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沙)璧界之青木关口
 (2012-05-17 22:38:31)
	
			
					(2012-05-17 22:38:31)		| 标签: 杂谈 | 
青木关,历史上被称为“重庆第一关”。相传缙云山脉跨过嘉陵江,向西南逶迤,到青木关处,突然断裂,形成一个山口,东北面称为宝峰山,西南面称为虎峰山,那山口就自然形成一个关隘。这道关隘自古就是重庆通璧山、铜梁、合川以及川北的要隘,很早就有人在此居住经商。不论是民国前“界三县为成渝孔道”,还是1933年成渝公路开通后,青木关都因两山夹峙,地形险要而著称,青木关场镇也成为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抗战期间,一大批机关、学校便先后迁至青木关,大批党政名流会聚于此。20世纪末,随着成渝高速公路的开通,青木关作为交通重镇的地位旁落。多年来,人们之所以能熟悉这里,仍得益于关隘驿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人们对于青木关,第一印象都来自于沙璧两区交界处的G319国道隘口。其实这里是在三十年代因修建成渝公路而形成的小关隘,当地人俗称“小关”,而“大关”则位于公路右侧山脊夹峙中的渝合古道隘口。
http://s2/mw690/0031nDpnty6QCx7KDYZc1&690
公路在关隘这里开始下坡,过了此地,便进入璧山境内了。青木关的地势也位于较高的位置上。
http://s5/mw690/0031nDpnty6QCxjkZc8d4&690
关口右侧的岩石,上边建有国立中央音乐学院的一座纪念亭。http://s15/mw690/0031nDpnty6QCxqiif45e&690
关口岩石上的题刻——长城卫我,我护长城。开始还以为是哪位近代历史名人所题写(最容易联想到冯玉祥),但一看后边的落款是沙坪坝区青木关镇政府,那也就是十多二十年前新刻的了。
http://s3/mw690/0031nDpnty6QCxMRcXw52&690
国立中央音乐学院纪念亭。国立音乐院于1940年成立于重庆青木关,为抗战时期大后方最高音乐学府,1945年增设幼年班。抗战期间,该校师生住茅草屋,点桐油灯,以音乐为武器,积极宣传抗战,为中国音乐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为新中国输送了大量高水平的音乐人才。该院于抗战胜利后迁南京,新中国成立后,北迁天津,与北平艺专音乐系等单位合并,成立中央音乐学院。为纪念国立音乐院抗战时期所作的贡献,1995年,重庆市文物管理部门,在原校址修建了国音台纪念雕塑,由三个半边竖琴碑组成,寓意“国破山河在”。同时三个竖琴碑分而紧合,凝聚成一个整体,具有顽强挺拔的巨大张力,给人激愤昂扬的特殊感染力,从而再现了国立音乐院在重庆的光辉历程。后因渝遂高速公路修建,经专家审定后,2007年6月,将该组雕塑异地迁建至青木关老关口岩顶上,并改建为国立音乐院纪念亭。纪念亭素面筒瓦,寓意抗战岁月之苦,亭顶延续原纪念雕塑造型,蕴含山河破碎之坚。
http://s8/mw690/0031nDpnty6QCxX65Gn37&690
为了探寻大青木关隘的遗址,这次我们沿着公路右侧的山脊继续探寻,渝合古道在这一段的条石板路早已杂草丛生,无人踪迹。而大青木关隘的城墙遗址恰好就位于现在G93成渝环线高速公路青木关特大桥的南侧。城墙门楼在五六十年代就已经拆除,而旁边还有的摩崖题刻字样,在修建高速公路的时候亦被现代工程所填埋。如今仅留下了一丝丝城基砖石的印记(城基比路基略高)。至于城墙全貌,只能通过一张老照片来回忆了。
http://s2/mw690/0031nDpnty6QCyCoElrb1&690
http://s11/mw690/0031nDpnty6QCyE3GUW1a&690
1940年,国立中央音乐学院教师在大青木关隘处合影,摘自网络图片
http://s8/mw690/0031nDpnty6QCz6Ucvl87&690
青木关老街,渝合古道穿场而过,街上还有一座以民国时期教育部长朱家骅的字为题名的“骝公桥”(朱家桦字‘骝先’)。目前我去过两次,第一次去的时候,老街还是石板路,而如今早已经变成了水泥路,总之缺少了某些味道。2008年的青木关老街还是石板路
http://s14/mw690/a508a7b9t7be71f0738dd&690
http://s10/mw690/a508a7b9td70737326f99&690
 
如今老街已被水泥路所替代。由此也可以看出青木关的地理形态,大山之下的交通要隘。曾经抒写着古道繁荣。
http://s13/mw690/0031nDpnty6QCzC0v3Cdc&690
从老地图上看青木关。清末巴县疆域图(西北端局部),1995年之前青木关属于巴县,同年划归沙坪坝区至今。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