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子非水墨
子非水墨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758
  • 关注人气:1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笔之春秋——赏析桑者闲闲的散文诗《笔》

(2015-02-09 09:24:56)
标签:

it

散文诗

苏舜钦

倦勤斋

如花

分类: 水墨赏析

笔之春秋——赏析桑者闲闲的散文诗《笔》



《笔》
作者:桑者闲闲 

我煮一壶茶
你温润,如花
我执一盏酒
你嘻戏,酩酊
我布开一枰局,你拨弄将相车马是是非非
论个江山,输与嬴
春来,你是条蛇
扭扭捏捏,穿行,字里行间
偷了牧童的短笛,藏在杏花村的稻田
秋去,你是只雁
歪歪斜斜,人字,划在素笺
叼着太白的斗酒,赊回陶令闲诗,三百篇
寒冬,你逼着仓颉给我生火取暖
炎炎之夏,你拆了西厢的红楼搭凉棚
请来牛郎和织女,二人转
我知道,你总想讨我欢喜,喝足了墨水演中西
我明白,我的【倦勤斋】里
你我风雨相伴
三十五年不离,不相弃。他们都说
人生,千难万难难逢知己。但凭尺书
结下你的盟
那时起,邀苏舜钦奉汉书
劝陆放翁醉里训鹤,还有那眉山苏家公子
杯酒对酌,墨酣淋漓
只缘
一生有你。比如此刻,
你倚在我手掌,我握你於手心
安静着的冷艳,从血脉中,吐字,如花……

 

说起散文诗,《笔》这篇文后的留言中,此次征文评委之一一杯苦咖啡给了我们简单形象的解释:【其实,诗与散文诗之间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散文诗是一种嫁接之产物。譬如‘苹果梨’它既不是苹果,也不是梨,反之,它既是苹果又是梨,他是兼有两者之优的自成一品的果树。至于苹果抑或梨的味道的多寡,那倒是无所谓的。但它绝不可用半只苹果半只梨生硬地凑合,嫁接的浑然一体就算成功。本文嫁接的就很成功。诗的味道很浓,但形式很散,整体意象就是一个“笔”,很集中。欣赏!】
至于这篇散文诗会怎样?只有留给评委们的“眼睛”了。
而我试着解读一下这篇文章,也算抛砖引玉吧。
说起笔,我立马想到小学时《语文》课中的一篇文章《神笔马良》其艺术形象早已深入入人心;而说到与笔之间的情怀就不得不让我我想到了余秋雨先生的名篇《笔墨祭》。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很精辟:笔是竹竿毛笔,墨由烟胶炼成。浓浓地磨好一砚,用笔一舔,便簌簌地写出满纸黑生生的象形文字来。这是中国文人的基本生命形态,也是中国文化的共同技术手段。 
是呀,一切精神文化都是需要载体的。 而运转这个载体的就是手中的---笔。
而此篇文章的作者,就着力通过诗一样的语言来感悟这段“执手的情感”。
其一:
优美的意境。
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这样的意境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诗应该有美轮美奂的图画美和诗意的灵妙,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赏心。
《笔》的思想意脉就是一个“笔”字,“笔”中之乐、“笔”中取乐,它像一根主线连接着各幅画面。
我把它分成三个方面;
1.
笔之逍遥 

 
“我煮一壶茶
 
你温润,如花
 
我执一盏酒
 
你嘻戏,酩酊
 
我布开一枰局,你拨弄将相车马是是非非
 
论个江山,输与嬴”

我煮一壶茶,你温润,如花:笔下生花。
我执一盏酒,你嘻戏,酩酊:笔下旷达。
我布开一枰局,你拨弄将相车马是是非非,
论个江山,输与嬴:笔下春秋。
 
而“一壶茶”、“一盏酒”、“一秤局”而“笔”对于茶、酒、局这些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事物中无不显示了手中的笔:放情世间,醉意山水,指画江山,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诗立意犹如做了一副画,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作者是从这样几方面濡笔,描绘了作者心中的---笔下逍遥。

2.笔之清欢

“春来,你是条蛇
扭扭捏捏,穿行,字里行间
偷了牧童的短笛,藏在杏花村的稻田
秋去,你是只雁
歪歪斜斜,人字,划在素笺
叼着太白的斗酒,赊回陶令闲诗,三百篇
寒冬,你逼着仓颉给我生火取暖
炎炎之夏,你拆了西厢的红楼搭凉棚
请来牛郎和织女,二人转”

春、夏、秋、冬,四时之顺。
在作者笔下,“笔”的远近左右皆是一张张山水画。淡然之情尽显文中,自古文人多清高。而形于外,在于笔端。然而,作者此处没有孤立用墨,而是将牧童短笛、太白斗酒、世外桃源、西厢红楼等典故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尤以“仓颉生火给我取暖”显示出作者的大气、豪迈又不乏细腻之情。将“笔”之运用与作者的心态相得益彰,一幅画中,点线面,一应俱全,且相辅相成,构置成散文与诗的优美境界。

3.笔之浓情

“我知道,你总想讨我欢喜,喝足了墨水演中西
我明白,我的【倦勤斋】里
你我风雨相伴
三十五年不离,不相弃。他们都说
人生,千难万难难逢知己。但凭尺书
结下你的盟
那时起,邀苏舜钦奉汉书
劝陆放翁醉里训鹤,还有那眉山苏家公子
杯酒对酌,墨酣淋漓
只缘
一生有你。比如此刻,
你倚在我手掌,我握你於手心
安静着的冷艳,从血脉中,吐字,如花……”

历代文人墨客喜欢取一舍,冠一名。【
倦勤斋】倦勤斋,名取“耄期倦于勤”之意。出自《书.大禹谟》:“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 而作者取此名,也谓:笔耕不辍。
此部分作者用了三个历史文人皆为宋人:(1):苏舜钦,豪放不羁,嗜酒如命,以书佐酒,为后人传为佳话。苏舜钦“汉书下酒”的典故。(2.)陆游,喜酒,人在某种状态时似乎总与“醉”难舍难分,醉是意识的深度沉浸,翻开古诗词的篇章,多少文人骚客钟情于醉。(3.)苏家三公子,依旧诗酒风流,流芳千古。而这些有关写作上的佳话和轶事,恰恰是
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依然是这些人的“笔”,是这些人笔下的文采。
《笔》在全篇抒情中,“酒”是贯穿始终的。酒与灵感的关系,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历久不衰的话题。酒对于文人来说,是一种灵感的力量,也可以是一种解脱、消愁,甚或纵情的力量。所以,当我们看到作者的钟情于“酒”的文化形象时,上述联想便会油然而生。然而事实上,从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并非苏舜钦、陆游、苏家三公子、李白等人,也是一个现实感极强的人,在生活上具有一种理性的执著:“你倚在我手掌,我握你於手心,安静着的冷艳,从血脉中,吐字,如花……”而那安静着的冷艳,却是我们这个时代里所缺少的。

其二:
出色的语言。
《笔》中的语言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美。
首先,本文中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作者用词精当,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
其次,文中的语言凝练,晶莹润畅,善用典故,这源于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而且在运用这些典故时不乏诙谐,让读者未有枯燥之感。例如:”偷了牧童的短笛,藏在杏花村的稻田。“
再次,《笔》中的的语言温润有形。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
其三:精巧的结构。
散文,顾名思义,散,但散并非是无所谓、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乱。以”笔“为中心,以传统文化为枝蔓,用诗化的语言来表现。因此此篇《笔》结构上的精巧之处,值得我们去学习。

纵览全篇,以精炼、简约的文字藏墨于首,显豁于尾。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它的美。如此描写,便使“笔”非比寻常;如此用”笔“,也使“文”不同凡响。行文走笔处,亦如穿行于千年之中,得之于执手之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