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三峡古城镇:泄滩古镇(1)
(2020-06-19 10:17:25)
标签:
地理历史旅游三峡文化杂谈 |
分类: 梦回三峡 |
消失的三峡古城镇:泄滩古镇(1)
泄滩古镇,位于秭归县归州古城西北约10公里处。和新滩一样,泄滩是因滩而生的峡江古镇,迄今已有千年历史。泄滩古镇原址在泄滩河入长江口,东是泄滩河,南临长江,北靠赤龙山,西接柳树湾。
泄滩古镇位置示意图
古有盛名大拽铺
泄滩最早不是村镇,仅是河里连成一片的铺子,叫大拽铺。
泄滩地名源于此处滩险特点。在泄滩,因南岸有蓑衣石大礁石,北岸是数千平方米令箭碛。靠近南岸的蓑衣石尾部在江心形状如一个大“卍”字,江流在此乱流奔湧,泡漩湍急。船过此处,航道十分狭窄,下水船往往只能请当地驾长放滩,上水船必须在北岸由大量纤夫拉拽才能侥幸上滩。航道窄,水流急,上水船需要一只一只拉上滩。通常情况下,上水船在滩下排队,往往向下游绵延数里路。拽滩江边数千平方米令箭碛上,拉纤的、做小生意的比比皆是。生意人在河碛上用茅苫搭棚,既可以住人,也可以做生意,当地人叫河铺子。河铺子十分壮观,一排连一排,沿河摆下去,数里路不绝,人称“大拽铺”。
1898年泄滩河铺子,(伊莎贝拉·伯德摄)
明代以前,此地叫“拽滩”。明嘉靖《归州志》有记载:“拽滩,州西北三十里。”明代吴守忠在万历十九年编撰的《三峡通志》中也有记载:“拽滩,州西北三十里。”这里“拽”,本义是“拖”“牵引”。
自清代以后,州志记此滩为“洩滩”。乾隆《归州志》“洩滩,州西二十里。水势涌急,其险异常。有洩床,石长三十余丈,水落石出。水溺时,若隐若见,行者无不惊恐。土人云,有洩无新,有新无洩,盖言新洩二滩因水之溺落乃呈其险。”同治《归州志》亦有“洩滩江心有石,名洩床、洩枕,逼水成漩,水大至险”和“洩滩,州西二十里,水势汹涌。有洩床,石长三十余丈,水落则石出,水涨则若隐若见。行者无不惊怖。土人云,有洩无新,有新无洩,盖言新洩二滩水涨则洩险,水涸则新险耳”。
解放后,因为“洩”字比较生僻,《新华字典》简化汉字后,有“洩”通“泄”的说法,故而人们对此滩地名逐渐使用“泄滩”。但《新华字典》中“泄”只标识有“xiè”的读音,而未标识原读音“yè”,故而外地人读此地名往往搞错。
“拽”“洩”“泄”这三个字,在《康熙字典》中,作“拖”“牵引”之意时,通通读作“yè”。在秭归,人们不论写作“洩滩”或“泄滩”,大家都知道指同一地名,读音“洩滩(yè tn)”。
宋朝时,王十朋(1112年-1171年,南宋朝政治家、诗人)曾乘船经过此滩,留下一首诗《视帅印于大拽铺作》。
大拽名何壮,孤峰势更巍。
拜恩罗吏卒,列炬照烟霏。
分阃来鱼复,怀乡过秭归。
石门观峡水,东注疾如飞。
——南宋·王十朋《视帅印于大拽铺作》
洩滩给王十朋留下深刻的印象,“大拽名何壮,孤峰势更巍”“石门观峡水,东注疾如飞”使王十朋念念不忘。若干年后,王十朋再次经过洩滩,他又写下一首《过大拽》。
大拽今重过,江山记我无?
云开列嶂秀,石峙一峰孤。
吏卒送迎异,舆车来往殊。
鸿留泥上迹,飞去到江湖。
——南宋·王十朋《过大拽》
诗中,王十朋开头便充满情感的写道:大拽铺,我又来了,你们还记得我吗?云雾散去,重叠山峦展现秀丽。耸立的石山,一峰直入天穹。多么美的地方!
岁月悠悠忆往昔
据《秭归县志》,清代归州府在泄滩古镇设洩滩乡。民国时期,废除州府制,秭归县设泄滩乡、集义乡。民国18年,巴归兴苏区曾在该乡境内置桂花区苏维埃政府。解放后,1950年1月属城关区,同年12月更名泄滩区。1956年3月撤销泄滩区,江北部分并入茅坝区,江南部分并入陕西营区。1961年4月,原泄滩区江北部分划入陕西营并更名西陵区。1984年在江北部分再置泄滩区,区公所驻柳树湾。1985年,城镇人口1089人。1978年,受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影响,洩滩古镇迁建到上游1.3公里处的柳树湾。2003年,因三峡大坝工程,泄滩再从柳树湾迁移到杨家坪。
1915年3月,利川号在泄滩江面失事(凯尔摄)
泄滩古镇吊脚楼(选自《秭归县移民志》)
秭归县泄滩旅社(黄老先生摄)
秭归泄滩(黄老先生摄)
泄滩古镇背靠赤龙山,面临长江,侧面泄滩河。发源于秭归县西北部大山尖的泄滩河,由西北向东南流,沿途汇集龙头溪等支流,于泄滩古镇东注入长江。泄滩江面船只上上下下,泄滩古道行人来来往往,傍着泄滩河的泄滩老街由原泄滩河铺子,逐渐发展成一条小街。小街全是青石铺就,靠山建筑大多是青砖与土墙屋,靠河边建筑大多是吊脚楼。站在令箭碛(又名正舞碛)上看泄滩老街,临江几乎全是吊脚楼。这些吊脚楼,多数是二层,也有少数最古老的穿架三层吊脚楼。
涨大水时,长江水灌进泄滩河,整个小镇全部在江水边。特别是临江的吊脚楼,看着江水涨到立柱下,真有点担惊受怕。
镇上居民向姓和袁姓较多,其次有余姓、郑姓、李姓、周姓、傅姓等。从赤龙山俯视泄滩古镇,老街呈倒“L”形,拐角处在最醒目的王爷庙(刘家巷子)。王爷庙全称是镇江王爷庙,由一对高约1.5米的青石狮子守门,青石门槛显得庄严厚重。宽阔大殿24道功德碑排列整齐,正面供奉着威武镇江王爷塑像。袅袅香烟弥漫在大殿之中,显得格外神秘。王爷庙是古镇的镇滩之宝,这里常年香火旺盛。每当船只过滩,船主与货主,都会带人在此烧香膜拜,保佑船只与货物平安过滩。大殿后是金碧辉煌的玉皇阁,三层亭状建筑,底层螺旋梯直达亭顶。玉皇阁内外精致典雅,彩色琉璃瓦上镶嵌着铜酒杯,呈现出高贵气派。这王爷庙和玉皇阁都是清代建筑,经过几次翻修,虽历经几百年,依然牢固。遗憾的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的“破四旧”运动,石狮被砸毁、石碑被锤碎、大殿被拆毁、铜杯被挖掉,古建筑改成泄滩粮站。
小镇不大,有几条小巷子,均以居民姓氏称呼:刘家巷子、向家巷子、余家巷子等。
抗战时期,泄滩镇迎来全国各地难民无数。大多数难民与临时机构是搭建草木住棚,从柳树湾一直沿江排到泄滩镇,又沿泄滩河边排到龙嘴湾(陈家湾)。从1940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泄滩古镇呈现史上最繁荣时期。抗战结束后,绝大多数难民返回原籍,泄滩古镇回复到战前平静。
解放后,泄滩小学、卫生院、供销社、收购站、粮站等相继成立。泄滩小学选址做工考究的向家砖屋,整修改造后作为学校,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由于学生不断增多,拆去天井屋,采用砖混结构,建起了背水面山的泄滩小学。泄滩中学单独建在汪家湾,为国家培养出大量人才。
2003年泄滩中学(颜长江摄)
2003年泄滩中学夜读的莘莘学子是国家未来的希望(颜长江摄)
1978年,受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影响,泄滩古镇居民迁居到上游1.3公里处的柳树湾。泄滩老街外沿吊脚楼全部拆掉,搬迁至柳树湾重建新房。当时镇(公社)直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大部分移建过去。柳树湾因湾里柳树而得名,地处长江北岸,是水泄(水田坝-泄滩)公路终点。由于地势原因,柳树湾镇内砖木及预制结构建在朝南缓坡上,依山而筑,面临长江,居住分散。
泄滩旧镇(选自《秭归移民工程》)
上世纪七十年代,泄滩开始修公路。先从泄滩沿着泄滩河一直修到黄家山,1978年5月7日通车。泄滩这段公路率先连接了柳树湾-泄滩-棋盘岭-作坊湾-黄家山,每天有客车往返。紧接着,水田坝向白家河筑路,泄滩从黄家山至白家河开挖。1979年,两支筑路大军在白家河会师。这样,水泄公路50公里全线通车,使泄滩陆路交通大大改观。
1978年5月7日,泄滩古镇至黄家山正式通车(王敏摄)
以前从泄滩老街去黑石岭、下店子,一般从令箭碛的鹅卵石上走过去。泄滩河枯水期,过河要踩着石礅走。水再大一点,人们使用渡船过河。1990年,政府花了4万元钱,在泄滩龙嘴包与岩门嘴之间修建了一条人行铁索桥。桥长105米,将柳树湾、泄滩镇与黑石岭、下店子连通起来,大大方便了泄滩古镇人出行。
泄滩人杰地灵,民风朴实,历史上从泄滩走出过许多知名人士。泄滩人历来崇尚传统中国文化,大力颂扬古代科考中取得成绩的读书人。例如清朝乾隆年间泄滩河畔的地名“余家榜”,就是因为此地余家出了一个秀才中了皇榜而得名,原地名“官庄坪”淡化无人叫,延续至今仍叫余家榜。秭归县有座闻名遐迩的泄滩文笔塔,正是光绪年间,泄滩向家河人向教之考取秀才,乡民鼓舞,向氏族人商议后共同集资修建——以示庆贺和发扬光大!
(未完待续)