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海峡问史
海峡问史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892
  • 关注人气:2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读厦门】集美后溪圣果院:蛮荒非汝辱,幸免妃子污

(2015-08-14 15:25:33)
标签:

文化

历史

蛮荒非汝辱,幸免妃子污

——后溪圣果院

       题注:后溪圣果院,在今厦门北站大路口。

 

http://s14/mw690/0031rPWSgy6UCXMSlNrbd&690

1:圣果院

地处集美后溪珩山村田厝社的圣果院,在厦门地区算得上老资格的宫庙了。据庙中《龙山圣果院祠堂碑记》所言,其为“唐僧卓猷肇基之所,始以泗洲名其堂,后以圣果易为院”。据称圣果院晚于厦门南普陀一年建成。那时的南普陀称“泗洲院”,圣果院则称“泗洲堂”。冠名泗洲的寺庙供奉泗洲佛(泗洲大士)。这类崇拜在福建地区曾一度非常盛行,街头巷尾常立庙供奉。闽王王审知传位至其子王延政,王延政以建州(今建瓯市)建国称帝,国号“殷”,改元“天德”。但实际只拥有将乐、邵武、建阳、建安、浦城五县之地,时人讥之“五县天子”。有艺人演戏唱道:“只闻有泗州和尚,不见有五县天子”(王国维《优语录》)。“天子”知名度竟不如一名和尚,足见泗洲大士崇拜之盛。

宋代以来,圣果院几废几建。到元代,王审知十四世裔孙王西畴与其子王子长,花二十年时间,将寺院重新修复。其后,寺庙又“毁于盗”,王家再建之。并在寺院西侧建盖宗祠,“以奉宗祧之祀”。王家又捐出田产三十亩,作为祠产,“以为祠堂香火祭祀之资”。寺庙邀请僧人管理,僧人消费从寺院田产中支出,却又规定“僧得食不得管,王得管不得食”,即僧人能食用田租,但不得私自占有。每年重阳时节,寺僧准备全牲宴祭祀王姓始祖,并宴请全族老人。此风绵延,已延续600多年。如今宴请扩大至六十岁以上男女老者。

 

http://s11/mw690/0031rPWSgy6UCXOZik27a&690

2:圣果院主殿

寺院建成之后,尽得“溪山之胜,清湍带其前,翠巘壁其后,林木成荫,谷鸟时鸣,是亦豪山之伟观也”(《碑记》)。

现今的圣果院释道同修。前殿供奉佛家三世佛,后殿供多位神祇,如观音大士、普贤真人、清水祖师和五谷仙人等等,左龛供奉护国尊王和二使、三使。

在闽南,被民间称作“护国尊王”有好几位。如东晋名相谢安,其香火在唐代时随开漳王陈元光入闽,被民间尊为“广惠尊王”、“护国尊王”等。其神像一般为黑色长须,身着绿色龙袍。神诞在1125日。再如唐代名臣张巡,在同安西山岩也称“护国尊王”。其造像多为面相漆黑,双眼怒睁,身披铠甲,屈膝端坐,左掌撑于膝,右手持利剑。神诞日是918日。

果院奉祀的护国尊王则是开闽王王审知。王审知有恩于闽人,死后被谥封为忠懿王,宋太祖赵匡胤赐匾“八闽人祖”。在神界王审知被封为“护国尊王”等。珩山王氏一支传自王审知四子王延政。元代至正年间修成宗祠以奉先祖。大概是后世变故,宗祠与寺庙合二为一,王审知亦以“护国尊王”被尊奉,其驾前几位先锋护卫则被尊为“大使”、“二使”、“三使”。不过后来,大使爷分身到了灌口的凤山庙,另有了公干。护国尊王身边就剩下二使爷和三使公。圣果院的护国尊王及二使、三使皆面色赤红,据说是依照族谱所记载而绘成。其神诞212。(此间关于凤山庙的说法,与灌口的显然不同)

 

http://s6/mw690/0031rPWSgy6UCXSmNLv15&690

3:王审知画像

对王审知的崇祀,不仅仅在珩山一地。集美大社的陈氏宗祠内也供奉“护国尊王”。大社居民姓陈,其先祖随王审知入闽定居而繁衍一族。后人感戴其德,而奉之为神,并称之“船灵公”。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护国尊王更成了节庆的主角。是日集美大社进行热闹盛大的“刈香巡街”活动。该时乡民们抬着神像出巡,前头是护国尊王王审知,继之是“进士祖”陈文瑞。在喧天的鼓乐和鞭炮声中,巡游队伍在村社间沿街转巷,信众们一路添加、一路跟随,纷纷焚香祈福:

这个“民俗”的排列通常由“头旗锣”前导。道士随担“香担”人到水井、池塘,田界、山界等地镇符,驱鬼、辟邪,使合境平安。

二队是“牵看马”,马头插金花,马鞍围桌围,道士催咒,据传;这样马在队伍中,才不会惊慌奔跑。牵马乃是还愿者的善男、信女。新嫁入门的新妇。

然后是各自然村的“锣鼓队”,每队一面大彩旗带头,队伍中插入弄龙,舞狮或其他文娱队伍。耆老传闻,过去要雇“娱蚣阁”来助兴。儿时还有男的化装公婆一对,骑着马,男的在前。老婆在后,手举长竹竿,竹竿尾破成几片,一边跑马一边追,追上往老公头上一竹竿,打得“披拍,披拍”响,这个节目叫“打杠”煞是有趣。

还有“宋江阵”的武术表演。

最后是神押尾阵,每到一个自然村,有一个停靠点,闽方言叫“香箭”,队伍停下休息,让善男、信女来拜神。迎神一天结束。晚上社戏助兴。(颛蒙叟《集美史略》)

圣果院最神秘的还是它的名字。所谓“圣果”,也就是闽南极为常见的龙眼。龙眼一般是农历七八月结果,但此院中的龙眼树竟能在腊月挂实。这种反季节的现象,不免怪异。以之为名,人们自然也浮想联翩起来。其说法之一是:

元兵攻占了南宋都城临安,俘虏了皇帝赵显。那年十一月,一些宋臣在福州拥立9岁的赵昺为帝。元兵进军福建。赵昺与群臣坐船南逃,到了嘉禾屿、也就是现在的厦门岛。那时厦门岛是同安县的一部分。同安县令正愁没什么东西献给皇帝,忽然有人报告,泗洲堂前的龙眼树结果了!县令想,这可是个大吉大利的好彩头!马上叫人采下龙眼,献给皇帝。他对皇帝说:“龙眼每年都是七月结果成熟,现在已经是腊月,这是天赐佳果迎接圣上。”小皇帝很高兴。有位大臣在旁提醒道:“龙眼一年二度结果.预示我大宋朝再度中兴。圣上可为泗洲堂赐名,以使臣民永世承受龙恩。”小皇帝提笔写了“圣果院”三字。从此.泗洲堂就改成了“圣果院”。(《集美民间故事选》)

另一种说法就简单多了:“冬结其果,献于皇上,名曰圣果”(《碑记》)。将龙眼作为贡品奉献皇上,似乎还没有听说。在这一点上,龙眼要比它的亲戚——荔枝差多了。难怪龙眼还有一个别名叫“荔枝奴”(也称“荔奴”)。明代的黄仲昭在《八闽通志》中是这样解释的:“龙眼树似荔支,而叶微小,皮黄褐色。荔支才过,龙眼即熟,故南人曰为荔支奴。”南宋泉州郡守王十朋曾作有《龙眼》诗:

绝品轻红扫地无,纷纷万木以龙呼。

实如益智本非药,未比荔枝真是奴。

龙眼有好几个别名,除桂圆之外,还有益智、骊珠、燕卵、鲛泪、蜜脾、川弹子等等。但以荔枝奴为名,就不免就多了一些辛酸。苏东坡贬谪广西廉州时将龙眼与荔枝作了对比,有诗题为《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枝》:

龙眼与荔支,异出同父祖。

端如甘与橘,未易相可否。

异哉西海滨,琪树罗玄圃。

累累似桃李,一一流膏乳。

坐疑星陨空,又恐珠还浦。

图经未尝说,玉食远莫数。

独使皴皮生,弄色映雕俎。

蛮荒非汝辱,幸免妃子污。

说的是水果,诗人的官场体验却尽在其中。龙眼虽与荔枝相近,却没有“一骑红尘妃子笑”的经历,只能屈身偏远之地,藏匿民间,却也能免去宫廷和富贵之辱。“蛮荒非汝辱,幸免妃子污”,祸耶?福耶?

在圣果院,不起眼的龙眼竟能在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地点奉为帝王馐,就是一个很大的传奇。难怪饥肠辘辘的宋幼帝食用龙眼之后,听进臣子的忽悠,便欣然为寺院提笔命名。如今院中还悬挂着赵昺的题匾,只不过岁月久远,匾额已非原物。而匾上题字遒劲老道,让人怀疑是否九岁孩童所为,莫非赵昺确实异才。

 

http://s12/mw690/0031rPWSgy6UCXYSumf0b&690

4:赵昺题匾

圣果院中还有一块题匾,却是现代的作品:“堂中桃李蕾红金榜题名,山上桂实季冬钦赐圣果”。下句的“桂实”即桂圆之果实,句子说的自然是赵昺题匾之事。上句讲的却是另一段史实。这就是院中石碑所记载的:“明邑人刘汝楠、康尔韫皆读书其间”。

刘汝楠,据县志记载是感化里人,住县前。“幼颖异,十岁能文”。嘉靖7年(1528年)25岁中解元第一人,29岁又中进士。康尔韫则为同安豪岭(今新民镇禾山)人,万历37年(1609年),18岁中举人,23岁中进士。刘汝楠历官刑部四川司主事、贵州员外郎、湖广按察使佥事。康尔韫则历任户部主事、云南清吏司郎中、浙江清吏司郎中。刘、康二人为官皆清廉有政声,不啻于闽南乡土奉献社稷的“圣果”。

 

http://s13/mw690/0031rPWSgy6UCY0OG6Mbc&690

5 :圣果院题匾

圣果院曾有征联:“泗海信徒诵经古钟楼”,求下联。圣果院有钟无鼓,若以“钟鼓”相对,长久无人对出下联。后有对者以“洲滨贤仕吟诗书法堂”对之。上下联以“泗洲”藏头,追溯其源流;又信徒与贤士、吟诗与诵经,古钟楼与书法堂两两相对,尽得古刹风貌。如今对联依然题写在圣果院的三川门前,署款曰:“明进士:刘汝楠、康尔韫”。

 

http://s5/mw690/0031rPWSgy6UCY2UYiUe4&690

6:刘汝楠、康尔韫题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