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诗歌《禅》

标签:
佛学宣纸禅语月色遐想 |
分类: 水墨赏析 |
《禅》(执手文学论坛作品)
作者:山水提笔,调上月色
铺开宣纸,以荷的模样临摹
倒影水屏,在风的怀抱里
秀着,并蒂微漾
这一刻
一季的羞红,被风拉长
闭目
遐想,水的那一边
一些来不及打包的禅语
拽着木棰
撞向了,偷听的鱼
山水的这首诗歌名为---《禅》。说到禅,那什么是禅?对我自己来说,禅是很神秘的。禅是佛教“禅那”的简称,就是佛家一般讲的参禅。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非肉身)即是“禅”。
现在的社会到处烦乱,物质生活奢侈浮华,但是,有不少人却感到生活空虚,精神焦虑,苦痛倍增。所以,这个“禅”有时可以解决生命问题,有时候连医生也未必能解决。只有智者,也许比较笼统但就是这些智者用佛家的“禅”可以开拓我们的心灵,启发人们的心智。从而引导我们有一个更健康,更自信的人生状态。
言归正传,看诗。
“提笔,调上月色;铺开宣纸,以荷的模样临摹”。
先说荷,荷是佛门纯净高洁的图腾。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秋荷萧瑟,徒添残荷听雨的伤感;冬荷凄凉,犹见雪压残枝的顽韧。而赏夏荷,看到的是生命的葱绿和柔美,是荷一生最美的一段。荷开婷婷,出淤泥而不染,风过则袅娜美姿。
“提笔,调上月色”很有韵味。提笔,则动;月色,则静;一动一静间,心间的恬静跃然于读者的心中。
“铺开宣纸,以荷的模样临摹”。
在此时,我觉得问题来了。“铺开的宣纸”我觉得就是多余的一笔!既是提笔,不用说下一步会怎样?如果此句不要,禅的意境更佳,会给读者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可以在宣纸上,可以在任何一个可以临摹的地方。而我们所要的“禅”不就要这样吗?随心、随欲。即使需要此句,是否可以拿掉“铺开”二字,换做“一尺宣纸”如何?没有这个动词的修饰是不是更显得能达到作者想要的诗境。
“并蒂微漾”。如果我没有看错的话,山水在刚发表的时候,现在的“漾”应该是“恙”,当时我就觉得怎么会是“恙”呢?今天一看,如此。
虽说佛教对颜色没有特别的喜好,但是我们对荷花一贯是以白色为欣赏习惯,白色可以展现佛的神圣,纯白宁静,给人以遐想,这似乎可以从人对色彩的感知去考虑。荷花有五色:白、青、红、紫、黄,称为“五种天华”。
“闭目,遐想,水的另一边”。此时我们闭目,遐想;佛教的用词是禅定,禅是静思维。是使自己的思维入静,使自己的心安定下来。我们需要静下来,生活教会了我们如何取舍如何从容淡定面对。经历的每一天都是最真实的生活,在生活的历练里慢慢长大。
最后一节。
“一些来不及打包的禅语,拽着木锤,撞向了,偷听的木鱼”。在我看来这一句才是主题。我们生活着纷扰复杂的社会里,我们有心去摆脱但是无奈的很,没有办法去完全摆脱。我们每天可以接受很多的至理名言,但是世俗以及凡心无法让我们按着去做,那些“来不及打包的禅语”不就是我们恋恋不舍的做回自己的心情吗?但是我们依然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会达到,虽然无奈的“拽着木锤”但是还是撞向了那只“鱼”---木鱼。“偷听”二字极妙!既反映了禅的稳重,又不失在这种稳重中得到自我的快乐。
虽然诗小,构思巧妙,笔端清新,虽小但是从中的禅味让我找到了答案:诗画同源,荷佛共在。荷是佛的外在,佛是荷的真身。荷是色,佛是空。然,荷、佛皆心境也。
禅是对生活的一种反思,也许不是;禅是对生活的一种希望,也许不是;禅是对当下的一种肯定,也许不是;禅是对生命的一种认识,也许不是;禅是对生命的一种感觉,也许不是;是也不是,自己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