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与狮子》教学设计
(2013-05-26 17:34:41)《蚊子与狮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30课《寓言四则》第二则《蚊子与狮子》。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掌握伊索及《伊索寓言》,为名著的阅读打好基础。
2、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通过适时的点拨,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关注寓言故事情节,学会发散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从寓言故事中受到启发,并在生活中引以为戒,做智者,而非骄者。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掌握伊索及《伊索寓言》,为名著的阅读打好基础。
2、学生文本理解能力的培养,概括能力的锻炼。
(二)难点
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发散思维。
2、做生活中的智者,而非骄者。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
点拨引导、多媒体辅助
(二)学法
圈点勾画、合作探究、练笔
五、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完成字词的预习、积累工作。
2、电教准备: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则故事。
(播放《朋友与熊》,让学生关注情节,思考寓意。)
生:(回答。)
师:这是一则寓言,名字叫《朋友与熊》,选自《伊索寓言》。
(二)关于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
1、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写法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
西方:《伊索寓言》
中国:《庄子》、《韩非子》
2、伊索和《伊索寓言》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
《伊索寓言》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艺术成就很高。
(三)关注文本,回答问题。
1、出示内容: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1)简述故事情节。
(2)蚊子为什么会打败狮子?
「提示」:扬长避短→智者胜。
2、出示内容: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1)简述故事情节。
(2)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提示」:得意忘形→骄者败。
(四)赏析写法
1、故事中对于蚊子形象的刻画,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试结合文中语句说一说。
「提示」:语言、动作。
2、合作探究
交流扩写:小组合作完成,请在文中适当的地方增添心理、神态等合适的描写,使寓言中关于蚊子的形象更为生动、丰满。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
(五)关于寓意、收获
1、原文: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总结:即使取得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否则可能会在小处受到挫败。(骄兵必败)
2、教师小结
狮子 ←——— 蚊子 ———→ 蜘蛛
3、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寓意,并谈及收获。
(六)结束语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希望每一位同学通过今天的学习能有所收获。在生活中取得胜利时,要有好的心态,做智者,不做骄者。
(七)作业
课外小练笔:
1、根据文中的故事情节,发挥合理想象,续写课文。
2、自编一则寓言,注意情节的合理性和寓意的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