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墨点评(1023):端午,蟾蜍无法愈合的痛【散文诗】作者:田间布衣

(2020-04-22 19:48:59)
标签:

情感

诗歌

文学

杂谈

分类: 水墨诗话
端午,蟾蜍无法愈合的痛【散文诗】

作者:田间布衣


    相传,端午这天,如果有幸能抓到蟾蜍,然后灌之以墨,用绳紧扎其口,而后用艾火熏干食之,可以治愈一种顽疾,于是人们竞相捕之。说来也怪,在端午到来前几天,纵使你寻遍乡村里的犄角旮旯,也很难寻到蟾蜍的踪影。也许,它们为了躲避人类的捕杀而故意匿藏了吧。但是,无论它们怎样匿藏,还是有人侥幸捕获。所以,今天我不提抱石投江的屈子,不提糯米飘香的粽子,不提百舸争流的龙舟,只提与我擦肩而过的蟾蜍。
    ——写作手记

    1

    乡村的呼吸,依旧缓和均匀。
    黄昏,一个人,沿着湿润的田埂,看那些捕蟾的人。
    收割后的麦田,寂寥空旷。麦茬,在夕阳下,显得幽秘而细碎。
    此刻,我无法断定,是否有一只蟾蜍,已经落入某人之手,血迹尚未洗净,额头又被撞出淤青。
    原野,已经让野鸡无处藏身。捉鸡的人,撵着猎物一路狂奔。
    突然,他就停下了脚步,用拳头,在夕阳下,挥出一个诡异的弧度,而后,附身——
    野鸡,幸免于难。蟾蜍,身陷囹圄。
    我眼中的世界,仓皇、窘迫、无奈。

    2

    又一群寻蟾者,从原野里走过,说说笑笑,嘻嘻哈哈。
    夕阳,映着他们阴湿的脸,肥的、瘦的、圆的、瘪的,俊的、丑的。
    他们过后,泥土被刨开,野草被搅乱。
    原野,喧嚣而狼藉。
    天空,已经注视他们很久。
    被他们糟践的事物,开始随夕阳,旋转,闪烁,而后躲进鸡鸣犬吠之后,叹息。
    弱小的蟾蜍,能承载拯救人类如磐的顽疾吗?
    贪婪的眼睛。复杂的人群。
    无论蟾蜍怎样匿隐,还是不能逃过那一双犀利而且难以捉摸的眼睛。
    无论蟾蜍对人满怀怎样的厌恶、憎恨和眼泪,也不能成之为让一双罪恶之手,从一丛丛青草里抽出的理由。
    清风呜咽。原野失语。

    3

    是蟾蜍,蛊惑了人眼吗?
    贪婪和欲望的闸门一旦打开,任他天阔地邈,任他山险水恶,邪恶都能抵达,猎杀都是理所当然。
    血、肉、泪、泥土、已混合一起,被风从每一个角落吹来,吹来,在生存与死亡的大地上,飘荡,飘荡——
    所有草芥,都是大地之上的生命,是大地的臣子,和人,一样。
    大地,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太阳,是我们伟大的君王。
    我们,应该紧紧拥抱大地,就像草芥死死抓住磐石。
    可,人为什么总在想用尽一切手段,杀死草芥?
    大地,就像一棵植物,它经不起人类无止无休的践踏与玩弄。
    风,扬起并不宽厚的臂膀,企图昭示匿隐逃亡的生灵。
    谁的心,能像这温婉而体恤的风,一阵一阵地吹拂这多难的大地?

    4

    灯光闪烁,人影晃动。
    原野上下,到处是深深浅浅走动的脚印,到处是重重叠叠搜寻的掌纹。
    偶而,有抓到蟾蜍者惊喜的尖叫,如剑刺破夜空。
    原野,正在被欲望的暴力杀戮,一片狼藉。
    狼藉的原野,不再是一首蕴藉的诗。
    像蟾一样的猎物,已经无力反射出,原野的空旷、星空的暗淡、风声的悲鸣。
    也许,只有等大地被掏空,灾难,一寸一寸将家园吞噬,那时,人类才会收起一颗兽心。
    可世界,已经无法和人类,保持平衡。

    5

    我迈着沉缓的步子,从原野回到了我的小屋。
    掰开一枚粽子,我已经咀嚼不出泥土的馨香,看不到炊烟和夕阳。
    处在无边的黑暗里,我的心,比夜还要空虚。
    我想象着——
    有一双手,此时正在往蟾蜍的嘴里灌黑。
    有一根绳,正在扎紧蟾蜍张大的嘴巴。
    有一堆艾火,“劈啪”燃的正旺。火光之上,一个生命,正在挣扎,死亡。
    欢笑与眼泪,刹那间,就会被时光遗忘。
    蟾蜍心中的黑,无法吐露。
    蟾蜍心中的痛,无法呐喊。
    黑与痛,是可怕的。
    它使成年人失去仁慈。它让孩子学会憎恨。

    2016、6、9端午节于布衣斋

【编者按】:在端午节这个具有传统纪念意义的日子里,铺天盖地都是关于屈子的作品;而这首《端午,蟾蜍无法愈合的痛》却从另一个侧面去感悟端午,去解读端午;虽然整首诗歌读来仿佛与屈子无关但是从诗歌的表象之下我可以看出诗人的创作初衷与千年之前屈原的所作所为无疑是殊途同归。屈原之所以被许多人纪念其人格魅力和思想不用多说。而这首诗歌读来散文诗很有震撼力。虽然写的是一件不为很多人熟知的事情:“端午这天,如果有幸能抓到蟾蜍……,可以治愈一种顽疾。”但却由小喻大,由浅及深,表达得意味无穷,耐人寻思。诗歌仅仅抓住人们的一种“敬畏生命”集体意识,诗人将它们一一收拢,形成了他的“关于生命”的形象化的现身。我之所以推崇这首作品,因为它突出地体现了散文诗表现力的一个最基本的准则,那就是用形象说话。充分调动读者对于“形”的感知,最大限度的将这种“感知”展现于笔下。我注意到诗人让对于这种“抓蟾蜍”的行为有着体察入微的体验,观察极精细,抒写很从容,仿佛只是客观、冷峻地推出,呈现,其实蕴藏着很深的内心感情的反映,只不过含而不露,渗透在其中。他写得十分简洁,节制。在《端午,蟾蜍无法愈合的痛》的结语:“黑与痛,是可怕的。 / 它使成年人失去仁慈。它让孩子学会憎恨。”这“黑与痛”便有了对于生命呐喊气息,便多了种对于人生和理想的无奈痛楚。而这与端午节实际所要纪念的人物屈原在此时有着何等相似的重合。毫无疑问,这组散文诗带给我们对于生命的伟大与渺小的感悟,诗人淡淡的笔触下,有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眷恋,对理想的执着。大美其外,精酌其内,呈现给我们的文字鲜活、震撼和低沉。展示出诗人丰富、深邃的灵魂的特征。欣赏,期待更多精彩作品!(责任编辑:水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