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厦门】马巷城隍庙:护国安邦扶社稷,降施甘泽救生民

标签:
历史文化 |
护国安邦扶社稷,降施甘泽救生民
——马巷城隍庙
http://s6/mw690/0031rPWSgy6VmEgFKwB55&690
图1:马巷城隍庙
马巷的故事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宋的绍兴年代。当年同安主簿朱熹,出游到马巷。这他日之大儒查勘过此地山水,便预言“此地后来通利之所”。到了明崇祯年,这个曾叫做“马家巷”的“孤寂耕种之乡”,果然成为“肩摩车击,繁华喧闹”的“东方市易之凑(集市)”。到清顺治时期,更是“店铺栉比,烟火万家”,俨然是“泉南往来一都会”。《民国同安县志》,记录马巷街市,有“上元街:多五谷生意;十八坎:米豆生意;四甲:多五谷生意;拱市宫:多海味生意;大宫口:杂货商;桥仔头:多布疋绸缎;井脚仔:多棉纱店;纱市:五崎顶:海味;八宝街:五谷;雨伞街”。繁华由此可见一斑。
清乾隆以后,海疆无事,商贸日兴,地方富庶。但府县官员却无以为乐,“年来生齿益繁,物产益盛,流寓之人日众,刁悍之风日炽,命盗几无虚日,讼狱倍于往时”。经济利益刺激民风愈发彪悍,“银同海滨斥卤,俗趋利轻生,一言不合,聚众械斗。重洋内港,舣舟横劫,不第白昼,祛箧探丸,于都市里为尤甚”。而“沿海村镇,多属大姓聚居。每恃离城窵远,尤为逞强不法。知县一员鞭长莫及,查察难周”。说的正是马巷一带。
图2:马巷厅治图(局部)
乾隆41年(1775年),朝廷允府县之请,将原设在金门的通判署移驻马巷。原县境东部的翔风、民安、同禾三里五十八保,以及金门十保的“一切刑名钱谷事件”,统归其管理。衙门称作“马巷厅”。清代的“厅”有着行政特区的味道,地盘不大,却与县平级,直属于府。厅的主官为“通判”,以下设照磨和千总,分管政务与军务。
马巷厅一经成立,随之而来的是大兴土木。通判署、文武庙、城隍庙就在此时兴建。通判署是六落的大厝,“基址宏敞”,占地三万多平米。除通判衙门外,照磨署和水师千总署也设于其中,故俗称“三府衙”。建造时“曾縻金钱过万”,清末被毁。关于城隍庙,地志言曰:
马巷城隍庙,位于马巷翔安第一中学南侧100米。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始建于孔沟路头,嘉庆十二年(1807年)迁此重建,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修。1933年废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89~1991年重建。二进石木结构,面阔3间10.8米,进深3间10.2米,抬梁构架,硬山顶,燕尾脊,后殿亦为厅堂,面阔3间10.8米,进深3间7.3米,抬梁式构架,硬山顶燕尾脊。前殿门廊仍保留清代石构墙裙“柜台脚”及墙堵镶嵌的浮雕麒麟纹石板、龙凤牡丹纹枋板、透雕龙凤牡丹纹青石窗、楹联石柱等。2001年列为厦门市第一批涉台文物古迹。(《翔安区志》)
庙门镌有楹联:
显戮冥诛,任渠巧诈百端,总难漏网;
佑贤辅德,鉴尔真诚一点,那不善旌。
其联头藏“显佑”二字。明代洪武二年,朱元璋诏令天下祀奉城隍神,并为各级城隍封爵,“省为威灵公,府为灵应侯,县为显佑伯”(《金门民俗志》城隍神)。与天下城隍庙相同,庙中对联大多与善恶报应有关,如:
行恶不灭,祖有余德,德绝必灭;
为善不昌,祖有余殃,殃尽必昌。
进庙来,先自问平日所行何事;
归家去,莫忘记今朝俯首通城。
任你机谋,却打不通此间关节;
靠人权势,也躲不过这里神明。
话虽直白,但古往今来仍有多少人无法参透。
图3:马巷城隍庙楹联
门楼内侧悬挂硕大的算盘,是规制,也是警示。算盘上或刻字:“不由人算”、“人算不如天算”、“千算万算,不由人算”等;或旁侧辅以对联:“人有千算,天只一算;阴谋巧算,终归失算”。晓谕世人,莫要过于算计。
图4:马巷城隍庙的算盘
图5:霞城城隍庙的算盘
正堂上端坐的城隍爷,一脸秋霜。关于城隍神,有道家偈子道:
稽首皈依城隍尊,威灵烜赫镇乾坤。
护国安邦扶社稷,降施甘泽救生民。
统辖大兵巡世界,赏善罚恶日同明。
正直公忠判生死,祸淫福善阐威灵。
虔心钦奉消灾障,家道平康国土清。
…………
护国安邦、施恩救民、赏善罚恶,“城隍崇拜”由此而兴。城隍神的两侧是十八司官,其名如录善司、癉恶司、财帛司、考功司、子孙司、速报司、命禄司、福禄司等,掌管着生死、寿命、疾病、福禄等各项神务。
廊庑间有谢、范二将军等鬼差。谢将军,人称“七爷”,名为“谢必安”,取义酬谢神明,必能平安。范将军,人称“八爷”,名为“范无救”,取义犯罪之人,必然无救。二神手执脚镣手铐,专职缉拿鬼魂、协助赏善罚恶。其一身高面白,其一矮胖面黑,故又称“黑白无常”。
图6:马巷城隍庙中塑像
一座城隍庙几乎与衙门无异,区别仅在专司阴间政务而已。城隍爷因而被称“阴官”,与“阳官”(地方官)对应。古人以为,城隍爷有协助官方,约束百姓,整肃社会秩序之神力。遂有定例,地方官到任三或五天,须到城隍爷处修奉告之仪,即报到并宣誓,称为“上官礼”。此外。每年还有春秋例祭。即于农历二月和八月,地方官依定例合祀风云雷雨、山川和城隍诸神。祭典专门设有祭坛,风云雷雨神位居中,山川神位居左,城隍神神位居右。祭日寅时(凌晨三至五时),参祀官员抵达祭坛。祭典开始,主祀官员分别在各神位前行二跪三拜之礼。三番五次地跪拜、叩首、兴起、平身,又是初献礼、亚献礼、三献礼。主祭官员还得并诵读祝文,以颂神恩(见《民国同安县志》祠祀)。祝文为统一格式,《大明会典》对文本作一致要求:
惟洪武 年岁次 月 日 朔 日,某官等敢昭告于风云雷雨之神、某府州县境内山川之神、某府州县城隍之神曰:
惟神妙用神机,生育万物,奠我民居,足我民食。某等钦奉上命忝职兹土,今当仲春(秋),谨具牲醴庶品,用申常祭,尚享!
每年的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各地设厉坛祭无祀鬼神。届时城隍爷率领着境内厉鬼前来歆享祭品。城隍神此时升为主祭。自然又有一番无休无止的上香、跪拜、献供、读祝……
上官礼、春秋例祭和祭厉,是政府行为。明清以来在《会典》之中都有程式化规定,祭典和祝文没有什么真感情。倒是一旦战祸、灾荒降临,守土官无能为力,只能求救城隍之时,情感就迸发出来。光绪21年(1895年),马巷地区遭受瘟疫,农历闰五月,通判黄家鼎到城隍神处祷求神助,作有《祷城隍神驱疫疏》,其文辞不再应景敷衍,焦虑忧伤溢于言表,其文曰:
阴阳休咎,上天所司。惟神奉职,默拯其危。
烝民熙穰,赖神庇之。春祈秋报,以祀以祠。
兹乃疠疫,来自海湄。流行日广,疾苦相随。
昨发今毙,晨哭夕洏。巷无安宅,塗有积尸。
昼游鬼魅,术竭巫医。亲朋问绝,道路凄其。
某忝守土,目睹创夷。既难力挽,能勿心悲。
藐躬涼德,及身固宜。胡天不恤,灾我庶黎。
刑牲建醮,吁乞神慈。为民请命,稽首坛壝。
聪明正直,鉴此疏辞。
旱灾、洪灾、雨涝之时,守土官也同样祈祷不断。嘉庆7年(1802年)同安秋旱,知县孙树楠向城隍祈雨。“壬戌秋,雨水愆期,余旦夕焦思,祷神宇下。神乃大沛甘霖,四民感泣。(《嘉庆同安县志》)”有此神迹,县民对城隍爷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于是才成功募得善款重修城隍庙。
城隍神崇拜始于远古,尧帝时就有“水庸之祭”。“水庸”即后来的城隍。朱元璋称帝之后积极推进城隍建设。用他的话即要,“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于是大封天下城隍,定其爵位、官品,规定祭礼。此后县治以上皆有城隍庙之设。
同安县城的城隍庙,居于县署和参将署之间,宋代时就有祀典。明清两代祠庙几番修葺重建,清嘉庆时,已是富丽堂皇。“屏龛几帐,错采流丹,藻井罘罳,炫金耀碧”。修建城隍庙的孙树楠形容,前厅有县令登堂办案的尊严,后堂又如家居的安适。同安城隍庙,“庙中祀邑主,两庑左祀速报司,右祀阎罗天子,前庙左祀开闽王,右祀邓邑侯”,“朔望行香及祈祷,皆诣庙行礼”(民国县志)。其中提到的除“开闽王”是王审知外,“邑主”和“邓邑侯”已经无考了。
在民间城隍爷往往是由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充任。马巷的城隍神据说叫温良玉,其事迹不可考。而同安城的城隍神,据《金门民俗志》言,“或云为苏缄,即世俗奉祀之苏王爷”。苏缄是苏颂的堂叔,北宋仁宗宝元1年(1038年)进士。宋神宗熙宁初年任邕州(今广西南宁)知州。熙宁8年(1075年),交趾十万兵众来犯。邕州城内仅有羸卒二千八,外援又久候不至。苏缄率众苦苦奋战四十二日,城陷。苏缄大呼“吾义不死贼手”自焚而亡,其子孙家人36口一同殉难。邕州民众慕其忠勇,奉为城隍。苏缄家乡父老奉其为护城之神,想来也在情理之中。
据说有三种人有资格出任城隍神:
(1)通常在水中淹死的水鬼,当他再拉他人下水淹死时,就让此人代替自己留在水中,自己则回到阳间重新转生为人。反之如果是一个伟大的水鬼,他自己能在水中忍受痛苦,不拉任何人下水作自己的替身,如此只要能满三年以上,就可凭功德而任命为城隍爷。
(2)凡是忠良、孝悌、有德之人,死后都可被任命为城隍爷。
(3)生前有学问有教养,从来没有邪恶行为的人,死后就有参加城隍爷考试的资格,及格之后就可被任命为城隍爷。(《台湾旧惯习俗信仰》)
同安丙洲人陈化成任江南提督,驻兵吴淞口。道光22年(1842年)6月,英军攻打吴淞炮台,陈化成率军坚守六昼夜,击伤英舰8艘,毙伤英军士兵500余人,最后中弹牺牲。1937年上海沦陷之后,民众将已故去95年的英雄抬出,与原来的城隍神霍光、秦裕伯并列,形成“一庙三城隍”的特殊格局。陈化成也成了中国史上最后一位被奉为城隍神的人。
依照洪武制度,城隍庙只建于县以上的行政治所。马巷也就是升格为“厅”后,才有了城隍庙。但城隍崇拜的弥散扩大,使得只要有城池官署之处也有了城隍庙。明清时代同安县辖境内的厦门、金门、后溪霞城,甚而至于高浦,这些曾经的卫所、城寨都有过城隍庙的存在。
图7:集美后溪霞城城隍庙
清初迁界,当局在后溪下店村建城,阻居民进出,名“城内”,又名“霞城”。时于面海之南门(临海门)内建城隍庙,以为城池护佑。金门城隍庙的建造年代更早。明洪武年间,江夏侯周德兴巡视福建海防,在金门城修筑守御千户所,又在田浦等处修筑巡检司城。军户民户聚居自然少不得城隍庙。清康熙21年(1682年),总兵陈龙将总兵署迁往后浦,金门城的“古地城隍”也分灵到了后浦。
位于厦门岛上的中左守御千户所的建造略晚于金门千户所。地志的记载甚为简单,也就“与武庙相连,祀城隍之神”寥寥数字。《厦门掌故》有简略介绍:
洪武厦门筑城,沿俗盖城隍庙祭城隍。其庙坐落南门城内,正殿供城隍神及文武判官像,庙门甬道、两侧廊房塑十二司官、牛头马面。个个青面獠牙,裂目吐舌,手执刑具,状甚阴森可怖。庙门前一座大戏台,俗称“避债台”,每逢除夕,通宵达旦演“避债戏”。厦门风俗:欠债不过年。一到年关,债主纷纷上门迫债,穷人走投无路,避至城隍庙看戏逃债。债主畏城隍,惧下狱为“讨债鬼”,故追债至戏台,皆却步而回。
本世纪20年代,城隍庙前殿拆为马路,遗正殿、偏殿、后殿则破旧不堪,昼有道士念经作法,夜则丐群栖身。后更为清道队占用堆放粪车,路人掩鼻而过。日伪及国民党时期,“东区保卫团”及“中华保”设此。今存清道光六年(1826年)立《厦门城隍庙碑记》一方。
图8:谢范二将军(厦门城隍庙)
反倒是在厦门传教近半个世纪的英国传教士约翰•麦高温,在文著中还保留着一些记忆:
寺庙座落在一条狭窄、肮脏的街上,周围是一片倒塌房屋的破壁残垣。一股强烈的潮气扑鼻而来,我们赶忙从口袋里掏出手帕掩住了鼻子。主要的入口都是仿照官府衙门的风格设计的:正门大而气派,惹人注目,旁门只供日常出入使用。这体现了一种近乎于官式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有助于神在里面处理纠纷。
……刚一进侧门,我们就看到二十尊一人来高的木雕像,这些都是神的随从或捕快。他们受雇于神追捕罪犯,并把抓到的罪犯带到铁栏前,使其为自己犯下的不轨行为而接受惩罚。这群家伙相貌狰狞,看一眼就会使人心惊胆颤。他们的相貌和神态显示出饱经世事的磨难,而这也只有靠神工巧匠的精湛技艺才能将其恰到好处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走过这些目露凶光的凶神恶煞,我们穿过宽敞的庭院,来到内堂的神像前。如果说门口的属下一副凶巴巴的样子让人发怵,他们的上司却未必如此。镀金的神像端坐在高耸的平台上,看上去被保养得很好。他庄重的神情近乎于严峻,就好像在面对一桩错综复杂的案子,不时流露出忿忿之色。因为他经手的每一件案子都涉及到人类本性中邪恶的一面,长此以往,就形成了这样一副神情。
在它的正前方,有一个神情严肃、带有几分书生气的人像。他手握着笔,坐在一张桌子前,像在专心致志地对一些至关重要的情节做着记录。这位就是神的私人文书。他记录的所有证据都是指控那些被押到这个森严法庭上受审的人的。这些人所犯下的罪行通过文字的记载是永远不会磨灭的。所有这些记录不久都会被送往冥府,阎王会作出安排接收这些文字材料。
作者目睹了神前的一起诉讼案:一个看似“生意场上一帆风顺的店老板”怀疑店里伙计偷钱。为了自证清白,伙计“自愿在神的面前发下毒誓”,并捉来一只白公鸡:
为让神能耐心地倾听事情的经过,原告在神前上了香并烧了一串纸线。然后他拿出写好的状纸,大声地读起来。原告讲述了自己是如何将一笔钱小心地藏在家中的隐秘处,而当他来取用却发现钱不见时又是如何地气恼沮丧。他仔细地寻找了一番,但一无所获,因为盗贼作案后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他确信除了自己身边这个人外,没有人能拿走这笔钱,因此恳请神让伙计归还这笔钱,并让他落下一个遭众人唾弃的悲惨下场。接下来,他烧掉了状纸。这意味着指控便转交到了附身在神像内的神的手中了。
接着,被告上前宣称自己是清白无辜的。……在否认了与被窃钱财有任何关联之后,他继续说道,如果是他所为,愿遭到神施与的最可怕的报应:让家人遭受疾病的摧残,自己受到痛苦的折磨,贫困永远缠身,苦难降临并相伴终生,如同像这只鸡一样猝死。说着,手中的利斧一挥就将鸡头砍落在地。那可怜的东西躺在地上抽搐着,体内涌出的血水淌了一地。
几天后事情的发展,证明了“斩鸡头”伙计的清白。
那个真正的罪犯一想到那番刻毒的血咒就惊恐万分、魂不附体,担心神灵会真的显形来惩罚他,于是辗转地把钱归还给失主而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失主……现在急需料理的一件事就是到神面前撤销以前对伙计的指控。就像民间的公堂一样,指控在未撤销前是始终有效的。因此在请愿没有收回之前,神不会认可案子被撤销的。于是,他再次来到神像前,奉上一些香和纸钱,告知神他的钱财已失而复得,并希望撤销原先对伙计的指控。他对神处理此事的雷厉风行深表谢意,又深深地向神鞠了一躬后,便满怀感激地离开了。(《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
厦门城隍庙经过民国的市政改造和“文革”的涤荡,已荡然无存。如今虽有重建,但毕竟还是风光不再了。
图9:新建于南华路的厦门城隍庙
【注】马巷事引言,主要出自《马巷厅志》、《同安县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