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山位于蚌埠东郊,距淮河南岸七里处。其山东西长三里许,两峰对峙,西峰略高。因山西峰建有玲珑塔一座,形如尖锥,又俗称“锥子山”。白石山所产白色花岗石,色如玉,质如钢,早在明代即行开采。其粉团洲(即今长淮卫)北湾处的白塔,即用此山石头建造。
淮河流域是道家的发祥地,汉代所建的栖岩寺,初为道院。隋唐以来,增添了龙凤桥、点将台,建起玲珑塔。当时,有涧流至山下,积成抱山塘一口,其中多有山鱼,建有水馆。抱山塘里,遍植菱藕,夏日满池荷花,采莲姑娘荡漾其间,文人墨客饮酒荷月塘月下,寄情于琴瑟之中,因而多有诗篇传世。山上奇石甚多,分别冠以美名,为之增添了美色。
白石山栖岩寺坐落在西峰正南西半山坡上,建有佛殿、僧堂、经阁,均用白色岩石筑成,故栖岩寺又称白石寺。寺前后大殿各3间,东西廊房各4间,院内藏经阁1座。前殿有观音菩萨塑像一尊和送子娘娘、土孙婆婆塑像等;后大殿有如来佛像和十八罗汉像。隋末唐初,该寺毁于兵火,后得以复建,恢复原样,并植银杏树一株于院内。元末明初,古寺再次毁于兵火,片瓦不存。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派人重修,复建大雄宝殿、僧堂、经阁、塔院,并列为凤阳龙兴寺的下院。清嘉庆年间再次重修。栖岩寺曾为道院,但较长时间为和尚所居。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直隶道人孙会通回到故土凤阳传道,赶走了寺内和尚,复改为道院。
栖岩寺座落于蚌埠东郊锥子山,始建于汉代,因其寺庙建于山岩之上,故称栖岩寺。且其佛殿、僧堂、经阁皆用白色岩石造成,又俗称白石寺。寺庙在隋唐年间毁于兵火,唐初首次重建,后经战乱,幸得有缘人修复,经历代润饰,至明初洪武皇帝朱元璋时,重修大佛宝殿、僧堂、经阁、塔院等,亭台楼阁相连,蔚为壮观,一时间香火极盛。
栖岩寺是蚌埠风景名胜之一,景点临近龙子湖,山因水势,水绕山行,相得益彰。锥子山素以八大景、八小景著称;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八大景之一的石屋内左右两侧石壁上分别刻着“唐朝石敬行重修寺庙记”和“明洪武二十三年修寺记”。《中都志》也有记载“宋高宗赏赐御书于此”。寺后银杏大者颇多,此树较异。锥子山上众名胜点缀于青山绿水之间,与栖岩寺成众星拱月之势,风光绝佳。
栖岩寺解放后已基本毁坏,仅存一座汉代古塔,文革期间被炸毁。当此国运昌隆、太平盛世,比丘释道源驻锡道场,愿重建栖岩寺,以弘佛音、庄严国土。此次重建计划投资一亿余元,主体建筑有山门、放生池、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法堂、讲经堂、万佛楼、观音殿、地藏殿、禅堂、念佛堂、上客堂、斋堂、素斋馆、僧寮、居士寮等。栖岩寺重建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目前已初步恢复了寺庙大雄宝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