琚念前二未□,遂同李君开端倡捐修建,正殿及禅室先竣。丁巳后将旧阁故址改建三楹,左侧构亭,颜曰“洽然”,门其右新营一阁,崇祀梓潼帝君,匾曰“凌云”,仍其号也。阁右古塔高出峰巅,名曰“干霄”,峥嵘气象,焕然一新。从此人文蔚起,共荷神庥(护佑),又足为鹭门增胜概也。
紫云岩旧观于中可见:正中为佛殿,奉祀如来;殿后有文昌阁,祀文昌君,即“梓潼帝君”,题匾“凌云”;阁左有“洽然亭”,阁右有“干霄塔”。
光绪年王步蟾游紫云岩,有诗句道:“后登最高阁,崇祀钦人文。干霄有孤塔,地许神医分。”自注云:“岩有凌云阁,祀仓颉及朱子;其旁有塔,祀汉华陀。”
王步蟾接着又吟道:“凭栏瞰沧海,四围浩无垠。盘桓不能去,空翠长氤氲。遍访旧题刻,石壁生苔纹。”
如此山川如此景,紫云岩自然成为文人心仪之地。游冶酬唱,络绎不绝。乾隆32年(1767年),黄日纪偕友至此相互唱和,而今还有诗作留刻山间:
忆昔重阳节,曾同此处游。
分携一弹指,再到五经秋。
诸子珠盈掌,衰翁雪满头。
颓唐久荒落,诗思藉清流。
http://s8/mw690/0031rPWSgy71i5YOf3Nb7&690
图 2:黄日纪诗刻
嘉庆13年(1808年)里人郑光沂于岩下道旁刻石“紫云得路”。“紫云”为祥云,古人视为祥瑞。紫云中路,自然是高中之路。有此吉兆,紫云岩更得士子青睐。旧时紫云岩道路难行,岛中士子辛辛苦苦来此,更多的还是向专掌士人功名禄位的文昌等神尊叩拜功名。无怪乎,叶化成文字中有“人文蔚起,共荷神庥”之语。
紫云岩多胜迹,有“樵溪桥”、“高读岩”、“琴洞”等。
樵溪桥:在紫云岩后,山石荦确,古道巉岩,桥头巨石镌“樵溪桥”三字,旁有小字数行,苔藓斑剥,模糊难辨,过桥地颇平衍,颓垣废址遗迹尚存,相传为高读岩旧基,即郑氏读书处也。(《嘉禾名胜记》)
高读岩:在紫云岩后樵溪上。传为郑氏读书处。(《民国厦门市志》)
琴洞:距高读岩数十武,可坐数人,流泉涓涓。相传郑氏尝鼓琴于此。郑尹扬题额,笔画雄健。(《民国厦门市志》)
黄莲士亦有怀古诗:
《樵溪桥怀古》:
劫灰岛上久烟消,闲向秋风访野桥。
高读拂云无故址,长吟流水自前朝。
西山久秃当年树,绝涧犹传古径樵。
剩有断崖旧石骨,几番风雨冷萧萧。
《登高读岩旧址》:
当年岛上读书处,石级连云青嶂头。
纵目已观沧海阔,论心真觉此岩幽。
经消史散风云冷,基断垣颓草树秋。
兴废百年无复识,山花涧水日悠悠。
http://s8/mw690/0031rPWSgy71i60JhLp97&690
图 3:樵溪桥
萧瑟凄凉充溢其间。不过更显凄凉的还是樵溪桥头的石坊表。该石坊表,地志称为“赐葬坊”,为清广东左翼镇总兵许廷桂而立。《厦门文物志》记曰:
钦赐祭葬石坊表:位于厦门园林植物园紫云岩樵溪东面山麓。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为许廷桂立。坊坐东朝西,石构,四柱三开间,平顶,面阔6米,高5.5米。明间面阔3.5米,高于两次间,坊额镌楷书“钦赐祭葬”四字。额枋浮雕双龙祥云形象,左、右花板各雕饰灵芝瑞草纹。坊柱方形,面宽0.25米,明间两柱镌楷书楹联:“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赐恤报勤,国家之盛典”。次间两,外柱另镌:“祭葬待颁庶享匪躬之报;幽魂以慰聿昭不朽之荣”。坊后有许廷桂夫妇合葬墓,墓碑犹存。
许氏夫妇合葬墓花岗岩墓碑上镌:“皇清晋赠武显将军鼎斋许公诰赠夫人勤慎聂氏茔”。
依《民国厦门市志》记载,旧时厦门岛内有赐葬坊四座,除许廷桂坊外,还有深田内的广东大鹏营参将杨起麟坊、洪山柄的广东提督胡贵坊、吴村埔的江南提督陈化成坊。至今,厦门岛内大小各类牌坊俱废,唯独许廷桂赐葬坊幸存。
http://s11/mw690/0031rPWSgy71i64SjKa4a&690
图 4:许廷桂赐葬坊
许廷桂,字伟臣,号鼎斋。广东归善人。其父许德,任浙江黄岩总兵官,卒于澎湖,葬于厦门。于是许廷桂寄籍于厦。乾隆52年,许廷桂随军征剿台湾林爽文,经历三十四战,因军功代理金门守备,再升海坛镇游击。其后,也因剿贼不力而降职调任。于是从新再来,擒洋匪、缉土盗、烧贼船、捕山贼……逐步升至广东香山协副将,护理广东左翼镇把总。
乾隆时,安南内乱,阮光平父子以兵篡国。连年战争,使安南国内财政匮乏。于是阮氏父子招纳滨海亡命,资以兵船,诱以官爵,夺内洋商船以济兵饷,人称“安南艇匪”。粤洋上的海贼纷纷依附之。有郑七者,被任命为大司马。据说这郑七原籍福建,其祖上曾在郑成功麾下效命。郑氏政权覆没,郑七亡命广东洋面,在香港大屿岛上设立据点开展武装活动。后郑七中炮死,其堂弟郑一遂领其众,继续劫掠海上。此时粤洋上各路势力蜂起,结为联盟,竖红、黄、青、蓝、黑、白各色旗帜以为标志。郑一,树红旗,称“红旗帮”。此外,还有吴知青(号“东海伯”)的“黄旗帮”,麦有金(号“乌石二”)的“蓝旗帮”,郭婆带的“黑旗帮”,梁宝(号“总兵宝”)的“白旗帮”,李尙青的“青旗帮”。
郑一领着“红旗帮”纵横海上,有蔡牵为之声援,势力不断壮大。其后郑一遭遇飓风沉船溺死,部众归其妻郑石氏统领。郑一原有属下人物张保(又叫“张保仔”)。
张保者,新会江门渔人子,年方十五,随父捕鱼,遇郑一,为所据。郑一嬖(宠幸)之。未几,使为头目。郑一溺死。石氏领其众,人称“郑一嫂”。石氏与保通,使领一队。保事石氏甚谨,每事禀命而行。保日事劫掠,其党渐众。乡民贪利者接济酒米,货财计其值而倍之。有强取者立杀。以故米粮火药皆不匮。(《东莞县志》)
这张保有胆有识,纪律严明,又能密切联系领导,遂火速蹿红。其强盛时拥有部属达三四万之众,船舰也有五六百艘之多。南海至北部湾海域,所有的商船、官船,以及越南往中国的朝贡船,还有美国的纵帆船、葡萄牙的方帆双桅船等载重量在两百吨以下的船只,都是最好的抢劫对象。
嘉庆13年(1808年)七月,总兵林国良与张保仔战于马洲洋,力战而死。
林国良,福建海澄人。……(嘉庆)十年授左翼镇总兵。十三年七月,海贼张保屯舟九龙口伺劫。国良往击之。贼谍知官军至,预伏战舰于别港。先以数舟迎之,佯败。国良觇其舟少,以二十五艘追之。及孖洲洋,贼舟遽合,绕国良舟三匝。自辰至未,国良不能出,致死奋战,(张)保立阵前,国良发巨炮击保。其弹子及保身而泻。未几,贼逼国良舟,保先锋梁皮保先飞过船,众蜂拥而过,国良率军士苦战竟日,杀贼无算。将晡,贼发炮击碎我舟,军士落水死者不计其数。国良素善跳荡,知事不可为,手利刃跃身过贼舟,连杀数十人。保欲降国良,国良切齿狂骂,贼以刃剌之,遂死。时年七十。沿海居民赖国良为保障,及其死也,巷哭相闻云。事闻从优照提督例恤,予谥“果壮”。(《东莞县志》)
嘉庆14年(1809年),百龄新任两广总督,即严厉推行“封港”之策:撤沿海商船,禁民船出入,改粮运、盐运为陆运,严禁水米偷漏接济洋盗,催饬官兵出洋剿捕,严守各口岸。试图以断其粮食、杜绝接济之法,令其自毙。不想,挨饿的洋盗更转疯狂,扑岸觅食,滨海村落多遭焚劫,盗船甚至直驶内河。总督百龄忧心忡忡,夜半无眠,写诗道:
夜雷惊枕聚飞蚊,晓拓船窗散郁氛。
渔浦远分双桨雨,戍楼浓压半山云。
兵真是火愁难戢,事本如丝治难棼。
群盗蚁屯迟扫穴,炎天海角尙悬军。
“戢”者,敛藏兵器也;“棼”则指纷乱无序。诗的末句自注:“时孙军门驻师厓门。”“孙军门”即时任广东提督的孙全谋。
孙全谋,福建龙溪人。少时家贫,遂立志军伍以谋取功名。乃移居厦门,投水师入伍。也曾参加征剿林爽文和沿海海盗,因功累迁。嘉庆2年年升至广东提督,辖水陆官兵。嘉庆9年,因防剿洋盗不力,而降为都司,训练水军。到了嘉庆14年二月,又因剿贼有功,恢复提督官职。随即就有了与张保仔的交战:
五月洋匪张保仔等联舟百余艘在香山洋面寄碇,全谋以官船四十四号出海剿捕。侦知贼聚于万山,乃分船合围而进。贼恃众不备。我军薄之,大呼奋击。又以火药掷烧之。斩贼无算。生擒二百余人。全谋欲乘胜掩贼于广州湾,张保仔迎拒。而潜令梁皮保出其后,我军方鏖战,贼左右夹攻。郑一嫂复以大队冲入。官军不支,失去十四舟。
十月张保仔避风大屿山,香山知县彭昭麟驰请全谋移师截其西口。贼数百艘尽困港中。昭麟请全谋沉二巨舰阻贼西遁之路。全谋不从。又请以火攻,从之。然火船小而少。贼拒以木不得近。昭麟虑其终变,驰请总督百龄围攻张逆于大黄埔,檄令会剿,全谋迁延失期。上以其失机玩寇,革职拿问。(《东莞县志》)
十月的围剿失误,海贼中有传言,说孙受贿万金,佯败而纵敌。嘉庆降旨查问,百龄力辩道:“臣闻贼悬赏云,得臣头者予二万金,得孙全谋头者予万金,不闻其受贿也。”受贿之说查无实证,但纵敌之罪,嘉庆却不轻饶,下诏道:“孙全谋系统领大员,经朕弃瑕录用,乃平日训练不力,临时号令不行。一味观望迁延,不肯带兵进剿。付以塞港之石舟而不用,授以焚贼之火艇而又不用。失机玩寇(消极抵抗),其罪甚重”,“革职拿问”,“交刑部治罪”(《清实录》)。经百龄一番努力,才改成留在广东效力赎罪。此后孙全谋屡有建树,逐步擢升,至嘉庆21年再任水师提督。随即患暑疾卒于官,时年73。归葬厦门马垅山。厦志评曰:
全谋当敌勇,临财廉,帅粤最久,战功最多,承恩无骄气,获谴无怠心;信赏必罚,士争用命,专阃二十年,大小百余战,蹶而复振,以功名终。
就在孙全谋两次失误之间,孙全谋的原部下许廷桂与张保仔也有恶战。
七月廷桂与游击林孙等剿海盗屯师桅甲门。初九日黎明,天阴雨,贼梁保率船数十入磨刀洋。廷桂督师迎敌,获其三船,贼多淹毙。乘胜奋击,梁保歼焉。会张保以二百艘猝至直冲。廷桂舟时锚碇未拔,猝遇贼不能脱,将士皆失色。廷桂大呼曰:“尔等皆有父母妻子,宜奋勇击贼。我荷朝廷厚恩,脱有不测,惟以一死报国耳。军士皆感激,奋力死斗。自晨至酉,杀伤相当,虽寡众不敌而相持不下,转战至直浪滘。值东南风作,贼反得风势,纵火延烧二十余艘。廷桂舵楼被焚,舟膠不动,贼蜂拥而上,犹手刃十数人。与贼梁安保搏战。旋身受数十创,自知伤重投海死。(《东莞县志》)
关于许廷桂之死,《厦门志》的版本略有不同:
十四年六月,率舟师巡桅夹门,击海贼总兵宝,沉其舟三,乘势冲击,贼败走。军中方报总兵宝炮斃,余党仓皇逃命。而张保仔,粤之巨盗也,统船三百余艘来援。廷桂督师迎战,会东风陡作,波浪掀腾,贼据上风,抛掷火器,舵断,贼登廷桂船。廷桂与千总毛国斌持短兵接战,手刃数贼,伤重,为贼支解,年五十八。子成福并遇害。同时员、弁死者二十四人。后数日,罾船(渔船)获廷尸归葬。事闻,祭葬如总兵例,入祀昭忠祠,成福及阵亡弁兵,一体优恤。世袭骑都尉,恩骑尉罔替,墓在紫云岩。
嘉庆帝接得百龄奏报,“览奏之下,为之堕泪”(《清实录》)。
http://s12/mw690/0031rPWSgy71i69qLsn9b&690
图 5:香港电视剧《张保仔》海报(源自网络)
嘉庆14年12月,洋盗“黑旗帮”与“红旗帮”发生火并。“黑旗帮”郭婆带率船舰128艘、部众员八千归顺清朝,改名郭学显,获把总职。
见招安能得大好利市。二个月后,张保仔也带着船只二百七十余号、大小炮一千余门、伙众一万四千余人主动请降。随之,又领着官军追击乌石二的“蓝旗帮”到“万里长沙”,擒获伙党四百九十名,招降三千余名。乌石二等遭寸磔之刑,并悬首旗门。东海霸帮亦向官军乞降。至此,粤省洋面一律荡平。
嘉庆大喜,封赏出力群臣。总督百龄加太子少保衔,赏戴双眼花翎,给予二等轻车都尉世职。孙全谋亦赏戴花翎,提擢游击将军。而张保仔亦赏戴花翎,委为守备。张从此改名“张宝”,后官至闽安协副将。
嘉庆24年,福建地方将张宝补授为澎湖协副将。江南道监察御史林则徐上《副将张保不宜驻守澎湖并请限制投诚人员品位》疏,极言不妥。以为澎湖乃“重洋之咽喉”、“内地之唇齿”,“以投诚未久之人,膺隔海偏师之寄,即谓不追其既往,安能深信其无他”。随后,嘉庆下诏道:“张保系盗贼出身,从前聚众至一万七千余人之多,戕害生灵无算。恐其旧性未驯”,且“该员常食鸦片烟,不知礼节,诸多任性。所属舟师亦不能约束,时有赌博奸淫讹诈逼吓之事。若在任日久,恐所属备弁心怀不服,别生枝节”。又谕告闽浙总督董教增“密行访查张保在任有何恣纵劣迹”,并以商办公事为名,将其调至省城,再作弹劾。从此断了张宝的升迁之路。道光2年张宝卒于闽安任上。
http://s15/mw690/0031rPWSgy71i6cr8Umee&690
图 6:今日的“热带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