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州钩沉】新会侨联大厦活化启用焕新颜

标签:
365 |
2024年1月31日上午,新会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非常熟悉的“娘家”---新会侨联大厦,在新会区委区政府的关怀支持下,终于重放光彩,活化启用,成为了新会区委统战部、区侨联、区工商联、各民主党派以及华人华侨等社团组织的办公场所。

活化启用后的新会侨联大厦
凝聚了海外乡亲浓浓的“情意结”
新会侨联大厦,凝聚了海外乡亲浓浓的“情意结”和“乡愁”。新会是全国著名侨乡,海外乡亲众多,他们爱国爱乡,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不遗余力,贡献卓著。建设侨联大厦是新会海内外乡亲的共同愿望。1962年新会开始筹建侨联大厦,后因故停止,1978年恢复筹建活动。1979年动工。建成后该大厦楼高5层,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当时县侨联也迁此办公,想方设法为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和侨眷提供良好贴心的服务。三、四、五楼为旅业,为回乡省亲的海外乡亲和侨眷提供住宿服务,其收入补充县侨联的活动经费。旅业员工多为归侨侨眷子弟,以解决归侨侨眷就业问题。

原新会侨联大厦
当初,新会县要兴建新会侨联大厦,引起了广大海外乡亲的关注和期盼,大家积极支持,集腋成裘。作为时任新会县侨联主席、又是香港同胞的唐珍琰不辞劳苦,四处奔波,为兴建新会侨联大厦筹集资金。她说,新会华侨,历来就有深厚的爱国爱乡文化底蕴。侨联大厦,应该是发扬华侨爱国爱乡思想的基地,又是归侨、侨眷接受教育的思想基地,我们要宣扬这种宝贵精神,把华侨的爱国爱乡文化发扬光大。1980年,新会侨联大厦即将落成,要题名,她又千方百计请求并得到当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务院侨办主任廖承志题名“新会侨联大厦”,后来该题名就用云石刻嵌在侨联大厦的大门口上。

1981年4月11日新会侨联大厦落成剪彩
1981年4月11日,新会侨联大厦举行落成典礼。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华侨和港澳同胞250多人参加了这一活动。港澳知名人士利铭泽、冯秉芬、崔德褀以及时任新会县县长李立峰,新会县人大常委副主任、县侨联主席唐珍琰一起为大厦开幕剪彩。
他们为侨联大厦增光添彩
不忘桑梓奉献侨力量
新会侨联大厦的落成,为旅居海外的新会乡亲营造了一个温謦的“家”。这个“家”,更象一块“磁铁”,吸引着无数的新会海外游子思乡念祖,情归故土。为了这个温謦的“家”,为了这个“乡愁”落脚的热土,新会的海外乡亲不但为新会侨联大厦,也为家乡的发展建设倾注了满腔热血。
这些为新会侨联大厦和为家乡的发展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先彦们一直令我们肃然起敬,无限推崇。“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让我们在众多善长仁翁中追忆几个杰出贡献者。
“唐大姐”是新会人对唐珍琰的尊称。唐大姐青年时代到香港谋生,经一位老师介绍结识了新会籍爱国人士陈国泉,后来与陈国泉相爱并结为夫妻。唐大姐追随丈夫多年,一直积极支持丈夫参加各种爱国活动。丈夫去世后,正值30多岁风华正茂的唐大姐遵夫遗嘱分别向新会华侨中学、新会烈士纪念碑、新会县侨联会、广州暨南大学、省侨联等捐款近10万元。為了丈夫未竟的亊业,全心全力报效祖国,在新会县领导的支持下,她毅然放弃在大城市优越的生活,结束香港的生意带着变卖资产的资金,带着五个尚年幼的儿女回到家乡新会定居,出任广东省华侨投资公司新会支公司副经理,投入国家建设的滚滚洪流中。

唐珍琰(右二)等视察新会侨联大厦建设工地
据《新会县志》记载,50年代初新会的机械工业是一穷二白的,1953年全县的经济建设投资仅有6.62万元,1957年县地方经济建设费也仅有27.1万元。唐大姐到任后一面把结束香港生意的数十万元资金投资到新会华侨投资公司(这在今天来说看来数目不大,但当时犹如“甘露”),另一面在华侨投资公司(下称“华投”)努力开展业务,发动华侨,侨眷投资,筹集资金支援新会工业起步。唐大姐不但热心捐资办公益事业,而且热心做华侨、侨眷的联络工作。她坚持一个信念:自己要爱国,也要使全体侨胞都爱国,侨务工作才算做好。她作为华侨投资公司副经理常年奔跑于中港之间,现身说法宣传祖国的成就及侨务政策,激发侨胞的爱国之心。此外她每年都写近百封信寄往海外,与侨胞联络感情,宣传祖国、侨乡的变化。

唐珍琰(站立者)与大家商议侨联大厦建设方案
在侨务工作中,唐大姐积极穿针引线,引领了一批又一批的华侨与港澳同胞回乡投资家乡建设。
唐大姐既努力做海外、港澳工作,也关心做国内归侨侨眷的工作。认為侨属的工作做好了,华侨就会有更多爱国心。当年县侨联每年都组织城镇的委员下乡访问侨属,唐大姐几乎每次都参加。她跟访问团下乡,搭单车尾去访问侨属,不辞劳苦以自己的感受现身说法宣传党的华侨政策,发动归侨侨眷投资建设祖国。
黄球先生爱国爱乡的仁者风范备受人民的推崇,家乡人都亲切地称呼他为“球叔”。球叔1921年出生于新会城郊环溪乡的一个贫苦家庭里,自幼刻苦耐劳有抱负。17岁时赴香港创业,历尽艰辛,成为香港的知名实业家。由于出身寒微,球叔失去了很多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对知识的价值有着特别深刻的认识。
球叔少小离乡后,40年来虽从未回过家乡,但对家乡的眷恋一直縈牵梦绕!1979年球叔再次踏足家乡的热土后,这块曾经养育了他祖祖辈辈的土地,就象磁石一样,对他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球叔当时就认为,当今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教育,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有识之士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是强国之本,投资教育,是最好的投资。兴教助学,就是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呀!他首先出巨资在本乡兴建环城小学和环城中学。自此,球叔回故乡一次又一次,兴教助学的善举办了一件又一件!

黄球先生与学校学生亲切交谈
几十年来,球叔对家乡教育的支持惠及面很广很大。有人说,如果把他对各间学校的捐赠集中起来,足可以新建一间颇具规模的学校,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那样可以更加功名显赫!但球叔说,“位卑未敢忘忧国”,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我只是想要起到示范和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带头倡议,穿针引线,搭桥铺路,发动更多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回来捐资办学,集腋成裘,大大改善家乡的教学环境,造福桑梓。
球叔,中华慈善天空中一颗闪亮的星星!他先后被授予广州、江门、新会、恩平等地的“荣誉市民”称号;曾先后当选为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教育促进会副会长、江门五邑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江门市侨商总会名誉会长、新会区政协名誉主席;球叔在2008华人慈善(南方)盛典上还获颁慈善人物奖;2009年,球叔又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中华慈善突出贡献人物奖”。从球叔身上,我们亲切地看到了大爱无限的仁者风范,深刻感受到大善若水的中华传统美德!
陈经纶先生1925年出生于香港,祖籍新会区罗坑镇陈冲村,是香港著名的实业家、爱国爱乡的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香港金满米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瑞祺慈善纪念基金及陈经纶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省政协委员、北京市及江门五邑海外联谊会会长,江门市荣誉市民、新会荣誉市民。

陈经纶先生勉励同学们努力学习
陈经纶先生一直秉承爱国爱乡、与人为善、胸怀博大的家风和美德,坚持不懈无私捐助,支持祖国和家乡发展,这种美德得到了家乡人民的交口称赞。
改革开放以来,陈经纶先生及陈氏家族(陈瑞祺纪念基金会)尽心尽力支持家乡兴办教育,在家乡先后捐资兴建新会陈经纶中学、新会陈瑞祺中学、陈冲澄波学校、山咀澄波学校,此外还捐资江门五邑大学陈瑞祺科学馆、新会华侨中学、环城中学、荷塘职高等项目建设,并负担陈经纶中学、陈冲澄波学校、山咀澄波学校全校教职工资及校务日常开支。
半个世纪以来,陈经纶及陈氏家族兴办各类教育机构20多所,无偿捐资超过一个亿。这些教育机构遍布大江南北、南岭内外以及港、澳、东南亚华人聚居之地,有口皆碑。
有学者分析,越来越多的以“陈瑞祺”、“陈经纶”命名的学校不断建成,在中国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教育现象:从陈澄波到陈瑞祺再到陈经纶,三代人前赴后继,以家族和个人的力量、民间的方式,襄助民族教育事业,这在近、现、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史上是不多见的。在近、现、当代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凝聚侨力量活化启用再踏新征程
新会侨联大厦,经过修缮后终于重放光彩。
启用仪式当天,新会区委常委、区委统战部部长叶长新,区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区台港澳事务局局长李桂英,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区工商联党组书记钟炳超,区侨联党组书记、主席汤美合,区建管中心主任林勇恩等领导和干部职工一同出席了揭幕仪式。

新会侨联大厦活化启用揭牌。
2023年新会区成为江门市首个千亿GDP强区。新的一年,新会区勇担“首善之责”,建设“首善之区”,加快“一园三中心”建设,全力打造江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综合实践区的先行示范区,奋力当好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将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我们相信,活化启用后的新会侨联大厦将全面恢复、增强为侨服务的功能。同时,新会区委统战部及相关机构集中于此办公,必定能更好地整合侨资源,助力新会在新时期持续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