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厦门】魁星石:石壁留藏还自儆,当官行止莫贪馋

标签:
文化 |
石壁留藏还自儆,当官行止莫贪馋
——魁星石
题注:魁星石,在中山公园。旧为道台署后山,其间多摩崖石刻。
http://s4/mw690/0031rPWSgy6QqAJqfiba3&690
图1:魁星石旧照(陈亚元提供)
池显方的《玉狮斋记》开篇说道:“鹭城如斗,内巨石有九,古榕十有二。而北石居其五,榕如(跟随)之。”城北五块巨石,龟石、狮石占其二,就在玉狮斋左近。而斋对面的魁星石,应该也算得其一。魁星石,也有叫“魁星山”、“崎山”的。在厦语中,“崎”即为“台阶”,也指“高耸貌”。是石,称“崎”则当,称“山”则过矣。
厦门一岛,以石为多。本土骚客却自恋得很,对着一堆乱石也要吟诵不绝。广闻博见的赵翼,对此甚为不屑。乾隆末年他来厦小住,其后有诗道:“人间千万山,莫如厦门丑。秃简无寸草,乱石堆作阜。想当鸿濛初,未经巧匠手。岂知丑转奇,于焉构户牖。”“于焉构户牖”即另开门户,意思是说山虽丑,却能化丑为美。如魁星石,便能在丑态之中却见真趣。
魁星石因形似魁星而得名。其下有河,就称“魁星河”。河中有礁石,与民间“魁星踢斗”之说相合。
http://s12/mw690/0031rPWSgy6QqAO2P5p2b&690
图2:魁星河(陈亚元提供)
魁星为主文运之星神。其为凡人时,极富文才,却相貌丑陋,连续三次科考皆不中。愤而踢翻装书木斗,投江而死。民众仰慕其才华,奉以为神。魁星之貌,赤发蓝面、头生双角。其态立于鳌头之上,左脚后踢,左手捧斗,右手执笔,笔点处即中举者名姓。故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吉语。
http://s3/mw690/0031rPWSgy6QqAPikz872&690图3:魁星踢斗
http://s9/bmiddle/0031rPWSgy6QqAQwWPCa8&690图4:魁星起斗
如此吉兆,难怪当初兴泉永道官衙迁厦,要选址在魁星石下柳树河畔。
康熙九年,朝廷设兴泉道,掌察兴化、泉州二府官吏的善恶得失,兼管海防事,衙署置于泉州府城。其主官称“道台”、“道尹”、“观察使”等等,官阶正四品。康熙29年(1690年),根据廷议,兴泉道下增设“福建分巡台湾厦门兵备道”,简称“台厦道”。雍正5年(1727年),浙闽总督高其倬以“厦门地要事繁,必得道员、同知共理”为由,奏请朝廷将兴泉道移驻厦门,雍正准奏。雍正12年(1734年),新立永春州,亦归兴泉道辖制,“兴泉永道”由此而称。乾隆32年(1767年),又加兵备衔,全称为“福建兴泉永海防兵备道”。职责是“管辖海口、稽查商贩、洋船、驿务,盘放兵饷,监造战船”(《道光厦门志》)。
雍正5年(1727年)官府购买魁星石柳树河段黄姓人家土地,开始修建道署衙门。因预算银两不济,工期一再拖延,直至乾隆4年(1739年)方才竣工。后经历任道台增改扩修,到道光年间道署具备如此规模:
道署自照墙而进,一路有辕门、大门、二门、大堂、二堂等。辕门之外,东、西二边各立有鼓吹亭、旗杆。辕门西侧有洞源宫,供奉道署香火;东侧有魁星阁,共三层,上祀魁星,中祀观音大士,下祀文昌。
大门内是差役用房,东侧有材官班、民壮班、健步班;西侧有舍人班、号房(门房)、轿班房。马房一间与轿班相对。仪门(二门)内,东侧是福德祠;西侧是军牢、买办(采买)房。大堂之内,西侧是官厅和礼科、吏户科、吏兵科、军工科、刑工科、承发科等吏员用房,及土地祠;东边是衙役、皂班值班室。进入二堂,便是内署。乾隆59年时任道台的德泰曾为之记:
使署由大堂而进为川堂(穿堂),有楼是名“天一”。堪舆家以南峰火星太旺,故颜是以制之。义或有取,今仍其旧。由川堂折而西,周遭回廊。有堂翼然曰“承恩堂”。堂之前为射圃。余旗人,不敢忘劳,闲日辄于此悬的焉。堂后巨石成屏,屹然吐润,特拓后轩以对之,即“佐岳轩”也。循石麓翼栏而上为半亭,亭容一几、一榻。西园院落于是乎止。由川堂折而东,右历之径为涵山阁。是阁也,仍旧之半,而特辟前庭。凭栏而观,则海上诸峰如万石、太平、仙岩、虎溪、白鹿诸胜,无不争奇献秀,萦缭阶砌。客曰:“小斋甫拓,山翠环来,无障碍心,与民相见,义或是耶?”余以其言侣箴。阁东巨石之巅,为圣帝庙。满径榕阴,苍翠袭人。曩径南置官厨,余恶其亵也,亟改之。穆然以清,窈然以深,神所凭依将在于是为我民福矣!出阁门折而南行,凡南向屋三重,西向屋数列,向购自民间杂缀而成者,今皆院落轩豁。自此径北历阶直上,又蹑级而升为观月台。台东为瑶圃、春晖堂。堂后一带直接西园后山,署内最高处也。已上总为内署房宇大略。盖使署限于地,而使者又限于资,撙节缔构,自谓颇费匠心。临落成而使者幸迁一秩。客嘲使者乃为新绣衣劳劳版筑耶!余曰:“锦江鄂渚,独非使者旧游也哉?即谓扫径以待故人,奚不可也。”盖接任者为临桂邱公,故云。(德泰《兴泉永道内署记》)
由此可知,二堂内有楼曰“天一楼”(又作“天乙楼”),取义于《易经》中的“天一生水”,以克南方之火;有“承恩堂”,提请为官者时刻不忘浩荡皇恩;有“春晖堂”,告诫官为民之父母勿忘布洒春晖;有“佐岳轩”,又旧名“依岩室半亭”;有“涵山阁”、“瑶圃”、“观月台”和“关帝祠”。又设有“射圃”,悬挂箭靶供官吏闲时习射,让旗人子弟不忘其本。此外,幕宾宿舍、官署厨房也设于此。
道署最后有“更寮”,为守夜更夫值班处。道署前有照壁,壁下有井一口,称“猿探井”。相传历任道台多丧偶,光绪11年(1885年)新任道台奎俊(字乐峰,满人)精通堪舆学,认为道署大堂正对着仙洞的猿头石,于是开挖此井,让猿猴探首井中,以后便不再作祟。道署后的关帝祠,嘉庆24年(1819年)4月间,传说榕树夜间会发光,星星如萤火,道台李秉钺便在榕树下建“榕神祠”。
李秉钺,字蕙甫,江西临川人,家居桂林。虽为盐商之后,兄弟数人皆善书画。李秉钺亦以篆隶、山水见长,一雅人也。李任职厦门时,见署后魁星石下风景甚佳,前有池塘,可以养鱼。于是设想在此建造园林,后因调任而作罢。道光年间,周凯莅任。周亦雅士,欲重拾李秉钺之想,却遇石下有彭、池、陈三姓人家坟冢,不可动。单池家之墓,便是明代名士池显方家族祖坟,葬有明代赐封太常卿池宗宝,及其孙举人池显兖,并有明朝廷为池宗宝妻郑氏所立的节孝坊。古人重墓葬,厦地尤甚。周凯也只能断了念想,私下将魁星石虚拟为官署园林,名之“侨园”,作《侨园记》以自娱。侨者,“假也、寄也、寓也”。周凯即谓,园虽不可得,但心意能有寄托亦是乐趣所在。文曰:
福建兴泉永道署在厦岛。署左有山,曰“魁星山”,非署地也。道光辛卯之夏,久雨,垣倾,举步可登,乃与宾从游焉。山不甚高,而可远眺。阳台、洪济诸山在其东,麒麟、芙蓉、凤凰、双龙诸山在其西。南则鸿山、南太武,北则小文圃、天马、美人。或近在岛上,或隔远水。四围环拱,苍翠可挹。面嘉禾海,一碧际空,俯若可饮。山多怪石,可骑、可坐。东南有池,广亩许,可鱼。余甚乐之。戏度其地,以为园。谓胜岛上榕林快围也。拟置亭山顶,曰“观海亭”。为轩山平处,曰“向日轩”。傍竹为榭,曰“幽篁曲榭”。临池为堂三间,曰“延青伋白之堂”。山有石,高耸奇丑,俗呼魁星石。以轩对之,曰“对石轩”。又有石稍平,民登此呼冤,题曰“肺石”。而未得园名。问老役:山可买诸?役曰:山,官山也。下有彭、池、陈三姓茔,遂为三姓山。前官广西李大人购之,千金不得。余笑曰:山不可得而园,山岂能禁人游乎?吾之于山寓于目而得之于心者,盖自有在。初不系乎亭轩堂榭之设也。夫亭轩堂榭,亦假也。世之为园亭以自娱者,经营粗就而园已属他人。况官如传舍然,假令购是山而设焉,其可乐者在亭轩堂榭乎?抑在山乎?且吾之所乐,并不在是山也。亦视心之所寄何如耳。心有可乐则乐之。偶游焉,而意中若宜有亭轩堂榭之设,或不宜其设而以意更置之,则山与我更无穷也。假焉、寄焉、遇焉而已。是山虽不为吾有,而意中之园未始不为吾有也。因名之曰“侨园”,且为之记,以贻后之人。(周凯《内自讼文集》)
周凯有《侨园寄兴》一画,画上有跋,道:
道署在厦岛魁星山侧,辛卯夏雨垣圯,举步可涉,与朋僚游焉。山多怪石,众峰环列,面临漳海,一碧无际,俯若可饮,予以意度为园,作侨园记。
http://s15/mw690/0031rPWSgy6QqASj4rc6e&690图5:《侨园寄兴》图
道光21年(1841年)英军舰队进攻厦门,总督颜伯焘、道台刘耀椿败逃同安,厦门失守。英军第四十九团占领道署衙门,第十八团占领水师提督府,第五十五团占领厦防同知衙署。半个月后,侵厦英军大部北上,留下三艘军舰和500余名士兵驻守鼓浪屿和道台署。道光22年7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战局渐趋和缓。但道台署依然被英国人占据,道光25年(1845年),英人将道署拆除,改建洋楼为英国领事馆。诗人林树梅作诗道:
危楼三叠势凌空,版筑劳劳夕照中。
地接鲸波帆影乱,栏齐雉堞笑声中。
民居官舍嗟同毁,旧鬼新魂怨不穷。
俯瞰孤城如斗大,玻璃窗牖自玲珑。
诗后林树梅注道:“以道署改为楼,高出厦城数倍。附近民居冢墓,皆侵削(侵夺)焉。”
鸠占鹊巢,百般无奈的兴泉永道只能挪居海关衙门(俗称“户部衙”)办公。道台曾宪德撰《重建兴泉永道署碑记》写此时窘态:
时台匪跳梁,军书旁午(交错纷繁),讼狱繁兴。驻户部小衙门行辕治事,日不暇给,每坐堂奥(厅堂)听断,观者如堵墙,拥挤及公座。
曾宪德的这篇碑记,又记述同治2年(1863年)夏,英人归还道署后,拆除洋楼,再建新署的情景:
士商好义者捐宝钱六千五百八十二两零。三年四月初三日,召工削平洋楼,营度地势,坐向仍旧,而间架规模加宏敞焉。
http://s7/mw690/0031rPWSgy6QqAU2xT046&690图6:《重建兴泉永道署碑记》亭旧照
http://s16/mw690/0031rPWSgy6QqAVakGPef&690图7:“重建兴泉永道署”碑近照
此次重建道署,同时构建新楼一座,名曰“还珠楼”(取成语“合浦还珠”义)。曾宪德的重建道署碑文就被立于还珠楼前。数年之后,道台潘骏章,也有摩崖石刻讲述同一事件:
咸丰己未秋,余由延调此,仍借海关署办公,官廨逼仄不堪。至同治癸亥,英人归还旧署,体制已非。时观察曾公鸠资建复,规模壮丽,洵有功也。辛未岁,余重临斯土,闲历后垣,见岩奇木古,扳危登眺,胸次廓然,惜为荆棘丛掩。爰命工辟之,栽花引路,扫石留题。公余之暇,聊助逸兴云。然应点缀之处尚多.姑置以待。同治十年仲秋月,皖泾潘骏章志。
http://s13/mw690/0031rPWSgy6QqAW5eHy3c&690图8:潘骏章题刻
几经兵燹,魁星石终成无主之地,而“荆棘丛掩”。潘道台因此也能“命工辟之,栽花引路,扫石留题”,成了“公余之暇,聊助逸兴”之地。此后连同潘骏章,至少有七任的道台在石上题刻。其中署款“贵筑周莲”的题刻“万壑云根”最为醒目。
http://s11/mw690/0031rPWSgy6QqAXdpii1a&690图9:周莲题刻
http://s7/mw690/0031rPWSgy6QqAYkTnUc6&690图10:周莲题刻
周莲,字子迪,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其父曾四任如皋县令,故家居如皋。周莲虽因捐官而得同知、知府之职,任上,却也勤勉政事,征剿赈灾,屡获奖赏,江苏巡抚刚毅保荐其“操履贞清,心精力果,忠爱性成,处公事如己事,言行如一,肫笃(诚恳笃厚)不渝,堪期远大之用”(《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光绪朝)。光绪21年至24年,周任兴泉永道道尹,期间代理过一年的福建按察使。光绪24年8月升任直隶按察使,年底转任福建按察使,26年又改任布政使。闽中名菜“佛跳墙”之来历说法多样,但都与周莲有关,其中费孝通的说法是:
只听说在光绪末年,福建官钱局的一次宴会上有一道主菜就是集多种珍品烩制成的一个大品锅。当时福州按司周莲食后叹为平生未曾尝过如此的佳肴美昧。他打听到这道菜是出于官钱局的某一位执事的内眷之手。于是就找个机会委托官钱局主持一次宴会,并派了厨师郑春发前往协助。郑春发就乘机窃取了此菜的技艺。他后来成了聚春园的老板。(《福州佛跳墙》)
http://s7/mw690/0031rPWSgy6QqBIcbsi46&690
图11:周莲画像
光绪23年,周莲还是厦门道台时,在厦日本人闹着要在虎头山和鼓浪屿设立专管租界。地方官府以民情和外商为由虚与委蛇,一再拖延。光绪25年(1899年),日本人按捺不住,对时任道台的恽祖祁加紧逼迫。闽浙总督许应骙委派福建布政使周莲前往协调。在以后的事务处理中,厦门民众与日本人发生争执,几乎酿成事端。据《清实录》记载,原因是,恽祖祁“未曾先期出示晓谕,以致民疑莫释,几酿事端”,而厦防同知方祖荫又“未能实力弹压,亦难辞咎”。恽、方二人遭免职并交吏部处理。
周莲调离了,恽祖祁去职了。他们都退出了厦门的舞台,不过还有人想起他们。光绪29年11月的《鹭江报》有一则消息,题为《民不能忘》:
厦门民风历来愈坏,塗崎、山仔顶一带赌场盛设,娼寮复四处纷列。地方官均不之禁。近有少年一党,头包乌绸布,身着短衣窄裤,挨肩唱歌,沿街如醉如狂。或吃物不给价值,或露刃杀人。数年来劫案迭见,大半出自此辈。地方不知何日始得安静。忆前道周莲、恽祖祁二氏在厦时,夜间辄亲自微服出巡。于印委各员尤严申训诫。此风顿绝。自周恽去后,始复猖獗。宜乎,民间之怀思周恽不置。
光绪31年朝廷“以筹集钜款赈抚海疆,赏福建布政使周莲头品顶戴”。次年,周莲被免去布政使官职,赴京候任。时李莲英擅权,卖官鬻爵,周难筹巨款以鬻高位,遂告归如皋。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如皋响应,周被绅民公推为临时军政总司令,共同维持治安。
http://s6/mw690/0031rPWSgy6QqB17FCBb5&690图12:魁星石摩崖石刻旧照(20世纪30年代)
就在同一个辛亥年,时任厦门道台的庆蕃也登上衙署后的魁星石,并留下题刻“峭碧”。“峭碧”一语,大概源自李白的《寻雍尊师隐居》,其诗道: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http://s15/mw690/0031rPWSgy6QqB2imhofe&690图13:庆蕃题刻
何等超凡脱俗、自在逍遥。不过数月之后,庆蕃实在潇洒不起来了。年底,外媒报道:
据6日来的消息,大量革命党潜入厦门,一两天内将会举事,首先要杀道台庆蕃(满人),故道台逃到海关监督船上,目下无军舰停泊,人心惶惶。(《武昌起义前后在华日本人见闻集》1911年11月7日)
满清在厦门的统治因此告结。“峭碧”也成厦门地区署清朝年号的最后一处题刻了。
辛亥革命后,废兴泉永道,设“厦门道”,仍以此为衙署。民国24年(1935年)设厦门市,市府与公安局皆寓于此。沦陷中又改换为“厦门特别市”机关驻地。旅菲名士铁庵(名刘钢,刘惜芬堂兄)回厦省亲,过此不无感慨地赋诗道:
旧梦如云不可招,啼痕到处土成焦。
无情最是衙中柳,日趁东风长绿条。
http://s13/mw690/0031rPWSgy6QqB3yYe85c&690图14:厦门市公安局(明信片,陈亚元提供)
公元1949年,政权更替,官署易主,楼宇更新。这个门牌“公园南路2号”的大院,却仍然是地方最高权力机关的驻地,直至1990年。如今在楼房的遮掩中,还残存着一处诗刻。诗刻的署款为“乾隆甲辰(乾隆49年)荷月(6月)上澣(上旬)次前韵,题依岩室石壁二首,东嘉曾儒璋”。曾儒璋是乾隆49年(1784年)的道台,浙江永嘉人。曾诗之旁应还有诗刻,只是早已湮灭。侥幸存留的曾氏诗刻,第一首也被岁月侵蚀成断章残句,难以卒读。所幸在《鹭江名胜诗钞》书中还保留着曾儒璋的原作。其题为《题依岩室石壁步俞成韵》,俞成是曾氏的前任,浙江临安人,在厦岛山水间,留有不少诗作。曾俞二人算有同乡之谊。曾氏残损的诗作为:
堂偏小筑静依岩,六一文窗映碧巉。
蟫带琴声移别桁,蝶翻舞影上凉衫。
闲探墨妙神俱静,坐倚云根意隔凡。
石壁留藏还自儆,当官行止莫贪馋。
http://s14/mw690/0031rPWSgy6QqB4JWQB5d&690图15:曾儒璋诗刻
“依岩室”又名“佐岳轩”,原是内署官吏的休憩之所。古往今来为官者读过此诗者为数定然不少,而真能读懂“当官行止莫贪馋”的又有几多?
http://s15/mw690/0031rPWSgy6QqB6GklU8e&690图16:道台署旧址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