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点评(883):老家作者:墨染
(2019-09-10 19:38:30)
标签:
情感诗歌文学杂谈 |
分类: 水墨诗话 |
老家
作者:墨染
序章
老家,
曾是我读不懂的情愫。
父辈们的絮絮叨叨,
爷爷辈们也曾一遍又一遍的叮嘱,
“不要忘记自己的根,
不要忘了自己的祖。”
那模糊不清的碑文上,
是否曾记录祖先的期许?
子午古道上的绳索,
拉扯了多少人的牵挂,
勒出了多少人的血和泪,
才让青泥沉淀的河流永不干枯?
或许,
我们不曾经历,
但怀揣着一角被当做凭证的盘子的碎片,
频频回眸的先祖,
永远也忘不了故乡的土。
这一别,
乡音已改,
从此天涯散落,
此生难聚!
他们阔别了那个叫“家”的地方,
含着血泪,
活着,并且繁衍,
何尝不是他们的责任,
也是对未来对未竟心愿的期许。
融合
万物之始哪能事事皆遂人愿,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复杂的沟通,
也阻止不了纷争的出现。
勤劳的他们,
坚强的他们,
年轻的他们,
也只有在颠沛流离中,
摆脱外来者的身份,
扎根,
把棱角磨平,
拓展生存的空间。
联姻!入赘!过继!拜师!授徒……
两手空空的他们,
绞尽脑汁将所有方法用遍。
好难得换来一处安身地,
从此无心顾心酸。
舍命换的薄田几亩,
茅房几间,
还要生儿育女
繁衍
雏鸟终须离巢,
儿孙哪能全留身边。
开枝才能散叶,
独木哪能撑起青天。
避祸!垦荒!
看着子女儿孙的夭折或是走远,
坚毅的眼神湿透了麻木破碎的心田。
当一河两岸遍布孙辈重孙辈的足迹的时候,
他们以化作了一抹黄土,
和他们一起埋葬下的,
是魂牵梦萦的牵挂,
还有一生都未遂的落叶归根的梦。
只来的及在临终前细细的叮嘱,
期许后人能完成他们未完成的心愿。
寻根
战乱!饥荒!瘟疫!还有时间!
总是会掩盖和磨灭
但绝对挡不住执着和探索的心。
一本残破不堪的老谱,
牵动了无数热忱的心。
走州过县,前仆后继,翻山越岭,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倒在了寻根的路上,
只听爷爷和太爷爷们诉说着一次又一次的饯行。
他们带着族人家人的牵挂和期许,
踏着先祖来时的路,
决然远行。
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终究是换来了“万载启贤良,孝友家声正”这十个大字,
以及老家的回应。
访祖
在大的动乱都会归于平静,
祖辈父辈的教诲和叮嘱,
都深深的铭记在了儿孙的心。
访祖!造谱!
在那个一切都不发达的八九十年代,
资金的筹集,
族人的寻找。
如今都不是问题的问题,
在当时却显得格外的严峻。
每一步都是一个考验,
每一天都需要无穷的毅力和恒心。
在风雨兼程的路上,
在辗转无眠的夜里,
点一盏心灯
老家来人
地炉里的石炭烧的通红,
土胚房里满载着两百多年后的重逢。
爷爷和叔伯们细细的向来客述说和询问来客彼此的家史,
只为了把感情拉近,
让心儿交融。
毫不吝啬的拿出最好的酒菜,
奶奶和伯母婶娘们在厨房忙活的虎虎生风。
还模糊的记得当时的情形,
我和哥哥姐姐们被叫进去时,
规规矩矩的唤人的情形,
以及哥哥姐姐们的应答声!
从爷爷以及叔伯的脸上,
我感受到了他们由衷的开心。
清明
那些年爷爷父亲还在的时候,
一到清明,
总是会放下了手头忙碌的工作,
准备好了香烛以及锄头柴刀,
带着年幼的我以及哥哥姐姐们。
除杂草!填新土!压边界!燃香烛!叩首!作揖!擦碑文!
然后细细的为我们讲解墓中人的琐事以及是我们的什么人,
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的讲解,
只是想让我们铭记于心!
还记得当父亲拿到家谱时的虔诚,
颤抖的双手昭示着他久久不能平复的内心。
由近及远,
把家谱上的一个又一个名字,
为我细细的诉说,指认。
交代着该注意的事项,
以及该铭记的事情!
清明会
我终究是接过了父亲的担子,
似乎也明白了他当年的心情和心思。
早早的骑上了摩托车,
买好了香烛,
寻到了知道却不曾到过的地方。
看着满山熟悉的忙碌的影子,
心中有一种莫名的触动,
虔诚的上香
然后听着长辈们的讲解
有关于湖广填川陕,
有关于如何安家落户的故事,
以及所谈到的关于祖坟修缮的事宜。
我们都是这一根枝下的叶,
我们的根都在这里。
时间疏远不了的是心底的一份坚守和情意,
父辈们传承下来的是一种名叫尊老和不忘本的东西,
不灭的是对于家族的热情!
尾声
我最终读懂了老家这两字的含义,
有祖先的拼搏
有先驱们用血泪铺就路,
有先辈们的坚持和传承,
以及长辈们无法忘怀的根本,
还有一种血脉的力量支撑着我们前行。
老家,
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
它早已深深的融入了血脉,
成为使我们能够得以前进的本能!
2016.05.02
小西门
希望能得到一些有用的意见
【编者按】:由于是初稿,以后还会修改完善,因此我就读完诗歌后的感触说一下。首先这首诗歌的叙述线索有点“乱”,这种“乱”一是还未修改,二是可以看出墨染想写出点新意,同时想要使诗歌的主题“以小见大”结果在诗歌的表现上“包罗万象”而其要点却没有抓住。以“老家”为题,其主题就是一种怀旧、乡愁的风格。现代诗歌的写作,因为常常出现大幅度的时间、空间跳跃,所以、把握语境的来处去处以期引起共鸣非常重要。这首诗歌在时空的转换中显得有些生硬,即便是读完全诗也会给人一种“凌乱”的感觉。但是、利用既有条件,如果能把握好“度”,便会给人一种既简洁又易懂呈现。最后一点,我读了几遍后发现,越来越觉得这首诗歌跟墨染的出发点或者说头脑里的原始文本所要表达的意义有些差距,我想这是否与你对于这样的体验上的不足有关?问好墨染,个见。望见谅。(责任编辑: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