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读厦门】厦港避风坞:厦港渔村海作田,玉沙坡尾泊渔船

(2015-04-10 15:59:11)
标签:

历史

文化

厦港渔村海作田,玉沙坡尾泊渔船

——厦港避风坞

 

沙坡尾避风坞算得上老厦门港的代名词。时光匆忙而过,到此凝成杂乱的船坞、低矮的民房、潮湿的巷道和嘈杂的鱼市……

 

http://s16/mw690/0031rPWSgy6Ro1TDqPR8f&690

1:沙坡尾避风坞

《厦门市地名录》如此介绍:

该坞通称“厦门港避风坞”,简称“厦港避风坞”,为本市渔业船舶停泊避风的专用场所。位于厦港蜂巢山下。一九六九年以前,坞内三面均系泥土沙坡滩,唯南面至坞口有一段石砌驳岸,坞口外有一防沙堤。由于管理不善以及高集海堤建成和沙坡尾新填地向海面日益延伸,导致坞口段海潮迥流的变化,九龙江流沙随潮淤积.造成坞口航道沙线阻塞;又因蜂巢山水土流失,大量泥沙伴随暴雨冲积入坞,坞床也严重淤浅。为保障渔船避风安全,适应渔业生产的发展需要,一九六九年以民(渔捞公社)办公助的形式,筹集资金40余万元,进行扩建,并于一九七〇年元旦正式投入使用。扩建后,该坞总面积约28000平方米,可供120只大型机帆钓艚渔船避风停靠。坞口航道经疏浚深度黄海标高-2米,坞内平均深度黄海标高-12米。四周加筑石砌驳岸。坞口南侧新建一条长40米的防浪堤,堤端设置灯标一盏,保证渔船进出通行安全。沿坞四周岸顶留有宽35米的环坞通道及宽8米至21米的专用场地,埋置坞界牌,并埋设系缆桩、环等,以便渔货和生产生活资料的补给装卸。

环绕船坞的除民居、厂房外,还有“龙王宫”。龙王宫又名“朝宗宫”,供奉龙王,也供奉妈祖、吴真人等神祇。

 

http://s3/mw690/0031rPWSgy6Ro1WgdLc22&690

2:厦港龙王宫(朝宗宫)

 

http://s5/mw690/0031rPWSgy6Ro1XkNvec4&690

3:龙王宫奉祀的龙王神

早时候,沙坡尾并非今日模样,龙王宫与朝宗宫也非一家。在突出的半岛上,一字排列着数家宫庙,“中左为风神庙、中右为斗母楼、偏左为龙王庙、偏右为朝宗宫(《厦门电力工业志》)”。

 

http://s5/mw690/0031rPWSgy6Ro1YGqwI24&690

4:沙坡尾旧地图(清同治年间)

风神庙,“雍正时敕建,祀风伯之神”(《道光厦门志》)。雍正6年三月,雍正皇帝谕告内阁,“雨旸燠寒,以风为本,亦宜特隆祀典,以答洪庥”,颁令于京城择地“特建庙宇,因时祷祀,以展朕为民祈福之诚”(《清实录》)。乾隆元年,闽浙总督郝玉麟上奏称,“海澨安澜,贾舶辏集,皆由风神默佑。厦门商民愿捐资建立风神专祠奉祀”。乾隆批复,“极好之事。自应敬谨建立。即动用公项,官为建立亦可”(《清实录》)。说的应该就是沙坡尾的风神庙。

 

http://s4/mw690/0031rPWSgy6Ro1ZIYGn03&690

5:《道光厦门志》中的风神庙、朝宗宫图

在古代风神有多种称呼,如飞廉、屏翳、风母、风姨(封姨)、孟婆、飓母、方天君等。风神可为善,亦可为恶,“海船利在风,风起灭顺逆,一军安危系焉(《道光厦门志》)”。清乾52年(1787年)赵翼到厦门公干,期间目睹了飓风登陆的惨状,作《飓风歌》道:

昔闻海风飓最大,我今遇之鹭门廨。

谁将噫气闭土囊,一喷咽喉不可扼。

隆隆万鼓排阵来,群木尽作低头拜。

郁怒似有块磊填,愤盈直觉虚空隘。

鬼魔掀动天摆摩,虎豹吼裂山破坏。

立脚虽稳尚愁倒,对面相呼只如聩。

可怜鹳鹊也不飞,恐被羾出青天外。

是时习流千战棹,眼望赤嵌不得到。

恨煞海神亦小人,借威作势逞凶暴。

涌浪上薄浮空云,溅沫横轰发机炮。

尽排鹢首椓杙牢,犹自终宵惊簸棹。

风名飓母应雌风,胡为更比雄风雄。

想从少女封姨后,老作阴怪多神通。

多神通,何不吹转驱向东?

不然竟刮海水竭,平步可达扶桑红。

吾当绿章上笺奏,俾尔配食天妃宫。

风伯是航海者的保护神,赵翼从外地来,不知深浅,将这个左手持轮、右手持扇的白胡子老汉,当成大发雌威的飓母和“老作阴怪”的封姨,并夸口许愿“配食天妃宫”,想哄它吹转向东或能吹干海水。“配食”即配祀,就是到妈祖庙中陪坐,顺便分享些香火供品。赵翼的许愿不知有无应验。但此类精神贿赂,沙坡尾的风神早有领教。乾2年时皇帝就送过“惠应波恬”的牌匾,称赞神恩降临能使海波安宁。弘历老先生四处题诗题词的雅好,想来此时已有萌芽。

 

http://s4/mw690/0031rPWSgy6Ro21RZar23&690

6:风伯电母作法图

斗母(斗姆、斗姥),也叫“斗母元君”,是北斗众星之母。传说中的斗母有三眼、四首头、八手,手持太阳、月亮及宝铃、金印、弯弓、矛、戟等各类兵器、法器。更为厉害的还是她有九个儿子,名气大者有天皇星、紫微星(北极星)、文曲星和武曲星等。北斗的变化标示着季节变化,也为航海之人导航。难怪生育北斗之人会受万众崇拜,何况本身又功力非凡。沙坡尾的“斗母楼”建造于咸丰年间,在诸宫庙中只能是后起之辈。楼中除供奉斗母元君外,也奉祀分掌天堂、地狱、海洋的“三官大帝”和主治眼疾的“眼光圣母”。

 

http://s15/mw690/0031rPWSgy6Ro230X2mee&6907:成都青城山斗母殿

雍正崇祀风神,也敬奉龙神。其曾言,“朕虔祀龙神,福庇苍生(《清实录》)”。雍正5年时敕令各省修建龙神庙。厦门行政级别低,要在厦门港专祀龙王还得等若干年。乾隆29年后,厦门港地区的龙神庙有二座。一在南普陀西边,叫“龙王庙”;一在玉沙坡(沙坡尾),叫“龙神庙”。龙王庙是台厦官员和商人共同捐资建成。自然是祈求这海洋的统治者在海上能使海不扬波,在陆地能使风调雨顺。因此每逢旱魃张狂,官家总要组织人马到“龙王庙”或“龙神庙”祈雨。

 

http://s10/mw690/0031rPWSgy6Ro24qyAp09&6908:保存在南普陀寺中的建盖龙王庙碑记

各路神仙中,朝宗宫的妈祖最有气派。厦门港的妈祖崇拜大概起源于南明永乐年间的渔民迁徙。清雍正年间,朝宗宫建成。前殿祀妈祖,后殿祀佛家“三宝佛”。初时朝宗宫还只是一普通宫庙,直到乾隆51年(1786年)后才声名鹊起。是年11月,台湾发生民变。林爽文率十万民众攻城略地,守台清军节节败退。次年8月,焦虑万分的乾隆皇帝紧急赐封福康安为平台大将军。此时正是闽海多风季节,来厦协助浙总督李侍尧的赵翼就是经历南方风暴后,写下《飓风歌》的。在此期间,赵翼还有一首《厦门大风望海即事》,也写飓风:

海声连日吼,飓母发狂飙。

信有水皆立,兼疑山亦摇。

楼船依古屿,烽火隔秋潮。

安得鞭驱石,排成万里桥。

赵翼梦想能同秦始皇一般,有神仙帮着驱石造桥,直达台岛。此时异地同梦的,还有乾隆皇帝。10李侍尧,突然接到由和珅转来的乾隆圣旨:

现在剿捕台湾逆匪,一切军粮、火药等项,皆由海洋运送,其派往之将军、大臣及随征将弁人等远涉重洋,均须风色顺利,方可扬帆径渡。因思该省向来崇祀天妃,最为灵应。此次剿除逆匪,官军配渡,尤必仰藉神庥,恬波效顺,自应特隆昭报,以祀助祐而达歆禋。着交李侍尧即查明附近海口向于何处建有庙宇最称显应之处,如稍有倾圮,即另行修葺完整,以肃观瞻,并将该处应用匾额、联对开明尺寸奏闻。候朕亲书,颁发悬挂,用昭虔敬,将此谕令知之,钦此。(李侍尧奏章,见《清代妈祖档案史料汇编》

李侍尧此时驻厦负责兵源调动和军需供给,正为风所苦,不敢丝毫怠慢,快速地作了禀报,并附上需要修缮的天妃庙(朝宗宫)图:

臣查闽省各属县及海口俱有天妃庙,而厦门港口一庙尤为灵应。缘商舡出入俱由此港,是以祈求报赛,无不骈集牲牢,香火几无虚日。臣因祈祷顺风,亦尚亲至拈香,应即将此庙修理,恭请御书匾对张挂,以昭圣敬而迓神庥。……兹据查明,庙前即系厦门港,砌有石岸,上建戏台。大门内正殿三间,后殿三闻,两旁廊屋二十余间,庙宇神像俱尚完善,惟分绘多有剥蚀,砖瓦木石因年久,亦有缺坏蛀腐者,应量为添换,共需费五百两,即可修葺一新等因,除择日兴工外,谨绘图并将匾对尺寸另开清单进呈。伏乞皇上睿鉴,谨奏。(李侍尧奏章,见《清代妈祖档案史料汇编》

 

http://s7/mw690/0031rPWSgy6Ro25Qo7k16&6909:天妃庙(朝宗宫)图

乾隆皇帝依照李侍尧上报的尺寸写了两个匾额和联对,交军机处,并要他们准备两份敕赐品(含景泰蓝供器和御用藏香),一并发下。一份“送天后本籍兴化庙内安奉”,一份“厦门海口天后宫内敬谨悬挂”。送湄洲的题“翊灵绥祜”,送厦门的题“恬澜贻贶”,都是神灵降福,平安和祥之意。

自乾隆计划赠匾后,海上便有种种神迹发生。先前兵船出洋,“迭次被风吹回”,但等给李侍尧的“谕旨到闽甫经两日,将军福康安等即得顺风,一昼夜飞渡鹿港”,“兵船百余号,同时并到,为从来未有之事”。而福康安凯旋后内渡,船队在澎湖黑水洋遇上风暴,“船只虽觉欹侧,幸而安稳无虞,行程甚速”。掉队的小船“随风飘至大洋两日两夜”,“正在危险之际,忽有异鸟一双,赤喙、赤足,眉作金色,飞集船头,颇甚驯熟。船户等谓得神佑,必可无虞。既而,果得遇救全生”(《钦定平定台湾纪略》福康安奏章)。乾隆皇帝闻讯大喜过望,御制诗一首:

往征进旅迟成速,回渡登舟危得安。

可识臣忠天必佑,益钦神护众胥欢。

除凶旋凯事全蒇,旰虑宵萦念始宽。

自顾何修叨助顺,持盈惟励慎君难。

福康安凯旋是从厦门港登岸的,“登岸后,即至庙拈香瞻礼,敬谢神庥”,也算是还愿。此时的沙坡尾早就是军政官员往来台湾与内地的常经之地,除了宫庙群供祈愿还愿外,还有接官亭供官员休憩和迎来送往。旧时同安县境内有接官亭二座。另一座在县城东边驿道上,又名“甘露亭”。沙坡尾的接官亭前有石牌坊,正面题“盛世梯航”,背题“天南都会”。牌坊是乾隆39年(1774年)厦门海防同知蒋元枢所建。

 

http://s11/mw690/0031rPWSgy6Ro28crEu9a&690

10:蒋元枢像

蒋元枢出身常熟望族,祖父、父亲皆为清宫大学士。蒋先后任过惠安、仙游、崇安、建阳和晋江等县知县。乾隆37年二月,蒋元枢因“才情开放,心地明达,办事勤干,勇往奋为”,被总督和巡抚推荐任泉州府海防同知,驻防厦门。“厦门为澎台喉舌,番舶往来,百弊丛生”,蒋“悉心筹画,便民便商之政次第举行”。二年之后台湾知府病故,蒋又以“精明强干,任事实心,在闽年久颇著循声”和“于台地风土人情亦所深悉”被荐,接任知府之职。蒋元枢在台“历三年又二月”,其间“修郡城、设望楼、祟学宫、新寺庙、造桥梁、建公馆、筑灯塔、立殡舍、兴营房、整盐场、立马头等,不一而足”(蒋元枢《重修台郡各建筑图说》)。早先台湾本没有喜鹊,蒋元枢“自内地携雌雄数十对,纵之林中,至今亦繁育矣”(施鸿保《闽杂记》)。

蒋元枢还把玉沙坡的接官亭石坊也搬到了台南。之前,巡道鄂善曾在府城台南修建风神庙,庙前并建有“接官亭”。蒋元枢到任后在风神庙旁添建官厅、庙堂和公馆,方便来往住宿。又依照厦门“盛世梯航”坊样式在接官亭前建造石牌坊。石坊构件皆由泉州购造。

 

http://s6/mw690/0031rPWSgy6Ro2a8Yip05&69011:台南接官亭牌坊

1998年版《重修台湾省通志》记载:

如今石坊仍存,为四柱二架,上架一间,奉一长方形石牌,前刻祥云捧日,后刻麒麟戏珠。下架三间,中间横额,前题“鲲维永奠”,左右联为“叠嶂重洋,巩内外千年锁钥;揆文奋武,壮东南半壁金汤”。后题“鳖柱擎天”,左右联为“万年圣烈奠南天,牛女躔兮舜野;一路福星迎北极,风云会际尧衢”,均蒋元枢所撰书,是为台南市各石坊中最壮丽雄伟者。

 

http://s8/mw690/0031rPWSgy6Ro2bl8Q707&690

12:台南风神庙里的蒋元枢像

当年蒋元枢模仿玉沙坡的规制重修台南风神庙、接官亭和石牌坊,想来有着对自己二十几年闽省宦迹的怀念。如今后建者仍在,先行者永逝,不能不令人嗟叹。1912厦门电灯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电灯公司)兴办,地点就选在沙坡尾宫庙群的废址上。经协商,将诸庙神像集于一堂。其后宫庙屡坏屡修,直至今日的“厦港龙王庙”。留下一大片的历史空白让人想象。

 

http://s5/mw690/0031rPWSgy6Ro2drRhG54&69013:厦港电灯电力公司旧照

引人想象的还有这里的渔家生活。晚清诗人王步蟾有诗道:

厦港渔村海作田,玉沙坡尾泊渔船。

家人妇子舟居惯,不畏风涛只信天。

诗人自注:“玉沙坡在厦门港海滨,渔船集焉。”渔船集中的沙坡尾避风坞,年龄不足百年,但厦港有水居人家至少始于南明。人称之“疍家”、“疍民”(“疍”也写作“蛋”或“蜑”),古称“白水郎”。道光《厦门志》记载:

玉沙坡钓艇,家人妇子长年舟居,趁潮出入,日以为常。十岁童子驾轻舸,鸣榔下饵,掀舞波涛中无怖。计其获利殆视耕倍也。

疍家以海为田,以舟为家。外出海阔天空,归航却无寸土可居。雍正皇帝于心不忍,颁诏曰:

四民(士农工商)之外,另有一种名为蜑户,即猺蛮之类。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通省河路俱有蜑船,生齿繁多,不可数计。粤民视蜑户为卑贱之流,不容登岸居住。蜑户亦不敢与平民抗衡,畏威隐忍局蹐舟中,终身不获安居之乐。深可悯恻。(《清实录》)

说的虽是广东之事,但全国通行。雍正继续说道:

蜑户本属良民,无可轻贱摈弃之处。且彼输纳鱼课与齐民一体,安得因地方积习强为区别,而使之飘荡靡宁乎?著该督抚等转饬有司,通行晓谕。凡无力之蜑户,听其在船自便,不必强令登岸。如有力能建造房屋及搭棚栖身者,准其在于近水村庄居住,与齐民一同编列甲户,以便稽查。势豪土棍不得借端欺陵驱逐。并令有司劝谕蜑户开垦荒地,播种力田共为务本之人。以副朕一视同仁之至意。

好政策却往往遇上坏执行。即使编入户口,也多是为了防盗。“编十船为一甲,给与门牌悬挂,责令澳甲、房族取具连环保结,一船为匪,九船并坐。(《道光厦门志》)” 民国后孙中山发布《饬内务部许疍民等享有一切平等权利令》,宣布疍民等昔日的“贱民”享有“国家社会之一切权利”,其中包括居住权。疍民得以堂皇上岸,但上岸渔家家居也是简易搭盖,或铁皮搭成的“铁皮厝”,或破船改建的“后船仔厝”,以及土坯房、板皮仔房。

封闭的生活环境,造就特殊生活习俗。《厦门志》也写道:

港之内或维舟而水处,为人通往来,输货物。浮家泛宅,俗呼曰五帆。五帆之妇曰白水婆。自相婚嫁。有女未字,则篷顶必种时花一盆。伶娉女子驾橹点篙,持舵上下,如猿猱然。习于水者素也。

 

http://s10/mw690/0031rPWSgy6Ro2eWQsx09&690

14:疍家女儿

有考据,“五帆船”即“五航船”的讹音,是一种船底合五板而成的船只。李禧的《紫燕金鱼堂笔记》也说:“泉漳五航船以赁载谋生,全家浮水,别有旖旎风光。”文中并引用陈棨仁的《五航船竹枝词》:

橹声轧轧水潺潺,生小儿家一叶间。

侬唱擢歌郎击楫,竹帆飞度几澄湾。

 

邻舫娇娃巧靓妆,石青短袖衬葱裳。

低声频报爷娘道,言是昨来新嫁娘。

 

浮家何处定风波,夫婿鸳鸯对对罗。

潮去潮来浑不管,那知世上别离多。

这种浪漫的船上生活,仅只是文人的想象。民歌表现的,就要现实得多。如写“翁某船”(夫妻船)的:

讨海人,衙海港,(捕渔人,住海港)

船顶做厅船肚房,(船上做厅舱当房)

船尾做灶骹,(船尾当厨房)

船头好抛网。(船头好撒网)

翁某船,挂布篷,(夫妻船,挂布篷)

讨海掠渔真好工,(捕鱼捉鱼好功夫)

翁啉酒,某轻松,(夫喝酒,妻轻松)

囡仔缚伫船杆蛲蛲动。(小孩绑在船杆上手脚骚骚动)

小船一艘,小酒一盅,小曲一支,就是渔家的惬意生活。酒有地产的“松筠堂”,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曲有流行的“行船歌”,传播在闽台之间已不知多少年:

http://s13/mw690/0031rPWSgy6RoZqQaoQ0c&690

曲调是固定的,却可填写进各色人生体味:

行船真艰苦,无风得摇橹;

摇得目凸凸,双脚在擂鼓。

 

行船真艰苦,稀饭配菜脯;

破袄十八补,虱子生满铺。

 

行船真艰苦,四处娶无妻;

得病无人顾,整年困船肚。

 

行船真歹命,大风得下碇;

舵牙把不正,波浪盖头顶。

 

行船走马命,生来是歹命;

为了活条命,性命跟伊拼。(惠安民歌《行船走马命》)

昏暗的月色中,歌声在充斥着腥味和咸味的船坞上空弥散,清越而凄婉……

 

http://s10/mw690/0031rPWSgy6Ro2he5Cx49&690

15:从船坞口看避风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