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厦门】同安溪边碧溪宫:为问人今何处去,溪流犹到海门休

标签:
历史文化 |
为问人今何处去,溪流犹到海门休
——同安溪边碧溪殿
http://s7/mw690/0031rPWSgy70ogrXGyWf6&690
图
1:碧溪宫
同安城区有东、西两溪环抱。西溪源于云顶、寨尖尾两山,汇汀溪、莲花溪、澳溪之水而下;东溪发自西格山,集曾溪等水而前。两溪交汇于城南“铜鱼金车”,合为“双溪”,号为“水口雄镇”。明代邑人洪朝选有《题双溪送别图》诗,写溪上风光:
双溪溪上木兰舟,潮长溪深水自流。
为问人今何处去?溪流犹到海门休。
双溪水深,可通航运,达于海门,与海路相通。邑人吴必达《银城水口议》称,“旧时溪港俱深,海潮溯达于双溪之上。故人文甚盛,而富家绵远称雄。”清代邑人谢清丑有《登青云亭瞰双溪偶得》,则写溪上舟行:
浪击铜鱼墙楼危,潮回秀塔海燕归。
商旅银水竞泛舟,船过城桥不眠桅。
诗后作者自注;“城墙板桥底水深浪急,潮回浪涌,海溪交融,舟筏穿梭,木排如织,商贾旅客,夹寄其间。”
双溪“溪多细沙,流而填塞,水愈浅而海潮不通”。平时水浅艇舶不能入,“经商挑运,贸易维艰”,但“一逢霖雨则淹为泽国”(徐芬《同安浚溪论》)。乾隆年间诗人赵翼来厦公干,一次在行进同安途中遇雨,洪水大作,沟渠皆满。这位走南闯北、见过识广的老先生不禁魂惊魄散,其有诗句道:
风声雨声山欲坼,水带泥流满沟赤。
直疑中有蛟龙斗,涌出空山血盈尺。
是时老夫心胆裂,本欲快游翻受吓。
惹他旁观笑何苦?垂老翻为瘴乡客。
赵翼当年遇雨不知在哪路段,但东西溪作为同安地界内最大水系,遇见暴雨必定是惨象连连。地志之中,双溪洪水为患,多有记载。往来商旅、近水人家,只能将身家性命托付给神灵。
双溪东岸有“溪边街”,旧时属在坊里溪边保。街与陆运相通,又与水运毗邻。虽在城关之外,却也人文鼎盛、文化昌明。宋时建有“南薰隘”,以为城南“南薰门”之前卫;明时此间建有“怡园”,园中“有池一亩,隙地数丈”,养荷植树,为乡宦蔡献臣之别墅。此外,还有按司衙、提督衙、太监衙、世大夫第、科甲第和进士第等宅第,号为“三衙三府第”。不过溪边最出名的还算“碧溪殿”和“提督衙”。碧溪殿:
位于厦门市同安区大同街道溪边社区、东溪及溪边路东北侧30米:明永乐年间始建正殿,清初重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增建山门.并改名龙虎宫。1991年和2000年维修。殿中释、儒、道三教诸神合祀.主祀保生大帝和张府王爷(张巡)。坐东北朝两南,中轴线上前、后有山门、前殿、正殿、文昌祠,总面阔15.7米.通进深37.4米,殿前有大石埕。山门为楼阁式,面阔5间。前殿面阔5间,中门悬“碧溪殿”匾,明间和次间抬升为牌楼式屋顶,三段式翘脊。前殿与正殿之间方亭连接。正殿面阔5间,进深5柱抬梁减中柱计10.3米。文昌祠面阔5间,进深3柱,抬梁木结构。山门石柱、前殿墙裙及许多阶石、拜石、基石为清代建筑遗物,殿内保留精美石柱础、门墩石和清代乾隆年间福建水师提督吴必达题“碧水钟灵”匾额、木刻楹联等。碧溪殿是厦门地区保存较好、规模较大及三教兼容、多神合祀的寺庙典例之一。(《同安文物大观》)
http://s7/mw690/0031rPWSgy70oguxv3o26&690
图 2:碧溪宫
“碧溪殿”的发达,与吴必达有关。吴必达,字通卿,号碧涯,清代乾隆年间任过福建水师提督。吴为溪边住民,幼年就学于碧溪殿文昌祠书塾。
吴必达祖籍龙溪新岱乡,自称为吴真人宗孙。其在白礁购有田业,以为大道公祖庙香火之资。故碧溪殿年年神诞到白礁请火,无须再添香油钱。碧溪殿内留存吴提督多处遗迹,如乾隆25年(1760年)所献的“惠我无疆”匾,乾隆36年(1771年)捐建的山门及外埕,以及山门前后悬挂的“碧水钟灵”、“碧溪清趣”题匾,保生大帝神案旁的楹联:“怀保众生喜民物恬熙大哉德洋恩溥,默持多士瞻风云际会允矣虎奋龙骧”。因联中有“虎奋龙骧”之语,碧溪殿又称“龙虎宫”。
http://s1/mw690/0031rPWSgy70ogwhuBaf0&690
图 3:碧溪宫
吴必达故居就在碧溪殿左近。《同安文物大观》道:
位于厦门市同安区大同街道溪边街175号。俗称“提督衙”或“吴提督府”。建于清乾隆时期。坐东朝西偏南,前、中、后三落大厝带左、右各一列仅建前半段的纵向护厝,总面宽22米,通进深35米:前落面阔3间12.25米,中为厅堂,两侧房间。硬山顶,燕尾脊。中落面阔3间,中间厅堂设寿屏.穿斗式梁架,举架高大,硬山顶,燕尾脊:堂内原悬挂“萱寿延祺”楠木匾额,为乾隆皇帝御笔,匾长2.3米,宽0.66米,黑漆底描金龙纹,落款:“乾隆三十一年赐福建水师提督吴必达之母九十一寿匾”。为当年吴必达随驾拜谒泰陵时,乾隆皇帝赐其母王氏91岁寿辰之寿匾。此建筑基本保存原貌,局部经修缮。
http://s5/mw690/0031rPWSgy70ogy2GaM54&690
图 4:吴必达故居
大凡非凡之人,必有非凡之举,吴必达也不例外。同安有“吕厝王爷怕吴提督”的民间故事:
清朝时候,同安溪边街出了一位吴必达,官居厦门水师提督,童年时,常和孩子群在溪沙滩玩耍游戏,正好溪边民众都往吕厝进香,迎回吕厝王爷,善男信女焚香叩拜,乩童耀武扬威,驱散孩童,吴必达被激怒,就对伙伴说;“别看它这样神气,看我筑城把它围住,叫它进得来回不去!”说着就拣起石头瓦砾,在沙滩堆叠一圈小方城,玩耍解气。俗话说:“死王怕活王”,吕厝王爷真的被围困了,乡里老大知道后很害怕,就去劝吴必达亲手将石头小城拆掉,吴必达说:“拆就拆,今后不准再来溪边街吵吵闹闹了。”从此吕厝王爷被吓跑,真的再也不敢来溪边了。所以,全县各地每五年都得两次到吕厝迎王送王,唯独溪边街不必劳民伤财,据说就是傍了吴提督的恩荫。
雍正7年(1729年)吴必达中武举,次年再中武进士。此后在军中行走,由广东而浙江,再浙江而广东,步步提擢。乾隆28年(1763年)升任广东提督,继而调任福建水师提督。史志评曰:“居官三十余年,革除陋规,整饬营伍,所至有廉声,军民悦服。(《嘉庆同安县志》)”从广东到福建虽是平调,却显帝王格外垂青。有圣旨为证:
皇帝敕谕提督总兵官吴必达:兹特命尔提督福建水师等处地方,驻札同安县厦门,统领标下中、左、右、前、后五营,管辖金门、海坛、南澳、台湾四镇官兵,端管防守地方、剿御贼寇、提调兵马、举劾武职贤否一切军务。尔须操练兵马,振扬威武,申明纪律,抚恤士卒,严明斥堠,防遏奸宄,修浚城池,缮治器械,整理战舰。相度地势险易,控制要害处所,责成该汛弁兵,力图保障。……尔膺兹重任,须持廉秉公,殚心奋勇,歼寇固圉,斯称厥职。如或偏执乖张,因循怠忽,纵寇殃民,贻误封疆,责有所归。尔其慎之!故谕。乾隆三十年闰二月二十九日。(《台案汇录》)
中间还有一大段训词,要求吴提督要如何管束兵员、剿捕盗贼、团结督抚、举贤劾贪等等。
http://s14/mw690/0031rPWSgy70ogApkgBcd&690
图 5:收藏于同安孔庙的御笔匾额
此时的吴必达已步入宦途顶点。乾隆31年,吴必达入京受皇帝接见(陛见),又随驾谒拜雍正帝的泰陵。此次陛见乾隆特意为吴母题写“萱寿延祺”(古称父母为“椿萱”,“萱寿”母寿也;延祺,吉祥安泰绵延)。御笔牌匾,楠木制成,上款“乾隆三十一年二月二十一日”,下题“赐福建水师提督吴必达之母九十一寿匾”,中钤“乾隆御笔之玺”,黑底红字,匾上雕有九龙和蝙蝠,腾云戏日。龙虎宫旁又立有“萱寿延祺”坊,以显恩宠。当朝大学士、漳浦人蔡新,也为吴必达题写楹联,文曰:“钟阁风清横海月,锦堂日暎老莱衣”。上款“恭奉碧翁提台老大人”,下款“葛山弟蔡新”。联中借二十四孝中的老莱子故事,颂扬吴家孝德。
乾隆33年(1768年),原本还算平静的闽海突起波澜。是年十月初一台湾突发以黄教为首的游民暴乱。
黄教原籍同安,后迁居台湾大目降(又作大穆降,今台南市新化区)山区。黄教平日游手好闲,曾代人看管稻田,又曾因偷牛被捉。后贫无聊赖,便纠众偷窃,被乡间盗牛贼奉为首脑。其与养牛人家约定,一头牛一年缴纳粟一石,才能保牛之平安。亡命之徒多归附他。族人黄弼与黄教交恶,黄教手下遂割去黄弼耳鼻。黄弼投诉官府,知县派差役捉拿。差役被斫去手指而放归。知府闻讯,下令地方严拿,于是差役四出。黄教爽性率众竖帜起事,攻占凤山县冈山汛。杀兵丁,焚军营,抢军器。台湾镇总兵王巍派兵征剿,黄教一伙逃往内山。随后又四出劫掠,与官军玩起游击战来。一时间凤山、诸罗各县为之震动。王巍见势头不对,才将情报传回大陆。闽省紧急部署,提督吴必达率兵渡台,巡抚鄂宁驻厦接济。时间已到了十一月中旬。一个多月内,黄教党徒三百余人已陆续杀害千总、把总各1名,兵丁73名;焚毁营房6处;抢走军器若干。
此时乾隆帝一门心思全在征伐缅甸之上。与西南用事相比,台湾的黄教也就是“么髍小窃”,实在“不成事体”。见是吴必达率兵征剿,乾隆以为吴“尚历练能事,自可克期剿捕,早绝根株”。
但二个月下来,乾隆再接到的报告,依然还是“贼众东窃西扰,官兵疲于奔走,未易克期竣事”。不禁大为恼怒,责怪道“吴必达平日尚属能事,昨一闻逆匪蔓延之信,即带兵渡海督办,颇觉勇往。何以甫至台湾,辄尔张皇顾虑?此等么髍鼠窃,原属不成事体。纵使避匿山洞,官兵奋力合剿,何难克期就获。”再命令“吴必达应即上紧督兵,设法搜剿,迅速擒获,以靖海疆”。
此时乾隆着急是有其道理的。征缅用兵正计划水陆并进。乾隆认为“闽省水师,最为精练”,因此下令闽省派兵二千名,前往滇省。乾隆相中了此时顶替王巍的新任台湾总兵的叶相德,令其在水师中挑选“素娴水面操驾攻击,及能伏水潜取贼船”的人才,往赴云南。而台湾总兵军务由吴必达兼管。
叶相德还未出发,乾隆又发怒了。下诏训斥吴必达,“一至台湾,竟尔安坐郡城,并不亲往剿贼”。而“贼匪仅二三百人,而前后所调官兵,多至数十倍”,却“迁延时日,至今毫无措置”。失望之余,乾隆爽性将吴必达给办了,所有剿捕贼匪之事,交给叶相德专办。而其赴云南军务,等剿擒黄教后再办。而吴必达,乾隆限以一月为期,若“果能亲身督获正犯,则听其在台督缉”,若不能,则“即回伊本任候旨”,也就是等候修理。
就在乾隆为台湾事发怒发愁的当口,台湾官军从一月开始组织兵力搜剿内山。三月初,黄教被官军收买的叛徒砍伤,后逃遁。乾隆帝见报,还是不爽,又训斥道,黄教“么髍贼匪”,竟要官兵剿捕数月,听其东西奔窜。台湾如此局势,“皆由文武各员散漫因循,耽延时日,致凶渠久稽显戮。尚复成何事体!总之,黄教一日不获,此案一日不了。”他担心不斩草除根,将来“或复煽聚滋事”。怠慢的福建官员此时将皇帝老子彻底惹恼了。于是,吴必达“革去提督,降补台湾镇总兵”,但暂时留任,责令限期擒拿乱匪,以观后效。“如再不知奋勉,即重治其罪”。提督一职,由叶相德补授。
好消息姗姗来迟。3月27日,潜匿在山间的黄教被官军围剿,拒捕后砍伤被擒,抬回军营又伤重不治身死。官府“将黄教尸身碎剐。其该犯手足,分发于犯事各地方悬挂示众”。总督崔应阶在向乾隆报告战果的同时,也趁机为属下请功说项,如:吴必达“闻有黄教踪迹,奋往追擒,夜行一百四十里,急欲奔驰,以致渡河失足,人马落水,几不能生”云云。并称吴必达有用兵迟缓之失,但“尚非畏难偷安者可比”,希望能功过相抵。乾隆却是铁了心,又一道圣旨:“吴必达即着革职,令其自备资斧往云南效力”。同时又把福建的一干官员也给办了。
12月,乾隆的脾气已过,开始想念老臣了,遂又一道圣旨:
吴必达前于剿捕台湾贼匪黄教一案,其初既过事张皇,又不实力奋勉,克期竣事。至奏报获贼,复为革弁冒陈功绩。因降旨革职,令其前赴云南军营,效力赎罪。今思吴必达于台湾匪案发觉时,闻信即带兵渡海,其情似属勇往。后虽不能督励将士,迅速剿擒。究系亲莅行间,始终其事。且伊于水师营务,尚称熟悉。所有福建水师提督员缺,加恩著吴必达补授。仍带革职留任,以观后效。
吴必达的命运眼看又有了转机。但是乾隆又想了想,传旨向征缅前线的大学士询问吴必达的行程,“于何时前抵军营?在何队中出力行走之处?”不想结果让乾隆彻底断了念想,下旨道:
吴必达系发往军营效力赎罪之员,自应倍加感奋,迅速趱程。以期自效。乃自闽赴滇,在途迁延,至九十九天之多。直待彻兵以后,方至腾越。是其始终安于退缩无能,不知感激愧励,图赎前愆,已可概见。且其年逾六十,精力就衰,亦难望其复有振作。吴必达仍著革职,所有福建水师提督员缺,著黄仕简调补。
http://s10/mw690/0031rPWSgy70ogGGkmB19&690
http://s2/mw690/0031rPWSgy70ogLzBER51&690
图 6:吴必达为碧溪宫题写的匾额
大概就这以后,吴必达得以归隐田园,过起了悠游的退休生活。期间亦留下不少事迹,如“捐资购溪船,以其息钱充双溪书院课士膏伙(学生学习经费)”;与乡绅叶廷梅捐修太师桥(东桥)等等。地志又称其“善作诗,有雅歌投壶之风(喻武将之儒雅行为)。著《水师要略》及《碧涯诗集》”。吴必达的文著如今也无可寻觅了,只有少数诗文载于地志之中。其中有题为《浯江秋思》七律:
飞鸿只影照江寒,落尽空林枫粟丹。
巍枕半斜灯寂寂,薄衾孤冷露漫漫。
衣添病起惊风厉,扣减愁来束带宽。
违愿故园家梦远,归思万丈数深湍。
诗中的“漫漫”,依原文应是“漫”字之上再加雨字头,意为“雨露浓貌”。诗体为回文诗,循环读之,别生一番滋味。
http://s14/mw690/0031rPWSgy70ogNgR6Bfd&690
图 7:吴必达故居(内部)
【注】吴必达史事见《清实录》、《清通鉴》、《台案汇录》、《东华续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