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子非水墨
子非水墨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251
  • 关注人气:1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阳公社文学网】水墨点评(178)

(2017-03-31 09:10:29)
标签:

太阳

公社

文学

文学网

分类: 水墨诗话
八月、赶在回家的路上

作者:猎人

题记:
一个人离开了故土,从此便走在回家的路上……

秋老虎还在发威,一场
伏末的雨,酝酿
了几个昼夜。看这天气
父亲的豆角地,栽上了萝卜

那个叫明山头的地方
象秋后的玉米地,叶枯须老时
就咧开了干渴嘴。这模样
象我当年离开时的表情
———意味深长

一个恍惚,离家快十年
村里的大部分老人,象鸡啄米一样
慢慢地被老天爷啄去
随之而去,小河上的木桥也
———光荣退休

心情潮湿了这么多年
相比之下,很容易产生幻想
加上过程衰老
到目前为止,坐上回家的车
穿过大通湖畔,拐个弯
就慢慢显现出来的是
一个个坟包

【编者按】:一个人离开了故土,从此便走在回家的路上……诗人的题记写的真好!这首诗歌之所以感人,就在于,诗歌根本无意于是不是以既定的形式出现。坦白而直言的语言,如射出之箭,携带的力量,在抵达之处激起回声。这首诗歌鲜活,完全就是在所见之事一挥而就。诗歌的语言和情感早已被内在的动力所驱动。并非斟酌了语境的词语,才能让读者留下印象。太多聒噪的诗歌,源于内在的空虚。我以为,好诗应如这首诗歌般:没有成心。只是那点点滴滴的情感随着诗人心中的画面流露出来……欣赏,期待小丫更多精次啊!(责任编辑:水墨)

反 思(八十年代作品)

作者:秋迟


车站先自远离了我的视野
在野外
默默地等待雨
已晴过几多日子了
人们已习惯这里的一切
如同习惯了
树上能结鸡蛋的谎言
没有什么值得诧异
习惯了就是真理

远处很静
静得我发抖
雨不知何时才能摸我的头顶
淋我习惯了的
麻木的神经 

1986.5

【编者按】:没有想到,会在太阳读到80年代的诗歌。而我经常读到的80年代的作品大多都是那些功成名就的诗人的诗歌。而我在诗人写下这首诗歌的时候才刚上初中,对于诗的概念很是模糊。而之所以喜欢,一是我自身是个怀旧的人,二是对于那个年代的一种精神的崇拜。80年代正是解放思想、新思潮的发展的主要时期。而那时诗歌是使命写作。文艺青年的理想和精神都在这个时期得到一次迸发,因此在诗歌的表现主题上,都背负着一种信念或者说是一种批判性的思想。这首《反思》恰恰就具有这种特征。这首诗歌应该算是朦胧诗吧。在诗歌的开篇“车站”作为一个象征体却不再能够体现它应有的象征功能。首先,诗一开始就清醒地提出这个词并远离出“视野”。“车站”不再是运送旅客的载体,也不再具有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表达,而变成了强烈的孤独、痛楚的象征,一种理想、信念逐渐缺失的象征。这种象征可说是诗人内心彷徨的反应亦或是一种反抗。这种反抗或者反应基于那些“习惯”,而这个“习惯”恰恰是那个年代和那个年代之前中历史所造成的。同样,在这首诗里,“雨”也不再作为自然的忧伤的象征,而变成“淋我习惯了的 /麻木的神经 ”的一种工具,暗示着一种清醒和洗刷。也许这就是诗人所说的“反思”。诗歌最后一句“麻木的神经”点题,也让这首诗歌打上了那个年代的烙印,同时对于现时代,我想也许也有现实意义。这首诗歌是需要结合那个年代的特点去理解和解读。不管怎么说,离那个年代已经很远了,对于这首诗歌的理解也仅限于此,错误之处也请秋迟老师谅解。也为秋迟老师笔耕不辍的一路走来,致以深深的敬意!期待更多精彩作品!(责任编辑:水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