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花儿:致青春,青春是用来怀念的......

分类: 水墨日记 |
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深藏着一个温暖的构想,希望可以在某个静寂的午后,可以一个人静静的、悠闲的坐在窗前,沐浴着窗外投射进来的斑驳光影,一起看着手中的清茶升起的屡屡热气,我想那热气应该来自心中。
倚在流年的光影里静静回望,那些平凡的日子,舒缓而淡然,恬静而温暖。生活中一切似乎都未改变,而又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在思辩之变与不变中细细揣摸便会发现,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变才是唯一的不变,人当然也一样。在经历了岁月的磨砺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慢慢地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看淡,学会了释怀。于是,虽然世界躁扰繁杂,自己却依然可以于静夜独处一隅,享些许悠然;徜徉在文字里,数一数过往,于花开花谢中,点亮一点快乐,在感染别人的同时也感染着自己,键盘轻敲,文字也跟着阳光了许多。
午后的阳光很温暖,尽管如此却依旧喜欢黑夜;不是喜欢夜的黑,而是喜欢夜的静,因为静夜总是能让自己浮躁的心绪宁静下来,安静的思考许多问题。很多时候,静心思考,总有收获。其实,人生中每一段过往都会有一个记忆,而每一个记忆似乎都有一个密码。只要时间,地点,人物组合正确,无论尘封多久,都会在遗忘中重新拾起。经常有人说:一花一世界,一笑一尘缘。既然如此,那就顺其自然,不去触碰,让它安静地沉淀于岁月的某个角落里吧,毕竟它承载过许多的喜怒哀乐,又何必一定要刻意丢弃?更何况每一次刻意的忘记都可能会加深一次记忆。
不知怎么,人年龄大了感慨似乎也多了,不过感慨终归只是感慨,对已经发生的任何事都于事无补。况且社会生活的节奏紧张而强烈,也容不得你对什么都去感慨。
2013年5月,电影《致青春》在各大报刊,网络以及各类电视节目中如火如荼,在70后、80后,90后的人群中仿佛掀起了一股怀旧风。《致青春》反映的是90年代的大学生活,这对于80后、90后都是陌生的。那个时候没有电脑、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大学生不可能通过宅在宿舍里融入校园,而是需要更多的行动力,于是在共有记忆方面就有了更多的现实形态,人与人的走近和疏远都是可以通过物理距离来量化的。曾几何时,白衬衫,球鞋,破旧单车,湛蓝天空,夏日黄昏中伫立的单元楼都是我们熟悉的画面。
我看过《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这两部还算经典的怀旧影片。其实,在当今70、80后中,若说有谁真的经历过《致青春》中男女主角那种青春年代,恐怕也为数不多,但我想大多数观影者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只不过是想起了自己青春时的那种无忧无虑的时光,那种想象尽情驰骋,而自己的未来还未被确定,尚且拥有无尽可能的一种生存状态,这是他们面对残酷现实的栖身之所,通过观看这些电影,他们给自己的过去踱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光芒,使它们显得格外美好。就如同毛姆在《人生的枷锁》中,对这种心态做了生动的诠释:
“他不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上,非得越过一大片干旱贫瘠、地形险恶的荒野,才能跨入活生生的现实世界。所谓‘青春多幸福’的说法,不过是一种幻觉,是青春已逝的人们的一种幻觉;而年轻人知道自己是不幸的,因为他们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全是从外部灌输到他们头脑里去的,每当他们同实际接触时,他们总是碰得头破血流。看来,他们似乎成了一场共谋的牺牲品,因为他们所读过的书籍(由于经过必然的淘汰,留存下来的都是尽善尽美的),还有长辈之间的交谈(他们透过健忘的玫瑰色的烟雾来回首往事的),都为他们开拓了一个虚假的生活前景。年轻人得靠自己去发现:过去念到过的话,全是谎言,谎言,谎言;而且每一次的发现,又无疑是往那具已被钉在生活十字架上的身躯再打入一颗钉子。不可思议的是,大凡每个经历过痛苦幻灭的人,由于受到内心那股抑制不住的强劲力量的驱使,又总是有意无意地再给现实生活添上一层虚幻的色彩。”
我属于70后,经历过被许多人称作“朴素年代”的那段时间,但是没有想要观看这部电影的欲望,这股流行了很久的“怀旧风潮”,而在我看来,这种对于“美好旧时代”的怀念,是人类希望“重回天堂”情节的另类体现。
日复一日,我将我的船漂放在流淌的河流上,希望某个地方的某个人能发现我的船,知道我是谁。睡着的精灵们在航行,那是它们盛满了梦的篮子。浪漫的白马王子,唯美的白雪公主。可想化作复古的过去,哪怕是一个陈旧杯子、一张落灰茶几。只要静静的躺在那里,怀念属于过去的一切。复古的首饰和色调,怀旧设计的鞋子、大衣和包包,重现过往经典造型,记忆里依旧可见。
不想怀旧,只有怀念。时光越是流失,越是让我怀念不已。为什么怀念它?那是一段我们无法复制却给我以感奋的力量、让我崇尚自立更崇尚信仰的时光;那是一段充满了快乐、洒满了灿烂的时光;那是一段在约束和挣脱相互博弈的纠结时光;那是一段充满了好奇和想入非非的时光。太多的值得怀念的理由...
青春就是这样,欢乐总被痛苦的泪水所掩盖,幸福总被悲伤的呐喊所淹没,青春,其实就是我们学会爱,学会挥霍的时期。在这样似懂非懂的年龄里,我们努力的尝试着爱和被爱。只是我们那时还没有长大。
风华是一指流沙,苍老是一段年华。
而时光如沙漏一般从指尖缓缓流逝,那些泛着腐烂气息的回忆,飘荡在这个初夏的夜晚。我尝试着遗忘或者说一直都在遗忘,把那些发生过的和未发生的事情都格式化在记忆之外的时间。记忆的青春,青涩的爱情,迷离的回忆和那残缺的友情。我努力收集那些温暖的画面,用幸福的的词语去贯通那个季节。
但是不管怎么说,有了这部电影和音乐这个载体就有了美丽的、不羁的、疯狂的青春回顾。尤其还有那些能勾起我们怀念心绪的音乐。那些声音,曾陪伴我们走过许多的磕磕绊绊、风风雨雨。你可曾记得,在那醉人的声音中,有着我们对某些人的思念、对某些记忆的怀念。
一起回忆那些伴随我们成长的歌曲!也许它勾起你的童年往事,也许它让你想起青涩的少年时光,也许你一听到就想落泪,也许它可以使你会心一笑,不论是什么样的歌,也不论是什么样的心情,这些歌曲就象烙印一样深刻在我们的心中。
这些能勾起我们怀旧的音乐,你会记住它每一段旋律;有些音乐,你会为它的节奏手舞足蹈;有些音乐,你会由衷的感叹其高超的演绎;而有些音乐,你会仔细聆听他每一句诉说,每一个词藻。因为,这些音乐的主人,先是诗人,然后是歌者。
虽然我们不是生在这个年代,但这首歌曲真的很值得去回味和聆听。就让我们穿越到那个年代,一起回味曾经的开心快乐,聆听经由岁月浸染的弥久情怀。在音乐中沉醉,感觉生活的美好!
一直很喜欢这首《那些花儿》总是循环听这一首歌,因为那沧桑声音总是让我感到莫名的欣慰。
每当夜深,总喜欢静静地抽着烟、听着音乐、听着这首歌。在这个年纪,忧郁是青春的代言;他们说,我是一个念旧的孩子,时常看一张相片或听一首歌。也许只有我自己知道,那些我说着不在乎的东西,究竟牵伴着我多少的心情,没有人能明白我的哭泣,亦如不懂我的微笑。
此时,顺着老狼的声音,突然想起我16岁的那年夏天;那时的我特别喜欢看一部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现在想想,那个年龄的我们是个什么样的?
那一年,我们十六、七岁,执着着自己心中的爱情,执着的认为这就是爱情,执着的坚持自己心中的天长地久。
那一年,我们十六、七岁,到处都留着我们青春的痕迹,放肆的笑、狂妄的藐视一切,疯狂的执着着一些东西。
那一年,我们十六、七岁,单纯的享受着这快乐的时光,喜欢做着一些疯狂的事情,年轻就有资本张扬。
那一年,我们十六、七岁,骨子里的不羁没人懂,幻想着未来,幻想长大后的生活,长大了才知道事实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样。
那一年,我们十六、七岁,穿着很另类很个性的衣服,自认为很酷。
那一年,我们十六、七岁,是个犯错的年龄,是个放肆的年龄,是个挥洒青春的年龄。
那一年,我们十六、七岁,.......
这就是我们的十六岁,我们的青春。那些花儿,正值花季,很自豪能够陪她们一起开放,开放在我们花一般的韶华;在青春的阳光下,我们一起潇洒地走在铺满快乐的小路上,对着天空大声说:幸福。
久违的声音在很遥远的地方再次听到!想起以前,奔波在求知的路上,那时的我何其稚嫩,心里又是怀抱着何等美丽的憧憬!多少年过去了,不知不觉间,我已走向了哀乐中年。随着岁月的流转,我看着花开花落,那些花儿也眼见我的青春逝去,而黄昏转眼就要掩至,谁又能抵挡得了时光的无情和残酷呢?物是人非,曾经的年少轻狂,原来是那么的可笑!
似乎还相信自己也是学生,看着他们的快乐的身影,又想到了我曾经也跟他们一样!虽然我不后悔我的选择,但我还是比较怀念我的大学生活的,那时我们都比较天真!比较的快乐......
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那些心情在岁月中已经难辨真假,如今这里荒草丛生没有了鲜花,好在曾经拥有你们的春秋和冬夏
这些小小的触动。那些曾经陪伴过我们的歌曲。经历时间的淬炼沉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活在脑海的深处。遇到一些人,一些事之后让我们在想起那些曾经,现在也感动着我们的人或事,总能找到你喜欢的吧。这些青春路上被刻下的开心、快乐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记得。直到有一天,我微笑的记下这些文字,以一种飞扬的姿态!但是难以抹去的东西就是青春路上那些琐碎的细节,温暖的带着笑意的小幸福。就像一盒拼图,散落在地上,我们带着笑意轻轻捡起,然后一片片小心翼翼的藏在心底里最深最深的地方;后来想起来得时候,脸上就有最甜最美的笑容。
青春,
青春是一场无知的奔忙,总会留下颠沛流离的伤。青春也是一道明媚的忧伤,我不知道那些本属于青春的记忆,是否值得珍惜、留恋,抑或装进飘流瓶,变成尘封的风景。我多么希望明天有太阳,灼烧我那腐烂的梦想;多么希望在这些歌声里安详,不再记得过往的伤。
青春,
青春就是让我们用来怀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